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三个痛点你中招了吗 当孩子得了抑郁症,常常会有这些表现
我是一名教师,平时常与父母接触。最近在头条看到一个热门问答,感觉被戳中了痛点,因为它真实地道出了我们管教孩子时面临的困境。
题主是这样描述的:
“我50岁。小时候很混,到处打架,但是不敢和父母顶嘴,再混蛋也不敢和家长动手呀,这是那个时期的所有人天生的素质,没人教,但是都明白。
可是现在,我闺女10岁半。打不得。前几天因为她不懂得什么是尊重家长,被我暴揍了一顿,结果她说要自杀!不管真假,我还哪敢再动手?彻底放弃了,我自己认为在管教孩子上彻底失败。
我总说有的孩子蛮横,在学校打人,没人管的了,是家长不管,我就不相信有管不了的孩子,可是到自己头上了,真管不了。我很无奈!我这代人这么孝顺,怎么下一代就这么不懂事呢?求解。”
通过这段文字,能感受到这位父亲深深的无奈;它也戳中了我的三个痛点:
“不敢管、管不了、怎么管”。而其中最棘手的就是“不敢管”,怕自己管教不当,导致孩子出事。
所以,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难题:为什么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又打又骂,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也没有那么多人关心,却很少出现心理问题;
而现在的孩子生活水平好了,受教育程度高了,受家人的爱护也多了,怎么反而没有糙养的孩子成长得好了?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得抑郁症,原因主要这有三点:
(1)被夸出来的“膨胀自尊”
第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情绪被过度呵护后,产生的过度膨胀的自尊:
现在流行一种“自信教育”,就是不管孩子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要夸奖孩子;很多人认为这样能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自信。但这一方法经不起推敲。
曾经看过一部很出名的励志教育电影叫《垫底辣妹》,里面有个场面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位母亲费尽千辛万苦,终于骗着青春期的叛逆儿子,和她一起来到了补习班。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强调:“我儿子很聪明的,他只要想学,就一定可以学好”。
老师赶紧打断她,悄声跟她说:“孩子妈妈,这句话不能经常说。你想,如果努力就一定能做好,那么万一尽全力了还是没做好,孩子岂不是会感觉很丢脸。”
我们现在推崇的“无条件赞美”,其实是对“过度批评”的一种反对,但是有些矫枉过正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当你无条件赞美自己的孩子时,最终达到的效果其实跟过度批评差不多,一样会造成孩子的无助。
试想一下,如果不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外界的评价,那么自己是不是也会感到茫然,有一种失控感呢?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不管孩子的行为如何,给他的反馈一直都是一样的赞美,或者一样的批评,那么不就相当于没有反馈吗?这时孩子也会觉得茫然无助、不知道需要从哪里改进。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无条件赞美,很容易把孩子的自尊架到很高的位置,反而会让孩子做事畏手畏脚,害怕失败。
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面对现实的世界。那么到时一旦过得不如意,他的自尊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2)好好学习造就的“过度自我”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忽视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关心。
这很容易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疼爱孩子,当然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争取最好的未来,所以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
而且现在学习竞争这么激烈,我们很自然为孩子着急。平时给他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舍不得让他在杂事上浪费一分一秒,更不用说让他分心去关心其他人的事了。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以前的我们是受着“集体意识教育”长大的,在家是家庭利益高于一切,在班级要维护班级利益,主流舆论倡导我们关心他人……这些都是从小就深深烙印在我们脑中的,到现在都不可能完全磨灭;
但是现在,这些观念,在很多孩子眼里已经变成了形式主义,如果没有父母和主流舆论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孩子其实是不懂得怎样去关心别人,把别人装在心里的。
而如果孩子真的听了我们的话,眼里真的只剩下学习了,从小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别人的关心,无法与他人产生联系;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成功地”把孩子锁在了他一个人的世界里。
刚刚离开这个世界不到三个月的韩国明星“雪莉”,她从小就是韩国的“民国闺女”,从12岁被演艺公司看中后,每天的生活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之前有一次她接受采访,说到自己的心理状况:
“好像从很久以前,就没有人意识到,其实我年纪还小。即使我跟别人说自己很痛苦,也没有人听。我好像在面对一道墙,每天用尽全力去推;有一天突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了……好像被一个人孤零零扔在了这个世界……”
“好像被一个人孤零零扔在了这个世界”,这是抑郁症患者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让我们的孩子关心学习之外的人和事,在当下看来,似乎只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这其实是相当于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一颗“与他人产生联系”的种子。
与他人的联系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像一个零件,只有在组成机器的时候才有意义;一块拼图,单独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和他人产生联系,把挚爱的人放进心里,为他们担心、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打拼、为他们遮风挡雨,这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是我们生存的根基。
如果我们和外界的联系被切断了,就会感觉像无根的浮萍一样,被一个人孤零零扔在这个世界;当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扑面而来,又痛又累;如果这时候忘却了苦苦坚持坚持的意义是什么,在极端的情况下,求生欲只会越来越弱。
所以,请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自己以外的这个世界,尝试把别人装进心里。万一有一天,他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想要放弃,苦苦做最后的坚持;那么唤醒这颗种子,也许就是我们打通孩子与外界联系的希望所在。
(3)过度呵护下的“能力缺失”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孩子不具备足够的应对现实风浪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往往会顺手帮孩子解决掉一些麻烦,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缺乏应对现实中的困难的能力。
除了我们最关注的知识和特长,孩子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还需要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也需要明确生活的意义。
试想,一个不懂得情绪管理、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孩子,当他走出社会,是不是更容易遭遇挫折,更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内心无助呢?
而如果体会不到自己的责任和意义所在时,也就没有了挣扎着爬起来的信念和勇气;
而且,如果这个孩子内向一点、懂事一点,不想麻烦家长,选择自己硬扛;或者因为成绩不好和父母关系闹得很僵,那么他们该从哪里,去学习应对挫折所需要的技能呢?
有些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对一个从小在温室长大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天大的灾难,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心理疾病就容易趁虚而入,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焦虑症、抑郁症。
所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得抑郁症,可能真的不能怪孩子太脆弱:
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反映出来的又一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与现实生活脱节了,他们没能从现实生活中、从父母身上,学到足够的面对现实风浪的能力。
一只翅膀不够硬的小鹰,会被“狂风”肆意蹂躏、甚至放弃求生,这并不能说明小鹰本身太脆弱太娇气;而是它没能掌握够硬的飞行本领和求生技能,它缺乏的是那只不断把它从悬崖上推下去的老鹰。
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其实跟我们父母、老师的教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一个有着很强自尊心、心里眼里只有学习、却不具备足够面对现实风浪的能力的孩子,往往是最危险的。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上面三种表现,那我们就需要警惕了。
而想打破现在的困境,最好从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系统”下手:
“心理免疫系统”包括“积极情绪、人际关系、投入、成就、意义”这五项。五个方面,积极有效地运转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健康、蓬勃的心理状态,有着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通过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我们不再需要因为管教孩子而担惊受怕,也给孩子将来接触社会后的心理健康,多加了一层保障。
(1)教孩子启动自己的积极情绪
我们知道“过度批评”,会导致孩子长期沉浸在消极情绪里。这是因为长期被过度批评后,孩子的脑中形成了自动思维。这时候即使不再批评孩子,孩子脑中也会有一个声音,时刻对他指指点点,引发他的消极情绪,让他感到无助消沉。
这种自动思维,一般在孩子8岁之前就会形成了,但幸运的是,它可以被扭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要想扭转“过度批评”带来的影响,无条件地赞赏孩子没有用;孩子做了一件事之后,真正需要的是外界的真实反馈。
比如,孩子输了球,心情沮丧,我们要做的不是急吼吼地夸奖他,把他从沮丧中拉出来;而是对他的沮丧情绪表示理解,然后一起想办法,客观地指出哪里可以提高。
“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输过,那时候很难过,自己一个人去河边跑了很久。边跑边反思整场球赛,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在……等方面做得更好。痛定思痛后,我在这几个方面勤加练习,没想到一次比一次打得好,我也越来越有信心。现在想想,还真得感谢那次输球的经历呢。”
父母平时在孩子眼中高高在上,如果在孩子委屈时能够蹲下身来,和他讲讲自己类似的经历,像好朋友一样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很能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聊聊自己是怎样面对挫折,从失败中看到进步的机遇;怎样消化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运动运动,心里的气就消了大半;和孩子一起,弄清楚了有待提高的方面,孩子心里就会又升起希望,好好睡一觉又是斗志昂扬的了。
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丰富的、独特的人生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和孩子分享,扭转消极的自动思维,和孩子一起打败困难。这种方式比纯粹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对亲子关系也更好。
(2)教孩子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人际关系里。为了一时的成绩,忽视了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明面上,我们为孩子省下来不少学习的时间;可是因为不懂和朋友、家人相处,不知道怎么面对青春期的异性,孩子心里每天要面对的是更多的烦恼。
因为烦心事影响工作效率,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一直不去解决它,只是用工作来逃避,那么这个麻烦可能会越来越大,对我们工作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也是一样,教孩子捋顺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遇到烦恼及时处理了,这样学习才会更高效。方法同样是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和孩子分享经验,让孩子自己悟出解决的办法,形成自己的原则。
(3)投入和成就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除了情绪和人际关系,我们还需要明确孩子的独特优势,引导他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发挥出自己的天赋。
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优势也是不同的。我在文章下面的评论附上了性格优势测试,推荐每个孩子做一下,尽早明确自己的突出优势所在;父母在也可以顺势而为,对孩子加以引导。
比如,若孩子的性格优势是好奇、热爱学习,那么父母就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课外读物,带他去博物馆、艺术展,和他聊新知识,这样他会感到如鱼得水,非常充实;
如果孩子的性格优势是毅力,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并对孩子的持续热情表示高度赞赏;
如果孩子的性格优势是领导力,就多培养他的交际能力,他会很愿意与人打交道,为团队服务,为队员争取权益;
如果孩子的性格优势是正直、勇敢,那么自然会对警察、律师、法官等职务表现出莫大的崇敬和向往……
让孩子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可以弥补自身的劣势,还可以扭转因为劣势导致的不快。研究表明,当孩子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时,会觉得这才是在做真正的自己,感觉自己被重视、被看见,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当孩子在某一个方面能够日复一日地、心甘情愿地投入,他就更容易取得成就,投入和成就又会反过来加强他的心理免疫。
(4)意义
意义这一项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最容易让人觉得虚无缥缈的。但却是在我们遭遇挫折、想要放弃时的那根救命稻草,是我们爬起来、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念所在。
最近网上有一篇短文,把抑郁症患者的日常,形容成就像是在大雨滂沱的天气中赶路,其中症状最轻的一段时间是这样的:
天气一直很差,道路一直很泥泞,赶路的人不停摔跤,但是不断地爬起来,因为他们心中还有一个终点,还有一个无论如何要回的家。他们看到路上的宝石还会收集起来,想要带回去给家人……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一两段暗无天日的经历,在这个时候,只有心中的意义感会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坚持下去的信念。如果你有想守护的家人,那么挚爱的家人就是意义;如果有想奉献的事业,那么事业就是坚持下去的意义。
意义需要培养,孩子越是能够把一些与自身无关的人和事放在心上,他的心胸越开阔,感受到的意义感越强。
之前看电视剧《大舜》,我对舜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很是不解。为什么部落里的人欺负他们娘俩,他母亲还一直以身作则,教舜为部落里的人考虑?未免太过迂腐了。为什么不揭穿奸人的诡计,给舜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是后来我明白了,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行为是他的榜样,舜的母亲通过自己的行为,让舜在很小的时候,把很多人和事装进了心里。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舜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遭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不公,他都不曾放弃,一次次地站起来。
这是舜的母亲留给他的最大财富,是不论物质多么优渥的童年,都给予不了的。意义感和家世、背景没有关系,只和父母的行为、观念有关。
越在乎自身得失、越功利的人,短期来看获利很多,但是在对孩子的“意义教育”上却是贫瘠的。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多带他做一些对他自身“无益”的事情。花一个下午为家人准备一张贺卡、一顿晚餐;定期把存起来的零花钱,捐给不认识的山区小朋友;带孩子去养老院,陪不认识的老人聊聊天……
带孩子感受为别人付出的幸福感,体验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孩子的眼界、心胸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开阔了,一生受益无穷。“意义教育”是给将来孩子最黑暗的日子里,留下一抹最纯粹的光明。
时代在变,父母在变,孩子也在改变,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自然也需要及时随之改变。
我是热爱生活、热爱心理学的幸福发芽,深耕心理领域,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欢乐和烦恼,我会做你最温暖的陪伴。
本文由幸福发芽原创,欢迎关注、交流,和我一起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心理学,让幸福在生活中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