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抓住家庭教育的这个关键点,帮孩子强化内心系统,从容面对孤独

2021-12-09 08:16:25孕产
为什么你不能从容面对孤独?在快节奏的社会,当繁华落幕,一切归于平静时,总会有人感到莫名的孤独。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在孤独中安静下来,审视自我,让自己和世界更好的和解;有的人则在孤独中躁动,开启一次又一次的夜生活,从而暂时排遣、遗忘内心的孤寂带来的空虚。
为什么你不能从容面对孤独?

在快节奏的社会,当繁华落幕,一切归于平静时,总会有人感到莫名的孤独。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在孤独中安静下来,审视自我,让自己和世界更好的和解;有的人则在孤独中躁动,开启一次又一次的夜生活,从而暂时排遣、遗忘内心的孤寂带来的空虚。

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静谧的孤独中,寻找到乐趣,而有的人则不能?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一起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你独处或者孤独的时候,是享受这份静谧时光,还是在逃避这段时光?

在你孩童时期,有没有自我一个人独自排遣、独自行动的习惯?比如有自己的爱好,无需父母要求,独自看书、玩玩具,独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很多人思索以后,回答是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面对寂静而漫长的夜。有的则说,喜欢有人陪着的感觉,比如一起游戏、一起蹦迪、一起唱歌,哪怕看书,也期待旁边有一个人。

其实,任何人都会面对孤独,关键是怎么去面对孤独的这段时光。那么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这段时光是难得的一种享受,而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煎熬?

答案在于,能否很好的独处。去享受独处时光的人,能从独处中找到自我。这种寻找的过程,巩固了自我内心系统,并形成了自我的一套心灵程序,从而不再感到孤单、空虚、害怕。而不会享受或者接受这段时光的人,则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心灵系统,而少了一套独处的心灵程序,当没有这个心灵程序的充实时,内心自然会被其他不安的因素所扰,比如焦躁、空虚、寂寞、无聊等。

这种状态,是成长中不断形成的一种状态。在成长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与社会和解,而做不到独处的人,他的心灵状态难以找到和解的点,从而会出现心灵程序的紊乱。所以,有人说,越是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越要在成长中培养独处的能力。

那么独处是什么?

周国平说,独处是一种能力。 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也就是说,当有独处能力时,能更好的应对寂寞,并习惯寂寞,从而从寂寞中获得一种创造的契机和体验。就像孩子,他独自一人在拆解玩具时,他的身心都在自我的世界里去发现了解这个玩具;当他全身心投入阅读时,会在阅读中发现所不能发现的自我,从而达到心灵的一次升华,找到自我的最佳状态。

独处的重要意义

米哈里说: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

独处是成长中不断养成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年很重要,所以在孩子的心路成长中,独处是心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独处是孩子建立内心系统的必要经历。

周国平说,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人若不能独处,在自我的世界里寻找自我,感受自我,那么他将不能进行自我内在的整合,若无这一整合的过程,就很难把外在的印象进行自我消化,也就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系统。

所以,独处,不仅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向内是形成自我自足的内心世界,而向外则是达到自我与世界外部关系的一种平衡。就像去旅游,一群人去,是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一个人去,则是由我到世界的一种发现,并从世界到我的一种内心整合,从而从旅游中,让灵魂行走。

二、学会独处,更能够适应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独处境

为什么有的孩子犯错后被老师关起来能静静地去处理或者继续完成相应的作业,而有的犯错的孩子,却是如坐针毡,心绪不灵?

原因是,当一切安静下来,不再有人陪伴,需要自己去面对去整合自我内心时,独处的孩子内心更加的从容,因为他寻找到了孤独中的那个我,并在心中找到了那个我。于自我内心系统找到了一个平衡的点,从而能更好的适应这种突如起来的孤独。

人总有失意之时,繁华总会落幕,而落幕的那一刻是安静与孤独相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谁也不能保证一帆风顺,而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一定要有一个能够快速适应的能力,而独处则可以提升这个能力。

三、独处时,能让孩子从自己的心灵内涵里找到意义

独自坐在湖边看书的孩子,他会安静的去思考书本里的内容。在自己安静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对应,从而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里空间,做到更大的包容性。并从这种包容里,找到自我内心的突破口,发现更多的意义。

正如周国平所说: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四、学会独处,更有利于形成“自我”

人的社会性太强,如若缺少独处时寻找自我内心的能力,就容易在社会中丢掉自我。因为人是群居者,需要走进群体里去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独处时,人会在自我心灵中进行自我和群体的和解,达到二者的有序整合,从而有群体也不会失去自我,反而在群体的力量中更好的找到自我。

但是一个人在群体里,一直跟随他人的步伐、思绪而行走,那么将会在离开这个群体时而不知所措。相反,一个人在群体时,有自我的思想时,那么在群体悄然退去时,他还会找到自我的一片天。

在孩子成长中,要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孩子养成独处的能力?

孩子能否独处,关键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敢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给不给孩子空间去思考,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体系。从而让内心足够的强大。

一、放手让孩子去做,不打扰、不打断

蒙台梭利指出: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却不能给孩子这样的环境,而是参与太多。当孩子没有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没有“自我教育”的环境时,孩子很难不断的在成长中完善自我,也不能形成属于自我的一套精神系统。

所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并在做的途中给孩子一定的启发和思考,让孩子不断的独立的时候,形成自我的精神体系,从而在面对问题时,孩子能有自我的解决方法,能独立去完成。

二、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思想空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童年的秘密》一书提到,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受到太多压抑、束缚或不公平的对待,他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后就会面临很多困扰,而且无法适应成年人的世界。

这种压抑,最可怕的就是精神世界的压抑。很多父母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孩子想说什么,发表什么观点,总会被第一时间否定或者打压下去。这就导致了孩子思想的压抑,并在长久以往中,形成对父母的依赖,而缺乏自我认知,更不用说精神系统。

三、鼓励孩子多多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最好?有人说,最好是咨询师和引路人。咨询师,不是帮孩子包办,而是孩子迷茫时,对事情不确定时,可以咨询该怎么走。

也就是父母不能参与孩子太多,而应该从父母的角色退出来,让孩子自我思考,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孩子做到有思想,有自我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时,他应对世界的能力就更强了。

四、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从中找到乐趣

在《心流》一书里,说人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形成了心流。而这个过程,需要学会自得其乐。而兴趣爱好就是自得其乐的最好方式。人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能快速的进入忘我的状态,达到精神的升华。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独处有很重要的帮助。

但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父母强制要求的,而是孩子天生喜欢的。正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你》一书中所说,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天生的,跟他们的发色、眼睛的颜色以及性情一样,父母没有选择的余地。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顺气自然地养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