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就是“坏孩子”?|好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2021-12-24 03:01:04孕产
最近在做教师培训的时候,一个班主任老师忧心忡忡的和我诉说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这个孩子好像总和别人不一样,上课要求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不说话,老师一讲课他就有很多话要说,叫他回答问题他总是题不达意,天马行空。

最近在做教师培训的时候,一个班主任老师忧心忡忡的和我诉说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这个孩子好像总和别人不一样,上课要求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不说话,老师一讲课他就有很多话要说,叫他回答问题他总是题不达意,天马行空。孩子的父母也很焦虑,希望老师管教孩子并有所成效,“逼”的班主任用尽各种方法,但依然没有任何作用。

于是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不听话、不懂事、不被其他小朋友喜欢,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达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总之,是个时刻需要别人监督的“坏孩子”。

这似乎是个话题,在班级里好像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要求、同样的在校时间,却总是有与大众期待不一样的孩子。

1老师轻易“贴标签”会把孩子变成“坏孩子”

安安是个小学一年级的男生。

在家里,爸爸妈妈管不了安安,他总是有各种大人认为的“问题”,由于家庭条件很好,所以把他送去市里最好的小学,希望老师对他有一番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入学之前便与班主任老师打好了招呼。

刚入学不久他就被老师成功的“证明”,安安是个难管的孩子。

他总喜欢撒谎,比如老师问“什么情况下会让孩子们伤心难过”,安安的回答是“当我自己在月球上走来走去的时候”;他总是捣乱、上课不认真,比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总是要举手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他不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一会儿,比如大家都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一定要走到教室中间……

为此,班主任老师总是对他格外谨慎,每节课都在他的桌子旁边监督,每到有发言或者组织活动时,无论他说什么,老师总是用一副“我求你了,闭嘴吧”的表情看着他,甚至忍不住敲他的桌子,提醒他不要随便说话。

于是,安安在上小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变的不合群、多动、脑子不好。

“坏孩子”不是一开始就“坏”的,他们可能只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而已。老师莫名其妙贴标签,处处区别对待,总在一旁暗示这是一个特殊的、不好管的孩子,过分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用有色的眼光印证心里的标签,让孩子怎么表达都不被认可。

这时候,孩子就真的变“坏”了。

2父母的情感“缺失”是导致“坏孩子”产生的重要原因

小萱,一个9岁的小女孩,当她在日记里写下“贱人”“我要杀了她们”“所有的人都是王八蛋”等污秽、愤怒的词汇时,我的心是痛的。

小萱很少时间能见到父母,她被爷爷奶奶带大,为了弥补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小萱父母给她安排在全市最好的贵族学校,希望她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事与愿违,上学之后小萱变的情绪暴躁,逃课打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父母长期不在小萱身边,有时候即便回到家中妈妈也是一味宠溺,爸爸则忙于其他家事,顾不得陪小萱玩耍或者聊天。久而久之,小萱总觉得自己没人爱,不被看见,很孤独,自卑而胆小。

在新的学校,很多小朋友给小萱起外号,叫她“韭菜脸”,下课也会有意无意地推倒她的课桌,撕掉她的作业,班里有其他小朋友做的错事也会给老师说是她弄的。但是小萱不敢反抗,任凭其他小朋友欺负她、孤立她,内心的愤怒只能通过日记表现出来,再甚者她放弃自我,不想去学校,任凭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说父母不在身边,隔代抚养会导致孩子性格出现偏差,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缺失是指情感的缺失。

不是隔代抚养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就不好,而是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随意“丢弃”、情感“侮辱”、人格“鄙视”、尊严“践踏”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才是孩子一步步走向“坏”的罪魁祸首。

3好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个遍地都是自由职业的时代,整齐划一,一模一样一板一眼早已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了。成为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留余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是这个时代最美的标签。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善良的、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是未来闪闪发光的希望。好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规律性,他们的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速度、学习适应能力、领悟能力等等都各有不同。孩子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作为父母和教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多识几个字,比在考试时多考几分更为重要。

然而,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

一个孩子的发展往往是由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学校要求站姿和坐姿标准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不是依靠什么东西就是弯腰驼背,传统的教育者总会大声呵斥“站直了,不许说话,闭上嘴,放下手”,但这些都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孩子总做不到和别人一样,重要的是孩子内在渴望得到帮助和支持的心理。通过惩罚或奖励可以很快消除行为上的“特殊”,但心里的渴求并没有得到帮助,所以问题依然存在。

再比如,当老师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有的孩子会表现的很愤怒,说脏话、比中指、鄙视老师甚至摔门而出。很多人认为这些孩子性格冷漠、满怀嫉妒和充满恨意,觉得“收起鞭子就会害了孩子”“严师出高徒”,然而,打骂可能会让这些孩子厌恶学校,流落社会,甚至憎恨老师,最终成了真正的坏孩子。

但实际上,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出的那些恶劣态度,可能只是反应了那些在成长时期受到恶劣对待或严厉教育的孩子的精神状态,他们并非出于恶意。他们只是渴望被人关注、希望得到爱而已,但僵硬、独断的教育于教育本身的意义和成果而言,毫无成效。

还有的孩子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可能只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亦或者因为他们在学习、玩耍时总会被有意无意的打断,不时地吃吃喝喝、随时可能响起的手机铃声、电视里突然传来的兴奋刺激、不稳定的家庭气氛和随时可能情绪爆发的父母或老师等等。

每个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更好的自我实现,这种对美好的追求是无意识的,但却无处不在。虽然孩子在相同的班级、相同的学校、相同的教育,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根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有可能形成他们的认知,从而影响他们一生的轨迹。

因此,教育的核心在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兴趣,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