婴儿哭了抱不抱?孩子独立何时开始培养? 为什么婴儿抱起来就不哭了
西方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我看未必,这套“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观点,早在1928年,美国人约翰·华生就在《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书中,以“哭声免疫法”的名字被提出,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妈妈获得一个更容易带的孩子,所以在美国盛行一时。
孩子哭了到底该不该抱?母乳喂养应该掐时间还是应该按需求呢?这个经典的育儿问题,
被新生命家庭讨论,一些长辈觉得孩子哭了不要抱,会宠坏孩子,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要像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孩子,这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对父母来说是给自己偷懒找了很好的借口。但是对于婴儿来说,是惨绝人寰的。哭声免疫法创始人约翰丶华生养育的孩子,一个在成年后选择自杀,另一个自杀未遂,到处流浪,靠施舍生存。0-3岁是谱写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哭声免疫法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居然不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6个月以前,宝宝哭还是很简单的,饿了,需要抱抱了,尿包不干净了,或者是肠绞痛,注意区分一下哭声,切记一定要按需喂奶!
其实,照顾孩子有时候要靠一点人性的本能,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觉。一个婴儿如此可爱,还是亲生骨肉,它还如此脆弱,哭了怎么舍得不抱呢?
训练孩子独立,还是等到三岁以后吧。注明心理学家胡慎之,在《人生七年》中表示,三岁的孩子对妈妈产生了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又很依赖,但另一方面又很抗拒,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开始自我意识更明显,想要分离,在这个阶段里,孩子想要去维护自己,我有我的想法,有我的喜好,有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充分地去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独立的想法,比如说,分床睡,建立新的房间,都是满足孩子这种心理的。
很多我们所谓的“培养独立”,在顺应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相关文章
-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孩子成为更优秀的学生
- 培养孩子独立自动的写作业态度,十个方法全部搞定
- 婴儿一哭就抱是错误的做法?科学研究:多抱孩子,可以促进发育
- 孩子太依赖父母?想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要学会“袖手旁观”
- 独立自信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怎么培养?鲍秀兰奶奶为你支招
- 不给予孩子情感回应,以免产生依赖?错!培养安全感比独立性重要
- 宝宝2-3岁,培养五种能力,包办代替,孩子难独立
- 德国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 想要培养独立有主见的孩子,懂得倾听是前提,家长早知道早培养
-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从做家务入手,家长应该这样做
- 青春期孩子怎么培养独立?心理学:父母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
- 培养孩子顽强不屈的性格,遇到挫折不哭鼻子
- 婴儿哭泣是表达一种焦虑情绪,要避免婴儿产生怀疑感,培养信任感
- 婴儿飞机上哭闹引乘客不满,二胎妈妈怒怼:有本事你们别生孩子
- 孩子爱哭?“钟摆效应”:适度宣泄悲伤,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 5岁孩子“不哭不闹不纠缠”的独立入睡经历,妈妈做对了什么?
- “有本事以后别生孩子”,婴儿哭闹打扰其他乘客,家长应怎样做
- 可怕的“哭声免疫法”…老观念正一步步地毁掉孩子的独立性
- 对孩子的“哭声免疫法”正确吗?马伊琍:比起独立,安全感更重要
- 情绪不是坏东西,培养孩子的“情绪敏感力”,父母要先允许孩子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