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孩子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妻子也是一名教师,女儿萱萱是县幼儿园大班的学生。“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用兴趣来促进发展”是我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我经常与女儿沟通,在尊重女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为女儿创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使得女儿萱萱在这快乐的环境中愉快的成长。可能是亲身经历了许多学生成长历程,我对教育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一、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然而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你的孩子从0岁起就胜人一筹”等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报了许多早教班,特长班,使得很多孩子在花一样的年龄,便缺乏了应有的朝气。记得在萱萱四岁的时候,有几个家长在一起比谁的孩子会背几十首古诗了,谁的孩子会写多少汉字了,还嘲笑萱萱:父母都是老师怎么字也不会写,诗也不会背,萱萱爸爸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时间到了她就都会了”,一晃两年过去了,那几个孩子确实比萱萱认的字多,但那几个孩子都已有了厌学情绪,每当听到那几个孩子不愿写字而挨打后发出的惨叫,总让人莫明的心痛。中国的教育怎么了?这还没上小学啊,那后面的中学,大学该怎么办?而且还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几个孩子一遇到天气变化就感冒请假,而萱萱连一次假也没请过,学习更不让家长督促就能完成。事实的例子证明孩子的成长有它的规律,提前开发或者过度开发都会适得其反。
二、要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总是苛求孩子什么都听家长的,让孩子要有礼貌,让孩子不随地吐痰,让孩子不玩手机……可是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是否做到呢?以我所在的高中为例,很多抽烟的学生,其家长也抽烟,因为家长就是他们的榜样。萱萱曾经一段时间非常迷恋平板电脑,我怕多玩会影响视力,不让玩,可她哭个不停说:“爸爸你还经常玩手机呢?”孩子说的对啊,为了减少女儿看平板电脑,我必须自己率先垂范不在女儿面前玩手机,玩电脑,随后我经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看书,一起下棋。慢慢的孩子听从了我的建议不再玩平板电脑了,而且孩子还纠正了我写字时咬笔的习惯。所以大人切不可以为是小孩子就可以哄骗,否则下次孩子就不信我们了。在孩子面前要实话实说、说话算数、言而有信。更不要对孩子严,对自己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搞出点事业来,这才是最好的表率,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三、没事多陪陪孩子,学会和孩子交流
高兴的时候我们希望和亲人来分享;委屈的时候我们希望好友来安慰;孤独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来陪伴。孩子也一样,她们也会有喜怒哀乐,如果这些情感长期得不到释放,那孩子的性格就会慢慢变得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我当教师的工作也很累,但我总是自己接送孩子,因为我觉得接送孩子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可以共同分享学校高兴的事,还可以认识很多女儿的同学,和她们一起玩,也更加能详细了解到女儿在学校的情况。但要想和孩子交流你还得懂孩子的语言如:“奥特曼打怪兽,白雪公主,甚至孩子书上的课文你要会背,孩子的歌你要唱,你还要和孩子做手工,和孩子会画画”这是和孩子交流的最重要渠道,不是买点零食,买件衣服就能代替的,因为精神上的交流要远远胜过物质上的。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和孩子交流,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背诗歌,而且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学习兴趣浓了也更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了。身为家长的你有必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即使你少挣了点钱;即使你少打了几场麻将;即使你少睡了几小时的觉;即使……可是二十年后你会得到:
1.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孩子;
2.良好的亲子关系;
3.美好的回忆。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而言,只有当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陈景润正式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摘取了数论皇冠上的明珠。萱萱从小就爱到处乱画,墙上,门上,被子上到处有他的涂鸦,而且一到超市就嚷着要买水彩笔可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我发现了萱萱的兴趣所在,就给她报了个画画班 ,从此萱萱对画画乐此不彼,她的美术作品《保卫森林》、《爸爸,我想自己飞》先后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金奖”。
五、失败是成功之母,莫以成败论英雄
在人的一生中总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也可能会有一些失败,关键是怎么去面对。如:试没考好;摔了一跤;东西不小弄坏了等等,这些问题我从不会责备萱萱,而会对她说:“摔倒了先别急着起来,先看一下是什么绊倒了你;父母不要求你做最好的,只要你努力了就是好孩子,我们都会为你骄傲的。”其实对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赏识,他会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最后,还是那句话:对孩子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孩子好了,一切都好。
相关文章
- 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可能是“儿童社会化”没有被正确引导
- 孩子在学校被排斥?是时候学学“社会情感技能”了,比成绩重要
- 孩子害怕社交,不合群?可能是“社会退缩行为”,家长要注意
- 孩子小时候没多陪伴聊天,溺爱,长大叛逆不适应社会怎么办?
- 孩子幼儿园被欺负不敢还手,“小怂包”是怎么来的?父母要负责
- 孩子有颗“玻璃心”,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 孩子的“行为意识”薄弱,该由谁来买单?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群体的“合力”
- 孩子的感同身受能力,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 孩子走上社会无法生存?保持母子依恋该从幼儿开始
- 孩子长得矮谁之过?没有长不高的孩子,只有不负责的家长
- 社会三态: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
- 社会教育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 社会的人性和阴暗面孩子需要从小知道,让孩子远离危险保护自己
- 社会的黑暗面如何告诉孩子?预防意识必须要有,别让娃太善良
- 负责的家长带孩子外出,孩子永远都会在家长的视野之内
- 孩子有偷钱行为时,引导孩子走出购物敏感期,才是对他人生负责
- 0-2岁是建立社会性情感连接的关键阶段,父母不重视,孩子会不安
- 2-3岁的孩子为什么爱"动手"?家长用4种方法让孩子学会社会交往
- 3岁宝宝爱打人,可奶奶偏说“孙子懂事”,被宠坏的孩子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