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宁可孩子恨我,也不能耽误他,牺牲亲子关系换来的教育你要吗?

2022-01-28 18:48:07孕产
旧时中国式的教育中,家庭关系从来都是父母说的算,孩子听话即可。所谓“父为子纲”,父母怎么说,孩子就要怎么听,不得反驳。不仅如此,孩子还要表现出恭顺,一副心服口服的样子。若孩子不服,便请出家法,打服之。既然说教不出孝子,就让棍棒打出孝子也行。

旧时中国式的教育中,家庭关系从来都是父母说的算,孩子听话即可。所谓“父为子纲”,父母怎么说,孩子就要怎么听,不得反驳。不仅如此,孩子还要表现出恭顺,一副心服口服的样子。

若孩子不服,便请出家法,打服之。既然说教不出孝子,就让棍棒打出孝子也行。不仅有棍棒,还有笤帚、拖把棍,火钳子,以及手边所有可以拿到的趁手工具都可以。

没有趁手的工具做棍棒,也可以用那些其他物品砸到地上,制造出巨大声响,以增加威严。

实在没有东西可造势,父母还会用语言和表情、动作向孩子表达不满。

除此之外,父母还备有一系列手段,站墙角、关小黑屋、不让吃饭、不让看电视等等。

总之一句话,孩子如果让家长不愉快,家长定会让孩子不愉快到底。说教、体罚、冷暴力,无论哪一个,只要起作用家长都会采用。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家长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进行教育,重要的是教育好孩子让他成才,至于教育方法如何并不重要。

那时候的亲子关系可谓是"亦师亦敌"。

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孩子可以一直听话到父母再也不能威胁他的时候。所以以前还有句话是父母挂在嘴边的:“你现在翅膀硬了,就不听我的话了?”那一刻父母的颓废和失落感无以言表,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又能怪的了谁呢?

如今纵观中国式的教庭教育会发现一个特点——父母和孩子被紧密捆绑在一起。可是这样紧密的关系,会让很多家长控制不好“度”。现在的家长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一说教、二威胁、三棍棒”的教育方式,是万万行不通的。

楼上的小李是个很要强的女人,三十多岁才生了女儿丫丫。在儿科专家的建议下,一直母乳喂养到两岁,为了实现亲自带娃,毅然辞职在家。丫丫上了小学,小李还要看着写作业,背诵,甚至要拍成视频发给老师。上课没学会的东西,回到家里小李要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

除此之外,课外时间小李要陪着读绘本、送兴趣班,甚至还要应付老师不定期的手抄报和手工作业。尽管不上班,小李天天不停地围着孩子转,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女儿丫丫的身上,可谓是呕心沥血。在她的努力下,丫丫一直成绩不错。

小李觉得只要自己更努力,就可以把丫丫培养得更加优秀,在外面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芭蕾、钢琴、书法、围棋还有英语,每天忙于接送孩子奔走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丫丫跟小李提出不想上这么多课,她很羡慕其他小朋友可以写作业在外面跳皮筋,而妈妈却不答应。

后来,丫丫上课开始不配合老师,情绪低落,爱发脾气。有一天母女俩大吵了一架,小李强势地拒绝了丫丫,并要求她以后好好配合老师上课。丫丫没有再说话,但是从那之后,丫丫与小李变得很疏远,以前的亲昵关系悄然变成了冷漠,让小李感觉非常心寒。

即便如此,小李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她觉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即使孩子不理解,也不能轻易放松要求。等孩子长大了会理解她的用心良苦。“我宁可孩子现在恨我,也不能耽误她”。

为了把孩子培养好,不惜牺牲亲子关系。这样的牺牲就能达到教育目的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力度和亲子关系是两条并行的线,其中,亲子关系和教育结果一定是成长比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育结果。教育力度大过亲子关系,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与其在教育力度上纠结,不如先搞好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乃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

"抚养"指的是把生理及心理上未成熟的幼小子女抚养长大,使婴孩能生存下来,并且顺利发展。

"管教"指的是协助子女学习,包括教育子女什么是对与不对、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以及生活知识,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子女能成长为健全的个人。

"培育"乃指帮助子女获得机会及社会活动经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信心。总之,父母的抚养、管教及培育,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各个层面。

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发生在“管教”和“培育”中的问题。

我们知道,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它关系孩子的性格养成、三观的确立,而且还会跟随和贯穿孩子的一生。

小李的亲子关系的问题,来自于对子女特殊或过分的期待。有些父母将自己一生无法得到和满足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来完成,使子女难以接受。这是亲子关系产生矛盾的根源。

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呢?

一、抓住7岁前的黄金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按年龄段的不同而变化的。

0-3个月,孩子无条件接纳父母,感觉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4个月-3岁,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会大于父亲,这个情感的需求来自于孩子的安全感;

4岁-5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大于母亲,这时候孩子更需要父亲的肯定和认同。由父亲表现出来的信任非常重要。

6岁-7岁,朋友、同学和外界的一些信息会让孩子逐渐减少对父母的情感依赖。

抓住孩子7岁前的关键期,搞好亲子关系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二、尊重是基本前提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

孩子也有被尊重的需求。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伤害孩子敏感的自尊。如,忽略孩子的需求、用不耐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用别人家孩子来对比……

要树立尊重孩子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要从思想中消除“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不要用“我都是为你好”来掩盖不尊重孩子的事实。另外,家长要避免情绪化,施教言行无度、用力过猛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沟通变得更为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就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有效的沟通方法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需要学习的。

近年来“正面教育”之风盛行,家长们渐渐懂得孩子行为背后有其心理因素。要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不妨蹲下来,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地去看待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把亲子关系从以前的“亦师亦敌”,变成“亦师亦友”。

三、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我们要承认,孩子是平庸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适投资少见效快的一门生意。家长们要放平心态,不要被一些培养孩子速成的理论冲昏头脑。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心理学家格赛尔选择了一对男性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像“爬梯效应”里说得那样,起步早、不断重复训练的效果,其实并不佳,而等到孩子拥有相应的能力之后,则会轻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家长们从中可以看出,拔苗助长费时费力,还会抹杀孩子的学习意愿。在孩子适当的年纪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最合理。

曾经有一句话这样说:“不要看到别人家的花先开了就埋怨自己的种子不好,也许你种的是一棵参天大树!”养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要做的只是好好爱他,给他提供营养和水分,静待花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