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浅阅读,提升孩子阅读力,家长只需要这4招
长期研究阅读能力的首尔大学国文系朴秀子博士在《对阅读指导的理解》一书中指出:阅读并完全理解文章含义的能力是高质量学习的核心。因此,阅读能力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对象,并且逐步与思考能力联系起来。
暑假时,一朋友告诉我,她给正在读小学的儿子报了个阅读班。她家儿子之前没有培养读书习惯,上小学了才开始看书。可是,除了课本,看的课外书全都是漫画。这样下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不好,学习也跟不上。
我当时还提出疑问:阅读还需要报班吗?家长应该可以在家辅导啊。
只是,现实中仍然有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
自家孩子看的书也很多,可是,理解能力也并没有明显长进。看书非常快,好像沉醉其中,可是看完后似乎并没有相应变化,也不知道读完后真正吸引了多少经常听人说,多阅读自然就会提高写作力,可我家孩子看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一塌糊涂看完书后,和孩子讨论一下书里的内容,他一问三不知,要他讲也讲不出一句话如果只是因为孩子阅读量小,理解力、写作力跟不上,家长都还觉得情有可原,毕竟知道问题所在。可是,当孩子明明看的书也不少,可其他能力并没有相应进步时,家长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阅读,并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而已。要想让阅读真正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阅读!
关于阅读,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真正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孩子促进理解力,增强思考力,提高写作力。孩子的每门课程都需要阅读技能,阅读能力差的孩子无论学习哪个学科都会相对吃力。
那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阅读者呢?
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大卫.皮尔森曾启动了一项关于“熟练阅读者”的研究,通过分析大量的样本数据,确定了熟练阅读者用以理解文本的若干策略。研究显示,熟练阅读者有如下特征:
一个好的阅读者能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以下策略,从而与文本进行互动,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1.联结。阅读一本书时,能把自己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2.提问。针对所读书本能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
3.图像化。在阅读时,从单纯的文字创造出多种感官的图像。
4.确定重点。能够对信息进行分类,挑选出主旨并牢记。
5.推测。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内容,作出合理的假设和推测。
6.分析和综合。分析信息,并结合文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7.监控理解。能够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理解困难,并为了读懂而停下来,回头重新阅读。
阅读,不仅仅只是看图、识字,而是需要带着思考,将所读内容与以往认知互相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解,或者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我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读完一本书后,如果没有相应的输出或行动,时间一久,看过的书也渐渐忘了。最后许多人有了“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局面。
可是,每个人不是一开始就都会边读边思考。阅读也像其他技能一样,需要练习。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成为一个“熟练阅读者”。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孩子提升阅读力。
1、建立联结
刚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孩子如果不爱看书,就从孩子的兴趣来入手。孩子平时喜欢什么,就带他看什么类型的书。孩子喜欢车,就看与车相关的书;孩子喜欢跳舞,就看跳舞之类的书;孩子喜欢恐龙,就看恐龙的书。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书、并逐渐爱上看书。
依据孩子的兴趣来选书,一方面,是顺应孩子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容易建立联结。
联结是什么?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听一个故事时,会想起一些关联的事情,如曾经的经历、某个朋友的事情、其他的书或故事。这种相关联想,就是联结。
因为孩子丰富的联想力,这个操作起来简单易行。
平时,我们可以将阅读穿插在活动之中,比如:
去坐飞机时,带上与飞机相关的书籍。通过书籍的介绍,再带孩子亲历处理行李、过安检、飞机起飞和降落等过程;如果时间来得及,还可以看看行李是怎样通过传输带、运货车怎样将行李送到飞机、运输工人怎样搬上飞机整个过程。这样的经历对孩子来讲,平时不常见,本身比较特殊,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将这些特殊经历与书本联系,孩子就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索和思考。
同样的,去海边、去乡下、去爬山等等,都可以和相关书籍建立关联。
之后孩子再阅读相关书籍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经历,联结也就建立了。
除此之外,可以和孩子选择一本能唤起彼此共同记忆的书,如童年、旅行、学校生活等,和孩子一起阅读。
读完后,先和孩子分享自己曾经的相关经历,再让孩子自由分享他的感受。不要去评价孩子的分享,享受这个共读和分享的过程。
2、提问与寻找答案
相信所有家长都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对于身边的任何事情都带着问号,随时随地问一句“为什么”?有时回答一个问题,能招来他们十个问题。而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倡,在孩子提问后,家长不要第一时间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或带领孩子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孩子由之前的单纯的好奇提问者成为了主动学习者。
“没有人像孩子一样提问、求知,也没有人像他们一样追根究底。孩子不是简单地热爱提问,他们因提问而生。”——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哲学家俱乐部》
爱提问、对一切充满好奇,我们可以借着孩子这样的天性,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
有些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碰到问题时就会提出来。可是,如果孩子看书却问不出问题怎么办?
最简单的,我们可以用经典的5W1H的模式来引导孩子提问:
WHO:是谁
WHERE:在哪里
WHEN:什么时候
WHAT:是什么
WHY:为什么
HOW:怎么样
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时,他们就有更多主动地思考,能帮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
关于这些问题,有些答案就在书里,孩子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找到答案。
而有些,书里没有答案,或者说,本身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需要孩子结合自己的经历、背景知识去思考,就更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3、图像化
同样是阅读,有的孩子只是看单纯文字;而有的孩子却能将文字转换为图像在脑海里呈现,将文字图像化有利于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力。
如果带年幼孩子参加幼儿读书会,就会发现,老师们经常会扮演成绘本里的主角,或者借用小手偶等,通过表演将内容表现出来。这也是借用文字图像化来锻炼孩子的理解。
而对于孩子来说,读过一段文字后,自己也可以在脑海里将这幅画面勾勒出来。
例如《小房子》一书中有一段描写春天景象:“她看着草地慢慢变绿,她看着树枝上抽出嫩绿的芽儿”。
孩子只要关注过春天的景象,脑海里自然就会呈现出一幅图片:原本干枯的草地开始变绿了,光秃秃的树枝长出了嫩绿的小叶子。
对于孩子来说,图像化并不困难。我们可以随时和孩子练习,比如:家长说一个孩子很熟悉的词,比如“小狗”,让孩子来想象出一条小狗的画面。然后帮孩子细节化:这条小狗是大型狗还是小型狗?是什么颜色的?它在哪里?它在做什么?它心情怎样样?
图像化可以帮孩子注意到书本里描绘的那些细节,如内心感受、特定场景等。它不仅仅是描绘出我们眼睛看见的东西,还可以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觉更加具体细节化。
4、推测
我们对于正在读的书或者正在看的电视/电影,在某个悬念点,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推测一下接下来的情节走向。
这个,同样适用于孩子。孩子们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图像或文字,来寻找线索,依据自己的经历来推测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其中无字图画书是最适合锻炼孩子推测能力的书籍,书上面全是图案,没有文字。孩子可以根据图画,来推测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将要发生什么。
漫画书也是很不错的推测书籍,因为图多字少,是一个连贯的故事。家长可以将中间一页遮住,让孩子根据前后页漫画的内容来推测,遮住的这一页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孩子在推测时,他们既需要学会在文字、图画中寻找线索,同时需要调用自己以往的背景知识,努力思考推测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最终找出来的答案并不是关键点,最为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会思考,成为主动阅读者。
刚开始带孩子做阅读练习时,每次准备读完一本书或者一段文字时,可以带着孩子分三步走来展开:
阅读前:
问问孩子,希望通过这本书知道什么内容;让孩子猜测一下,这本书是讲哪方面的内容;让孩子自己提出关于这本书的问题。
阅读中:
如果孩子在读的过程有问题了,年纪小的孩子一般就会停下来马上提问;如果孩子会写字了,让他把问题先写下来,鼓励他做笔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下去,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或者,边读边推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再在阅读中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和书上所写的一样。
阅读后:
和孩子讨论一下刚读的这本书,问问孩子之前的问题是否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的话,请他说下自己的答案);孩子是否喜欢这本书,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这本书里哪个人、哪件事,为什么;如果孩子碰到书里的事情,他会怎么做……
阅读本身是一件比较主观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经历、知识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和想法自然也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带着对错观点去评价他们的答案。
一开始,这样去阅读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孩子还不熟练时,有时还需要暂停阅读而去思考,比如记下问题、记录线索等。但当大量练习以后,孩子就会越来越熟练,思考和阅读可以同时进行。久而久之,就像熟练阅读者那样,大脑将思考习惯化后,就无需额外地提醒或停顿,一切自然发生。
“不管语词有多重要,它绝非阅读的目的”——大卫.皮尔森
对于这样阅读,或许有家长心存疑惑:阅读有必要加上这么多事情吗?不是多看就行了吗?
诚然,单纯的阅读是一件让人放松、享受的事情。但不可否认,不同内容书籍,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能提升相关能力,就需要一些技巧和练习来达成。
最后,将弗兰西斯.培根这句话送给各位家长:“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文章作者:香巴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阅读践行者,育有一枚小书虫。带娃之余,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学所用。
感谢点赞、转发或收藏!
相关文章
- 仅用4招帮孩子提升阅读能力,高级教师推荐,值得家长收藏
- 力豆:交互式阅读提升孩子未来
- 力豆:交互式阅读提升孩子未来学习能力
- 孩子“多动”坐不住?3点小技巧,助家长提升孩子“专注力”
- 孩子喜欢玩“无组织”游戏?家长不要阻止,对孩子提升能力有好处
- 家长努力学习修养提升心智水平,就是提高孩子心智力成长的好方法
- 家长所不知4大方法,快速开发孩子右脑,提升孩子记忆力
- 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家长要记住这4个秘诀
- 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锻炼想象能力,这6个好方法家长不能错过
- 提升孩子记忆力,关键在于“潜意识训练”,家长要掌握这3个方法
- 传承千年的诗歌启蒙,提升孩子三项核心能力,分龄阅读是最关键的
- 幼儿园孩子记不住弟子规,家长掌握记忆方法和过程,提升孩子记忆力
- 科技时代,想孩子提升社交能力,避免与手机为友,家长要做这5点
- 美最新研究:结合“绘本阅读”与“绘画”提升孩子观察与创造力
- 孩子上小学前到底应该学什么?强烈推荐给家长阅读!
- 孩子天生爱阅读,只是成长中,家长做了这两件事,孩子不爱阅读了
- 孩子阅读速度慢效率低?妈妈尝试了这种方法,许多家长纷纷效仿
- 家长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语文成绩还是差,老师说亲子共读有问题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 提升孩子的逆商,关键时刻能让孩子弯道超越,家长:别错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