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的3点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法国边陲一个教养学校“池塘底教学院”的故事。“放牛班”并非我们语境当中的“放牛”,而是指一群问题儿童组成的班级。
这里面的儿童大都是被家长遗弃或放弃的,他们在行为举止上与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有所不同。
因为难以管理,于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便采取了残暴高压的管理方式,惩罚和谩骂是这群孩子接受的最多的“教育”。
正当其时,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克莱门马修,为了生计,来到这所学校代课。
他性格沉稳,温和幽默。在这里,他拒绝采用那种惩罚式惩的教育,而是采用了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理念,发掘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组建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来感化孩子们的心灵,并让孩子们真正得到了改变,
甚至还启蒙了一位世界级音乐家、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4年,在2005年的时候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金球奖提名,在国内的评分也很高。
尽管这个故事的发生距离现在已经有70年,电影也拍摄了15年之久,但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秉承的教育方法,对今天的学校和家长来说,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启示1:教育理念的冲突:行为主义还是人本主义?《放牛班的春天》最大的一个矛盾冲突,就是两种教育方式方法的巨大差别。
校长采取的是暴力施压的管教方式,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动辄就是关禁闭、谩骂甚至体罚。而马修老师则是采取了一种温和诙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马修老师了解他们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并且引导他们主动承担错误。
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其实体现的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别,即行为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对立。
行为主义教育理念,是以“刺激——反应”的心理学实验为基础的。
以校长为代表的刻板冷酷的惩罚式教育是确实可以立即起到制止不良行为的作用,但后果也很明显,那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情绪和想法暂时得到了压制,但在校长背后却又把这种压制释放出来,放肆捣蛋无所不为。
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就在于,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后面就叛逆得越厉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后果呢?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
“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够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也就是说,行为主义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所以才出现了上述的反抗。
相比之下克莱门马修,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他把学生当一个个有尊严、有存在感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他站到学生的一边,对抗校长的暴力惩罚,保护他们不受伤;给予弱小的贝比诺依靠,给他归属与爱;成立合唱团的时候,给每一位孩子在合唱团都安排了职务,哪怕是五音不全的孩子;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给孩子们定制了专属音乐,感化他们的心灵;
甚至发现并启蒙了音乐天才莫翰奇,给他一生的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帮助莫翰奇实现了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自己的尊严感。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人为主义教育理念的优势。
启示2: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如何发挥作用?《放牛班的春天》中,成就了一个天才音乐少年,但也有一个少年,恰恰相反,他就是孟丹。
影片中孟丹出现,就已经是“顽劣少年”、“智力低下”了,更可悲的是,他还是别人的牺牲品。
孟丹被送进池塘之底的第1天,送他过去的老师就对校长说:
“这是一个天生孤僻、心理变态、喜欢撒谎的孩子,他有高度依赖、破坏、暴力的倾向。经过智力检测表的测验,他处在智障的边缘线上,我们送他来,就是为了研究他对自由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一开始,他被外界设定的角色就是一个教育的“试验品”,身上的标签一堆,但没有一个是正向的。
以至于后来学校里丢了一大笔钱,校长二话不说就以为是孟丹干的,将他痛打一番。
而莫翰奇呢,虽然他因为单亲家庭的原因,性格孤僻,但幸运的是他被马修发现,成为大家认可的音乐天才。
孟丹就只能是那个是冥顽不灵的坏少年。
这种外在的评价被不断地内化,成为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于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实现了。一个走上了人生巅峰,一个沦为了阶下囚。
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他来源于一个希腊神话传说,就是说当我们饱含对自我的期待希望某件事情会发生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会真的发生。
别人的评价影响了你对自我的期待和认知,而这种期待,又会成为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底层认知,慢慢地影响并改变着你的行为。
因此,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刘嘉老师说:
当你假设你的周围是一片鲜花的时候,环绕你的就是一片花园;当你认为你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无情, 那你就将被整个沙漠所淹没;
当你在认真提防周围的人试图诈骗你、占你便宜的时候,你的周围,充满恶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当你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即便是盗贼也会有人性的闪亮。
当你能过决定你成为什么人的时候,你就可以成为你想想象中的样子。
所以,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说,要注重对每一个孩子的外在评价,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帮助他们运用这种心理学机制,来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启示3: 现代教育应当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放牛班里的问题儿童,全是父母在二战中牺牲或者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了他们的童年,因此学校的作用就尤其关键。
但是底教学院的教育条件,又很难让他们有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机会。但克莱门马修,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除开智力因素之外,社会情感的发展状况是对人格建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期尤其如此,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和成长,决定了他成年后在群体中的生存状态。
放到当下来看,父母则需要和学校一起,在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做出努力。在《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阿德勒认为:
形成健全的儿童人格,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
第一个方面,发展积极的自我观,是指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是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
具体的做法是: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多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过多的批评,那样只会造成孩子的怯懦和退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面对一堆问题儿童,主动去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了解他们产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课堂上激励他们写下梦想,肯定他们的梦想,并且给予孩子们充分的鼓励,而不是像校长那样一味地批评。
第二个方面,发展积极的困难观,是指培养和保护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父母和老师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这些挑战要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特点,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提升孩子的能力。
《放牛班的春天》中,合唱团成立,马修老师持续为他们作曲,并根据他们训练的水平增加合唱的难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音,给他们划分声部,让这些学生在合唱团中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位置,并且不断地接受挑战,不断进步。
第三个方面,发展积极的他人观,是指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社会、对人类、对环境的关怀,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想问题。
影片中,一个学生故意伤害了一位老师的眼睛,克莱门马修没有像校长一样体罚或者关禁闭,而是告诉学生:是你伤害了老师,所以,你要到医院去陪护老师,直到他痊愈。
马修让学生从这个事情中,学习到了如何担负起对他人的责任,因此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观。
同时在这3个方面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建立健全的人格。
结 语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
《放牛班的春天》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理想教育的范本。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需要从这种范本中,找到教育的真谛,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
相关文章
- 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家总结三个观点,让孩子一生受益
- 80后妈妈学了心理学及国学后,对家庭教育的3点反思2条经验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有时却是孩子叛逆行为的强化剂
-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候教育过程中也蕴藏着深奥的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家提醒,小学第一年至关重要,小心孩子的“气馁情绪”
- 教育|心理学教授探索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最终归纳为五个原则
- 「精通心理」——从自体心理学视角,看待儿童行为问题
- 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用经历体验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
- 原生家庭怎样教育孩子?日本心理学家的四条建议,是教育精髓所在
- 如何改良家庭教育?心理学:关键是学会家庭教育中的“道法术器”
-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 孕妈失控打死儿子?心理学:打骂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没有用的
- 孩子不能说,一说就发脾气?心理学:父母的“自尊教育”很关键
- 孩子为什么越长越笨?心理学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 棍棒教育的心理学效应|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
- 荐读:父母必读的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为什么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三个痛点你中招了吗
- 心理学:痛下决心的父母,网瘾孩子都好了,他们做到了这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