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斯坦福自控力实验被误会了很多年:原来孩子缺的是压力调节能力

2022-01-11 01:17:13孕产
1963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假设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糖能够等待的话,将来他们的学业表现就会更好。正如大家所知,这个假设被成功证实了。能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比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更优秀。

1963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假设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糖能够等待的话,将来他们的学业表现就会更好。正如大家所知,这个假设被成功证实了。能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比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更优秀。

这个实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以至于一提到“自控力”,人们必然会讲到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实验的结论也被简化成了一句话:成功取决于自控力。

家长们一听非常高兴,正愁不知道怎么管理熊孩子呢,科学方法就来了,于是他们开始拼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不到一岁就训练孩子独自睡觉,哭到死也不管;

二岁开始训练孩子自主排便,拉、尿到裤子上就会挨揍;

四、五岁的孩子要一动不动坐一个小时,然后才可以玩……

除非孩子主动学习,否则全部要求都要“延迟满足”。最后,连米歇尔教授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01 延迟满足成立的条件

在米谢尔教授的书《棉花糖实验》中,提到了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年龄,实验选择的是4-6岁的孩子,5岁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延迟满足,因为4岁前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

训练4岁前的孩子延迟满足基本属于迫害了。

第二个因素是家庭环境。

生活在稳定、有安全感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有自制力,而经常被欺骗、需求不能满足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

万一大人是骗人的呢,还是活在当下比较靠谱。

家庭贫富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可能糖都快吃腻了,可有的孩子平时根本吃不到糖,怎么忍?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可能本来就是家庭比较富足、稳定、和父母有安全依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获得成功不是很自然的吗?

约克大学的斯图尔特.尚卡尔教授认为,这个实验看起来是个轻松有趣的实验,实际上却很残酷。小孩被关在实验室里,坐在桌子边一张不舒服的椅子上,除了死盯着棉花糖,什么都不能做;还有一个陌生人,只有等他回来才能得到奖励,也不知道到底要等多久。

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来说,这种等待是绝望的。尚卡尔教授认为,这个实验更像一个压力测试。

有些孩子可能在做出选择之前都快崩溃了,能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许取决于孩子是否够冷静、有足够的能量应对进一步的要求。 吴谢宇、药家鑫在杀人之前自控力都很强吧,但在面临压力时崩溃得更彻底,谁受得了这种“延迟满足”?

有时候孩子缺的不是自控力,而是压力调节的能力。过于强调自控力,却不考虑压力管理是极其危险的。

02 我不是坏小孩

徐志摩写过一篇文章叫《小孩子的不快活》,说最坏就是父母心中“好孩子”的观念,越不像孩子的在他们看就是越好的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乖乖的,没人会喜欢一个爱发脾气、总想马上达到目的的小孩。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本来就应该这样?

有一次,尚卡尔教授给幼儿园老师做培训,他说有些孩子只是比其它孩子更有挑战性,但不一定是坏孩子,有位教师说,我认识一个坏孩子,那是真的坏孩子,因为他爸就是坏爸爸,他爷爷也是坏爷爷。

家族遗传?尚卡尔教授决定去见见“坏孩子”。

这个孩子在坐下之前,有两次被教室外的声音吓到;他对光线好像也很敏感,总是眯着眼睛;另外,他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动来动去。

尚卡尔教授怀疑,这个孩子真正的问题是在生理上。于是,他轻轻关上了教室的门,关掉了一直嗡嗡作响还很刺眼的顶灯,并降低了说话的声音。

奇迹发生了,孩子瞬间就放松了下来,老师也被这一幕惊呆了,轻声惊呼,“哦,天哪”。

有时候人们会轻易认定孩子继承了父辈的缺陷,认为他们是令人绝望的“坏孩子”,而实际上影响他们的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是没找对方法。

生理问题对人的压力反应和情绪影响很大,比如缺乏足够的睡眠会让人很烦躁。

新手父母会认为小婴儿总是不明原因地哭,后来却发现,小婴儿哭不会没有原因,一定是饿了、困了、尿了、病了……,解决掉就不会哭了。 但对大孩子,我们误以为他们自己可以独自应对生理问题,实际上他们也需要多关注,特别是对刺激敏感的小孩,让他们感觉舒服很重要。

后来那位老师和教授反馈,这件事给她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对那个小男孩,她和班上其他孩子的互动也发生了改变,同时带给她自己的生活很大的转变。

03 压力调节

像这个老师一样,父母经常会感到,空有一腔良好的意愿,孩子却把好心当成驴肝肺。父母就绝望了,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也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

孩子的不良行为(misbehavior),其实有时候只是压力行为(stress behavior),用“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的方式来管理压力就可以解决。

自我调节是从“重新定义”(reframe)孩子的行为开始,分为五个步骤:

1、认识到何时孩子的压力过大

小男人1岁多的时候,带他坐飞机,一进客舱他就开始哭。我很容易想到这是由于封闭环境造成的压迫感,而不会认为他想闹事,于是我又搂又抱又讲故事,好一顿安抚。

但是上小学后就不一样了,我认为他哭闹就是在耍赖。

无知者无畏,或者是我自己也承受了孩子上学的过大压力无处发泄,明明看到他使劲瞪着眼睛不让眼泪留出来,甚至喉咙里还发出小野兽般的嘶嘶声,我还硬撑着把批评教育过程搞完,表示不能惯他脾气。

可想而知,他变得越来越爱发脾气。直到有一天,我看他情形不对,赶紧闭上嘴,过去拥抱了他,他哇地一声哭出来。

有时候父母太想赢孩子,以为孩子哭闹就是要挟,其实不是这样的,父母要了解什么事情会让孩子感觉压力太大,不要总是挑战底限。

2、识别压力

通常孩子承受压力时会有和平时不太一样的表现,越乖的孩子越需要仔细观察,因为他们不像能哭闹的孩子那么明显。

在通常状况下,大脑唤醒状态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比如睡眠的时候处于最低唤醒状态,向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处于最高唤醒状态;但是压力过大时,大脑唤醒的调节会出问题。

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小孩在公共场所里四处乱跑,发出各种噪音,父母想让他坐下来,开始还耐心地小声劝告,后来就变得粗声大气。

说了不听又改成诱惑,可给糖,给玩具都不行,于是父母中有一个先怒了,给了孩子一巴掌。小家伙老实了几分钟,一旦发现父母不太注意他,又偷偷溜了。

刚才的场景再来一遍,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其实,这个时候小孩处于高唤醒状态,父母威胁要惩罚或者强制冷静下来都无济于事。

而另一种状况是父母侃侃而谈,但是孩子既不搭腔,也不按要求的做。父母认为这是消极抵抗,感到很生气,但也许这时候他们正处于低唤醒状态。

不能勉强他们马上做出回应,你应该感觉到他们有压力了。

3、减少他们的压力

感觉到孩子有压力,怎么帮助他们减少压力呢?

首先要识别压力源。如果压力源就是父母大人你的话,那好办,先关自己进小黑屋反省再说。

一般来说人的压力来自于五个领域:

生物域:吃、喝、睡、以及其它生理需要

情绪域:父母要明白,强烈的情绪不是发展的阻碍,而是动力,不要去打压。

认知域:主要指和学习有关的能力,注意力、记忆、问题处理能力等。

社会域:了解别人的想法、交朋友、向成人求助等社会性需求。

亲社会域:亲社会人格的体现,首先就是“共情”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而且发展是有过程的,从“无助”到“助人”,不能一开始就逼迫孩子牺牲自己的需要满足别人。

这五个领域如果有问题都会带来压力,对症下药,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4、帮助他意识到何时需要自己做到这一点

孩子要学会感知自己的状态,做什么事能让自己兴奋?什么事能让自己焦虑或者低落?

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该休息就休息,或者是转换一个自己喜欢的活动。

5、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节策略。

自我调节,就是调节大脑的唤醒状态,每个孩子调节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孩子烦躁的时候喜欢运动,有的喜欢和朋友聊天,还有的却喜欢安静地待着。

直到孩子能进行自我调节之前,父母都是孩子的外挂调节机和教练员。等到孩子也能理解大脑对压力的本能反应、实行自我调节时,“自控力”其实就不需要刻意培养了。

写在最后

有意思的是,研究自控力的专家米歇尔自己,就是性格急躁、很难“延迟满足”的人。

他在书中自述,当天布置的任务,他在凌晨就会迫不及待给学生打电话,询问最新的数据分析进展;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别人还在慢慢享受美食,他早已把盘子里的东西一扫而光。但也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控策略,米歇尔穷尽一生钻研于此,成为“自控力”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万物皆有裂痕,那正是光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