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我太累了,还得照顾孩子”,这样的母亲,只能是“耗竭式育儿”

2022-02-12 21:01:49孕产
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女性的责任越来越大,社会身份不可缺,在家庭中的作用同样无法放弃。“除了喂奶、换尿布就是哄她睡觉”,我的世界仿佛只剩下这些工作了,闺蜜一脸麻木地向我说道。

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女性的责任越来越大,社会身份不可缺,在家庭中的作用同样无法放弃。

“除了喂奶、换尿布就是哄她睡觉”,我的世界仿佛只剩下这些工作了,闺蜜一脸麻木地向我说道。

曾经豪情壮志,也有自己事业梦想的女人,生完孩子后一切都变了,世界被各种琐事填充满,连完整充足的睡眠都成了奢望。

“我真的太累了,甚至忘了生活本身的样子,上次带宝宝出门散步,实在忍不住,蹲在路边哭得无比狼狈。”

不仅是闺蜜,还有成千上万的母亲,一样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逐渐丢失心理的鲜活能力,连带着身体疲惫,成为沉重的双重打击。

同理,我们的母亲、外祖母、曾祖母,都是如此。

这实际上是所有母亲角色逃不开的一种“怪圈”,一代代母亲,都没有“进化”。总说母爱伟大,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其实也很复杂。

01不只是爱,妈妈对孩子也存在“恨意”

这种说法乍一听很可怕,可却是真实存在的。

一个新生宝宝和妈妈建立依恋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质上是种“剥削”。

婴儿刚出生时除了哭,其余技能一概不会,脆弱的抵抗力又使他们不堪一击,必须依赖妈妈的无死角保护。

尤其饿得也快,妈妈几乎需要24小时围绕在身边,连晚上也要起床喂奶。

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刚要进入到睡眠状态,又开始新一轮折腾。

打从心底深处,妈妈们其实或多或少有怨言,甚至对宝宝存在“恨意”。但这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即便事实如此也不能说出来,只能讳莫如深。

这建立在整个社会对母亲的讴歌以及无瑕疵要求上,为了达成这种形象,每个母亲都将自己消耗殆尽。

婴儿时期,孩子用哭声控制妈妈,长大后开始用情感控制妈妈,这种心理压力真实存在。

02“我太累了,还得照顾孩子”,这样的母亲是耗竭式的

这样的母亲很容易识别,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偶尔会表露出真实的一面。

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一脸冷漠,甚至把孩子从怀里推开,以及在辅导作业时歇斯底里的模样。

这样的母亲,其实都是耗竭式的,活得累还带不好孩子。

而这种无力、无助或者失控的状态,也被苏兹·卢拉定义为“空转”。

即使你很忙,但仍然照顾不好孩子,因为空转状态下的妈妈,会觉得照顾孩子是一种负担。

在苏兹·卢拉的《母亲进化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你的“油箱”满到甚至快要溢出,即使是照顾他人,也会觉得人生充满活力与目标。

也就是说,那些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疲惫且丢失自我的妈妈,都是缺乏自我关怀的缘故。

如同上文所说,这是整个社会的偏见,使“孩子优先,否则就是自私”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给了母亲们莫大的精神压力。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耗竭式育儿”,还有别的选择吗?

03先满足母亲的需求,才能照顾好孩子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满足母亲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入手,否则等待她们的,只能是人生的枯萎。

其实,养育孩子应该有一种更加富足的视角——母亲先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才能阳光高效,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照顾和教育。

另外,社会和母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人活一世,并不是为了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权利选择过好自己的人生。

越是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的母亲,越能养育出一个优秀、独立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共同成长。

只有如此,母亲才能以一种“蓬勃”的状态面对孩子,尽管照顾孩子的琐碎和嘈杂仍然存在,但内心足够幸福。

其实母亲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生态。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一个蓬勃朝气的母亲,势必会让孩子感受到周遭环境的暖意。

请母亲先“自我关怀”,社会和家人也要理解母亲的这种需求满足。

04母亲们的进化——跨越这些心理陷阱

当然,要想从心灵上获得进化,还需从母亲自身做起,跨越心理上的陷阱,才能找到和孩子合适的“边界”。

1)跨越必须牺牲否则就内疚的陷阱

高尚的理念,来源于一个人自发性的“自我剥夺”,且程度越深越高尚。

可我们都是普通母亲,没必要非逼着自己牺牲些什么。何况,这些被迫做出的牺牲,往往也起不到原本想要的效果。

比如婚姻破裂,但为了孩子强忍着不离婚;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省吃俭用变成黄脸婆;为了陪伴孩子,放弃工作成为无经济支撑的全职妈妈。

如果不这样牺牲,还会产生内疚感,认为自己太自私,不是一个好母亲。

这种自我评判其实有失偏颇,必须跨越才能柳暗花明。

※如何跨越?

首先,母亲要从心理上明白,对自己的关怀实质上是互惠的,这对照顾和教育孩子也有裨益。

拥有自我的母亲,情绪管理能力也会更强,不会由于心理失控而疯狂指责孩子,也能给到孩子更加高质量的爱。

无需感到内疚,没有24小时陪伴孩子,不代表就是失败的。

教育要看结果,而不是“无用”的过程。作为一个母亲,这种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你是孩子的精神依托。

2)跨越孩子必须管否则就会走偏的陷阱

那些自我被压制的妈妈,在潜意识中会存在深深的挫败感,然后由于某一件小事的导火索,发泄到孩子身上。

焦虑是这类妈妈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她们认为孩子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就会走偏。

但往往正是这种无边界、令人窒息的爱,导致原本走在正途上的孩子一步步走了弯路,过度焦虑反而成了推手。

母亲要跨越这个陷阱,才能给孩子合理的呼吸空间。可以管,但不要管得太紧,否则就会成为《小欢喜》中的宋倩。

※如何跨越?

①巧用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期待,让孩子依赖自己的“权威”自发地朝期待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父母给孩子信任,就是“大道至简”的最佳教育方式。

②和孩子保持合理的界限感,婴儿时期孩子必须和妈妈共生,但作为独立个体,孩子也需要和父母逐渐分离,走入社会,直到退出与父母的联结。为了让他提前适应这个过程,养成独立能力,合理的界限感就是前提。

总而言之,妈妈们要放弃对自己的道德绑架,相信充实自我就是充实孩子,毕竟“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一味牺牲自己去供给孩子,把握得不好甚至还会招致嫌弃,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但要脱离也很简单,请妈妈们先学会“自我关怀”和“自我成长”吧!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