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在以他们的本能直觉,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

2021-12-08 09:48:26孕产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在以他们的本能直觉,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内心能够在主动的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平静,并从中完成自我教育,获得自律的需求和力量。这个自我教育,是孩子在完全不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专心投入到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在以他们的本能直觉,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内心能够在主动的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平静,并从中完成自我教育,获得自律的需求和力量。

这个自我教育,是孩子在完全不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专心投入到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

当孩子完成的重要活动后,他们的脸上会出现愉悦的表情,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平静,眼睛闪闪发光。他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获得了新的动力。

一旦孩子生活在这种没有功利压力的自由环境中,就会显得特别的快乐和友善。他们的心灵之窗被打开,感觉变得敏锐,生活丰富灵动。

孩子越是专心工作,越能从工作中获得平静,也就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这就是他们自律的形成基础。

一个能够自律的孩子,其实是步入了自然心理发展的道路,他们的生命是充满活力的。

这样的孩子目标明确,他们通过活动让内心的疑惑得到解决。这些获得顿悟的孩子,会表现出对环境的非常配合和耐心。这种配合与耐心,都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人特意教给他们。

这就是他们最初的自我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自主地进行活动,他们的自由受到限制,精神就会失去平衡。

这样的孩子,无法专心思考,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很难去自觉服从其他人的指令。试想想,如果孩子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又怎么能够主动按照他人的指令来行动呢?

服从,也是一种力量的表现,一种精神上的敏感性,是内在心灵平静的结果。

孩子的自然活动和心灵自由不受人为的干扰和制约,得到健全的发展,获得精神上的平衡,才有能力来约束自己,服从其他人。

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是以他们的本能直觉,找到了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

自律,在自由中产生,也是自我内心力量强大的表现。

为什么给孩子自主自由的权利越多,孩子越自律?

如果一个孩子在正常情况下都能为自己做主,满足自己的内心发展需求,他就不会像那些被限制自由自主的孩子那样,一旦失去管束,便过度地放纵自己。

那些平时受到严格管束和控制的孩子之所以会过度挥霍“自由”,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探索机会难得(也确实如此)。因此,越是被禁止,他就越向往。一旦有了机会,就容易失控。

真正的自我,是在自由中产生,并获得成长的力量。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内心力量包含了"实现并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能够排除干扰做自己的能力"。

自我,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许多人会认为,给孩子充分自由,让孩子活出自我,就是在纵容孩子以自己为中心,让孩子为所欲为。

他们说:

一个人如果自我太强大了,就变得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这样的人难免会损人利己,在社会上不受欢迎,也就很难立足了。

其实,他们所指的“自我”,其实更多地指向于一种广义意义上的本能我,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谓的“本我”。本我是处于非社会状态的,自然很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

心理学上的自我,有着人格层面上的另一种意义:

自我不仅兼顾着自己需求的满足,同时也遵循着协调自己与周围环境想适应的原则,在内心与外界和谐的状态下,帮助自己更好地抵达目标和成就自己。

由此可见,一个人自我的发展与强大,其实就是尊重自然成长规律的结果。

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这里简单表述一下三者的相互关系。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代表着人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本我遵循的最终目的是享乐,它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和非社会化的,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孩,随心所欲。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主要负责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社会化的结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简而言之,自我是在超我的监控下,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需求的。

一个人的自我越强大,合理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能力就越强。

而一个人过度压抑或放纵自己,都是自我力量弱小的体现。

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处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前者让无法合理满足本我需求,后者过度满足本我,让超我的作用无法发挥,也就失去了自律的力量。

也就是说,那些“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的孩子,不是自我强大,而是自我弱小的体现。

强大孩子的自我力量的前提:给孩子充足的爱、自由和安全感。

孩子最初的自我,是在养育者无条件满足自己的环境中形成的。从最初母亲配合婴儿的节奏满足他的全能自恋开始,让孩子拥有自我掌控感,也就获得了最初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孩子最初的内心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常常被迫忽略自己的感受,去配合母亲和周围环境的需求,他的内在自我就无法很好地形成。

再大一些,孩子有了探索与追求自由的需求与动力。这时,我们要给予孩子在安全原则下的最大探索自由。

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包括了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感受,不压抑他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等。

首先,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

试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快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充分吸收环境的营养,来完成自已的自我塑造的。他们会本能地从错误中学习,收获适合于自己的经验教训,这是自然教育的力量,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本能体现。

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能做,最终孩子内心因为吸取不到精神营养而枯萎,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力量。

感受,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基础。规则,最好建立在感受之上。

李雪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7岁的小女孩,进我的房间不敲门,我有些不满,于是告诉她:“进门之前先敲门是基本的礼貌,我说请进,你再进来。”她好像听懂了,但下次还是不敲门,我又讲了一遍,照旧,最后只好直接跟她说:“你这样突然闯进来,我不高兴!”小女孩恍然大悟,以后每次都很开心地敲门。

前面她讲的是冷冰冰的规则,与女孩的感受是割裂的。当她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女孩很自然地维护了她的感受,轻松自在地遵守规则。

因此,当我们与孩子互动时,一定要用心与情感来沟通,而不是只看对错,更不是冷冰冰的要求、命令和讲道理。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所以对任何事都讲求效率,管教孩子也只有简单粗暴的规则与命令,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这会让孩子的本能与成长需求受到否定和压抑,他们的自我也会因此遭受打击,渐渐失去了力量。

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感受,他们更在乎的是态度而不是道理。

他们的感受能力是天然的,在成长中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他们就能学会如何在互动中尊重他人的感受,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就像那个女孩一样。

这其实也是他们内心自我力量的一种体现。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忽略感受,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死穴”

让孩子“做自己”却培养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获得自由自我的孩子,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