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飞机上哭闹引乘客不满,二胎妈妈怒怼:有本事你们别生孩子 婴儿飞机上哭闹,母亲遭乘客责骂管好孩子
文 | Jen Chen
编辑 | 春上熊
春上熊有话说:10月7日晚,一架吉隆坡飞往武汉航班上,因为一名婴儿哭闹不停。有年轻乘客喊话孩子母亲「管好孩子」,孩子母亲则放话:「一直在管,有本事你们一辈子别生孩子」。
网友的观点也跟着分成了三类:
孩子毕竟不是手机,可以一上车就选择静音;更不可能完全避开带孩子出门的权利。
这盘引发年轻人和带娃父母争端的“死局”,还有解法吗?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年轻人搭飞机时,坐在有体臭的成人身边,或会哭闹的孩子旁边,你宁可选择哪一个?
这不是玩笑,还真有人统计出答案了!根据《时代杂志》(Times Magazine)报导,美国市场分析公司Harris Interactive访问2,200多名乘客:63%的乘客,「宁愿」选择坐在哭闹的孩子旁边,也不愿坐在身上有异味的成人旁。
虽说,在多数人心里,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拿哭闹的孩子和身体散发异臭的人相比,好像也太伤孩子、父母心了。不过这项趣味调查,也间接带出了近期发生的几件纠纷与争议。
01
父母带孩童搭机引发的多起争议
让双方都满腹委屈
例如近日,网友捕捉到一群幼儿园学童,成群在机场排队办理登机的照片,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媒体报导:
现场眼见除一位老师外,并无其他家长随行,由于孩童恐尚处于不受控制的年纪,故部分舆论担忧,没有多位成年人一同看护,孩童出国是否安全?有无可能因失控喧闹,干扰了同行旅客?
这不禁让人想起月余前,一位母亲带着2岁孩子参加旅行团畅游欧洲。因孩子不时哭闹的频率过高,导致同行团员的不满与怒骂,认为该母亲未尽到管教职责,进而让大家所费不赀盼前来享受的旅程,扫了兴致。结果双方互受委屈,也使承办旅行社里外不是人──这件事情,因而也成了新闻。
搭机时遇到会哭闹的孩童,并非新颖话题,不过从近期的舆论反应可见,这俨然成为所有乘客们嘴上不一定说出口,但内心必定满是纠结或不悦的经验。
当报到柜台的地勤人员好心询问:请问偏好走道或窗边?在逃生门座位被选走的情况下,回答:那,偏好离小孩远一点的玩笑,似乎也成为大家自我幽默或会心一笑的揶揄哏。
02
国外月亮不一定比较圆
但他们有什么特殊解法吗?
坊间早已有非常多教育类书籍或网路文章,探讨西方国家对于婴幼儿的教育,是多么不同于亚洲国家。例如针对类似上述的新闻事件,过去就常有诸如「因为『尊重』,西方父母不会责骂哭闹小孩」;「想哭没关系,美国父母体谅孩子情绪」⋯⋯等说法。
许多这类型的文章,或许有一味歌功颂德国外教育方式之嫌,不过若细致拆解,多少也能提供一些不同文化的观点,让我们吸收学习──
但重要的是,这些差异其实并无优劣对错,更多半会牵涉到原生家庭和其背后的基础心态,也就是我们成长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将不同脉络混为一谈,教育方法也很难全盘移植。
我未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并不足以用丰富的实证知识分享心得,也因此,这篇文章意不在权衡东西方文化的教养差异,而是透过「社会心理学」角度,尝试解释东西文化「基础心态」上的背景差异,间接导致人们不单是在教养孩童层面,甚至在许多社会处事上的思维,有着高度不同之处:
这「基础心态上的背景差异」议题,在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与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中,也是经常被学者们着墨的项目之一。最鲜明的例子之一,即为:「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Vs.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根据国家教育研究院《双语词汇、学术名词暨辞书资讯网》,「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主张: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基本运作,是由许多人基于互助合作关系组成的团体,而非个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则认定「一己的利益」:一个人应有能力主宰自己的行动与思想,其价值和自由不应该因考虑大团体的利益,而受到限制或否定。
03
用社会心理学来拆解跨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VS 个人主义
举例来说,我们常听闻,「欧美的」同事或客户,下班时间一到、或休假期间,拒绝接洽或回覆任何工作事务,人就这么消失了;然而「亚洲的」社会,却时常因老板或同侪还没下班,使得职员们不敢轻举妄动。(当然,随数位科技发展,这现象有渐少的趋势,但也进而衍生出「责任制」的种种「变形」,这是另一个议题,此次未列入讨论)
上述现象当然不是「通例」,也可能因人而异。但普遍来说,因西方文化相对重视个体,在这样的思维下,任何大团体的利益(公司赚不赚钱、老板累不累)都不该凌驾一个人的行动或思想,也因此「我重视我的下班时间,并且无须将这行为带给团体的感受,当作己责」,是多数西方职员理所当然的想法。
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大家多半有着「生命共同体」的思维:我们所作所为,必须顾虑到大团体的感受与利益;若撇下老板或团队先行离去,甚至是一种「情感上的背叛」。这种文化和原生家庭教育,往往让我们很难割舍对于大团体(家庭、组织、到社会)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若有高度「自我主张」,有时还会有些过意不去、甚至因而遭到团体的排挤。
简而言之,于西方较普遍的「个人主义」相对强调人权与自由;而东方较普遍的「集体主义」,则推崇将团队间的整体利益,摆放于个人利益之上──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尽可能「考虑到他人观感」。
04
根源思考问题:
孩童是独立个体,还是父母的生命共同体?
回到「孩童的哭闹」一题。正因个人主义的普遍认知是:每一个人(包含孩童)都是独立个体,他们的举动关乎个人的利益与责任。故团体利益(飞机上乘客的舒适),不应凌驾于个人利益(哭闹表达情绪)之上;而个人的行为责任(如因哭闹影响他人),也由个人(小孩本人)承担。
换言之,多数西方人士其实同样不喜欢哭闹的小孩,但依循社会心理的角度,及我浅见的理解,那是出于对「吵闹声音」的不悦,而非对「父母疏于管教」的不满:因为他们清楚「个人主义」,同时也在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故成年人通常不会主动去对「幼儿的父母」表达不满──因为在他们眼中,孩童的哭闹是其「个人利益」,在没有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团体利益」不该凌驾其上;而在表达抗议(维护自身利益)时,若对父母表达不满要求「好好管教孩子」,则是间接干涉、否定了(孩童的)人身自由。
但在东方社会,就完全不同了:若仔细观察,许多批评父母没好好管教哭闹幼儿的评论,说法皆是「父母很自私」,这种言论便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思维──这种思维认定,幼儿「非」独立个体,是仰赖父母、与之紧密连结的「生命共同体」。故当一名尚未有行动或控制力的幼儿犯错,就是父母的失职;而幼儿哭闹若干扰、妨害了「团体利益」,爸妈应当出来道歉。
05
学者提醒:
这只是文化的倾向,并非绝对的偏好或优劣
再举一例,我们常能从新闻中窥见,在日本,政府或企业若有一名干部失职爆发丑闻,整体内阁、全体干部,常常会召开记者会一同出来鞠躬致歉 ──这便是典型集体主义的案例:因为「一人的」成败得失,代表着「大团体」的荣辱与共。在许多学术研究中,常将日本社会视为集体主义表现的极致。而在许多社会事件中,也有类似的倾向。
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处事基准上,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考和观念。例如在婴幼儿的学龄前教育上,亲子专家们提出许多知名的「教条」,其中之一是建议父母「与孩童对话时,要蹲下来与他们目光平视,而非站在高处俯视他们」──此举其实正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意在让孩童感受到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意见(利益)值得被重视,而父母亦非绝对权力(主宰他们自由意识或行动)的象征。
从另一面来说,在主流文化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在包括「拥枪权」等敏感议题上,众人也对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边界如何划分,有着长年以来的讨论与争议。
换言之,其实「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是相对、而非绝对二分的观念。特定社会、民族有其「主流文化倾向」,但没有绝对性的差异与优劣之分。
至于,是什么造就了东西方「主流」社会文化的差异,众说纷纭,即使从历史角度、思想潮流分析,也尚未拥有完全的解答──可能与气候、地理位置、战争、殖民有关系,甚至2017年还有最新的研究推测,DNA中的某节染色体,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06
那么到底搭机时、面对会哭闹的孩子
可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1) 研究建议,与其对父母抱怨,如果直接直视孩子并告知他们「请小声一些」,往往效果大于由父母亲出面。原因是,幼童对于陌生的面孔或环境,会因害怕而产生自我保护意识,不敢轻举妄动;父母熟悉的面孔表示安全环境,反而会使他们觉得能放纵表现。
2) 许多班机上皆备有涂鸦簿或玩具能借给孩童分散注意力,可询问空服员取得。
3) 多准备些「备战用品」。
当然,这些理论、讨论都有个前提:「教养」肯定有着不分种族、国籍、贫富,以「礼仪与尊重」为基础的准则,是放诸四海皆通用的。倘若是放纵已有行动与判别力的孩童在公众场所喧闹,而有失尊重他人的空间,则无论哪种文化,都会使人不悦。
但婴幼儿的哭闹,属生理上自我无法克制的不舒适,非父母能代为控管,孩子自己恐怕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痛苦── 因此也希望,成年的我们,都能多体谅孩子的不适,毕竟我们都曾是孩子,有天或许也会为人父母,盼他人也宽容对待我们的孩子。
希望大家都能说美丽的话:)
相关文章
- 孩子飞机上哭闹母亲怒怼乘客:有本事你们别生孩子
- “有本事以后别生孩子”,婴儿哭闹打扰其他乘客,家长应怎样做
- 孩子半夜在火车上哭闹,引众乘客不满,宝妈的做法让人心酸
- 带孩子坐火车,孩子哭闹引起乘客不满,而宝妈的处理方法让人心酸
- 二胎妈妈们告诉你两个孩子相差多大最好
- 二胎妈妈假期早餐,没有大鱼大肉,却营养美味,老人孩子都说好吃
- 二胎妈妈聊天记录曝光:你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多爱你
- 二胎家庭的2个孩子,为什么感情不好?妈妈的这些做法要不得
- 二胎抑郁症妈妈带两娃跳楼,孩子哭喊着“我要回家”
- 二胎生了双胞胎实感:孩子多的家庭,妈妈更要有耐心
- 妈妈买了一个"孩子"陪宝宝,结果宝宝崩溃大哭,想要二胎得这么做
- 妈妈带儿子进女厕,被路人指责没教养,宝妈怒怼:孩子丢了你赔?
- 妈妈怀二胎,姥姥因怕不会带孩子而得抑郁症,为何老人怕带孩子了
- 婴儿宝宝哭闹妈妈不理会有何影响后果?
- 孩子不买玩具就撒泼哭闹,妈妈这做法让人点赞,这办法我咋没想到
- 孩子哭闹不止,妈妈束手无策,三个简单的步骤、让快速宝宝入睡
- 孩子总是揪耳朵,还哭闹不安,可能是妈妈喂奶姿势不正确导致的
- 孩子拽着妈妈的头发哭闹,母子两人“互相伤害”谁也不肯让着谁
- 孩子电梯里乱蹦,妈妈不管众人怒怼:你不教育孩子,我们替你教育
- 孩子雪糕掉地上,缠着妈妈哭闹要重新买,接下来妈妈做法堪称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