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可能是“儿童社会化”没有被正确引导
“我就要!我就要!”
“乖,这个你上次已经买过了啊,今天就不买了。”
“我不,我就不”说着3岁的小家伙居然躺在了地上耍赖皮。
平时我看到的小家伙是很可爱的,可是今天在超市里突然发起了飙,一边大声叫喊一边在地上滚动,不管妈妈怎么哄都于事无补,没想到任性起来这么可怕。
朋友尴尬的朝我苦笑:“这孩子一直这样,我都没法了”。
最后朋友实在宁不过孩子,给孩子买了才算是把事情平息了,我努力回忆我儿子倒是没有这样过,很多时候他虽然也会因为我的拒绝而表现出不高兴,但是从来没有这么耍过赖。
这种场景其实不在少数,很多地方都可能会遇见,可能是超市,可能是游乐场,甚至可能就是随处的某一条街道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孩子们为什么不守规矩呢?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儿童社会化”没有被父母正确引导儿童社会化(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是指儿童获得基本运动技巧、语言能力、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概念的过程。
儿童社会化除了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等还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对于儿童来说,家庭和幼儿园的培养为主要力量,其中父母的作用尤为重要,父母是儿童认识社会规则的第一位老师,而“立规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从而得出了父母的教养和儿童发展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张表来表明。
其中“要求”是指父母对于孩子是否建立了标准(规矩)和标准的合格度,而“反应性”则是孩子接受和对于标准的敏感度。简单来说就是父母的要求程度和孩子的遵守情况。
根据这两个维度,鲍姆令德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了四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对待孩子民主、理性、耐心等等,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与鼓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与合理的限制,并帮助孩子达到相对应的标准,这样的孩子社会能力比较强。
专制型:这类型的父母对于孩子比较专政,禁止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有时候还做出会不近人情的现象,这样的孩子相对负面情绪比较多。
溺爱型:这类的父母给与了孩子太多的爱,以至于忽略了孩子的社会化任务,从而导致孩子自控能力非常差。
忽视型:父母对于孩子漠不关心,好坏都无所谓,放任孩子自由成长,这类的孩子学习和自控能力都相对差。
各位父母可以参考一下自己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呢?从而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太对过于溺爱还是忽视从而导致孩子的社会化能力差,自控能力差。
无意识的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你并不是上面提到的溺爱型或者忽视型,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对孩子也是蛮严格的,但是孩子还是出现了不能自控的情况,不管是家里还是公共场所,那么可能是你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强化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1.正面直接强化:给与一种认可的回应或者鼓励。
比如刚开始提到的情况,小家伙通过不停的哭闹来要求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最后妈妈妥协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正面的强化,强化了他通过哭闹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行为,虽然这种方法对于父母来说不是好的行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错的方法,并且他们还会因为每次的不同的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自己发挥的度。
2.处罚不得当:本来是想控制某一行为反而侧面刺激了这一行为的增长。
举个例子:一天放学,从幼儿园回来的天天突然说出了一句脏话,妈妈很生气,直接让孩子去罚站,其实妈妈原本可以细心的问孩子跟谁学的,这是不好的词语以后不要再说了,大家都不喜欢的,可是妈妈没有,而是选用了不恰当的处罚。
而天天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知道妈妈好像不喜欢这个词语,但是至于为什么却不明白,由于逆反心理,他开始不停的说,就算妈妈多次强调禁止说,他还是我行我素,可能有的时候他当着妈妈的面不说了,但是背后还是会说。
这就是不合理的处罚刺激了孩子的自尊逆反心理,反而助长了这一不良行为。
3.无概念的培养:偶然间的自己没当作一回事的行为,从而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
仍用例子来说明:一般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做什么都是可爱的,而父母又很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不会强加干涉,比如孩子第一次学会用假哭来威胁父母,父母只看到了可爱,觉得孩子小很萌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于是并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而是顺从了。等父母真正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时候,多半孩子已经习惯这种不良行为。
不管是哪种可能方式都在告诫父母们,教养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及时分辨事情的本质,以及父母的处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暂停强化”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上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情况,可能是父母对于孩子本身的管教不当,也可能是父母在无意识中加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对种情况的发生父母不防尝试一下“暂停强化”。
暂停强化是指强化阶段的暂停,好的行为或者是坏的行为都被暂停,好的强化还是坏的强化都被瞬间撤销。
暂停强化也可以理解为暂时隔离,就是把孩子单独隔离开。
具体方法:在孩子产生了不良行为时,把孩子放到一个无聊的环境中,冷静几分钟,然后再让孩子出来好好交谈。开始:最好是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刻开始,并且要跟孩子沟通好是因为什么而隔离孩子。环境:不要是孩子的房间,不要是孩子喜欢的环境,可以是卫生间也可以是一把高椅上,越无聊越好,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没劲,无聊,如果是在玩具堆里隔壁,那对于孩子就是奖励了。时间:可以是几岁对应几分钟,也可以是自行制定,但是不要超过10分钟。隔离后:和孩子多沟通,给与孩子关爱。暂停隔离可以不需要任何武力或者打骂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需要长期坚持这种行为,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孩子会不配合,父母不需要解释太多,只要坚持执行,强调孩子耽误的每一分钟都要加到隔离时间里并且照做。
在公共场所的时候可以视环境而选择隔离的地方,但是一定要是无聊的地方。
结束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一味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社会化能力低,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并且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不要着急,火气一上来了就不管不顾,也不要为了自己耳边清静就给与错误的回应,要及时的想到自己的处理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结果,坚持在生活中给孩子合适的标准和规矩,从而让孩子更优秀的成长。
参考文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6版)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著
《救助父母-处理儿童日常行为问题实用指南》林恩·克拉克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周念丽著
#育儿经#
相关文章
- 公共场所,孩子闹腾是家教问题还是孩子本身问题
- 孩子“嫌家贫”,因攀比心太强,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别太较真
- 孩子“爱逞强”不是坏事,但有时让父母很头痛,4个方法正确引导
- 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怎么办?抓住症结,三招正确引导
- 孩子上大学总要钱,父母纵容与拒绝都不好,正确引导是关键
- 孩子做错事推卸责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父母要正确引导
- 孩子偷钱怎么办?家长的正确引导,这才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 孩子喜欢敲碗敲盘子,太好了,爸妈正确引导宝宝更聪明
- 孩子喜欢胡乱涂鸦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 孩子在家总是乱涂乱画,可能是涂鸦敏感期到了,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如何利用周末时间逆袭而上?亲子教育要有度,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父母的正确引导是关键,让孩子建立格局
- 孩子常把“不喜欢”挂嘴边,是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开始“臭美”时,“审美敏感期”到来,父母需正确引导啥是美
- 孩子怕生、不敢和人交往?用这三个方法正确引导 帮孩子克服认生
- 孩子成长有无限可能,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的破坏力就会变成创造力
- 孩子认生就是胆小,要多锻炼?错!家长还须这样正确引导
- 1至5岁孩子伸手打人,是想吸引父母注意?家长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 “倔孩子”只会让人感到头疼?家长学会这几招,就能正确引导他们
- “喃喃自语”并不是心理疾病,是孩子的认知工具,家长要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