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独特的人也挺好!”千万不要随意给你的孩子贴标签
对注意力缺乏的多动症的传统看法,认为这是一种神经缺陷,其特征是大脑内部控制注意力、行为和冲动的区域发育不完善。但有的研究表明:那些注意力缺乏症或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孩子,有可能因为他们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说的太多,而做到的太少。因此,除了病理原因需要吃药打针外,作为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我们更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精神和心理的疏导与指引。避免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因为标签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会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让你看不到孩子身上真正发生的其他可能。一位老师说我的儿子可能有注意力缺乏多动症(ADHD)。她多次抱怨说,他上课始终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要么左顾右盼影响到同学,要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听老师讲课。
但是我知道他的家庭作业却几乎能完全做正确,考试也总能在95以上,说明智商是不成问题的。
老师建议我带他去看医生,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但我讨厌让孩子吃太多的药,副作用太大了,该怎么办才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来自一位“多动症”孩子焦虑的母亲
记得当时班上有一名同学叫陈浩,成绩很差,上课也爱讲话,经常和同学们发生争执,几位任课老师说到他就是摇头,都称他是“无可救药”,同学们也不愿和他多交往,说他是老师最不喜欢的学生。听说之前他还有离家出走的的时候,家长学校都急得报了警,他的班主任没辙,让学生如果发现他有类似情况第一时间就报警。
不管成绩好还是差,我都乐意和每一个学生亲切交流,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陈浩也很是愿意和我说话。
有一次,我看他情绪有些低落,就问他:“你在学校开心吗?”“不开心,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他红着脸低下头说。
“那你知道为什么吗?”我问。
“应该是我成绩差吧!”他不好意思地回答。
“那你有没有看见比你成绩还差的同学,他不是也和其他同学玩得很开心吗?”他没有出声。
“那我们从现在开始来做一些改变好吗,上课尽量不要让自己说话,如果忍不住了就写在纸上,下课找我来聊。同时,和同学和睦相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就自动走开,等自己冷静了再回到同学边上。我知道这有点难,但是只要你愿意,我相信你能做到,而且成为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学生,能吗?”我继续说,他盯着自己的脚尖,点头。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还沟通了好几次,他的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同学们也不那么排斥他了。有一天,他突然跑到办公室给我送了一只鲜花,上面有一张卡片写到:“谢谢您,我最爱的老师!”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他战胜了自己。
其实孩子的心理是很单纯的,你给他阳光,他就是晴天!
⒉ 真正地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为他们的哪怕一点点成功喝彩。
当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预想出现了偏差,我们一定要坦然接受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之间当然也会千差万别,对此,我们要根据孩子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我们的标准行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鼓励孩子为此做出最大努力。
当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那就让孩子站起来,给我们跳一分钟的舞;
当孩子在课上说话了,那就请他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发脾气了,那就走过去抱住他,轻轻抚摸他的背,帮助他冷静下来;
当孩子胆怯了,就和他一起再做一次尝试;
当孩子成功了, 那就和他一起欢呼吧!
......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必说得太多, 可能简单的一个拥抱就够了,因为从你的不停唠叨中传递给孩子的是更多的焦虑与不安。给一些时间给自己,给一些空间给孩子。慢慢地,你会发现:做一个独特人其实也可以很好。
相关文章
-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回家,千万别乱贴标签,睿智的父母这样做
- 从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千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 别人总是随意评价自己的孩子?不懂就别给孩子贴标签
- 提防幼儿园“冷暴力”,孩子需要平等关怀,别让孩子被随意贴标签
- 孩子做错事,家长对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不爱说话不等于性格孤僻,家长别乱贴标签,孩子可能是在独立思考
- 不要给孩子“好动”贴标签,正确引导,才能轻松应对
- 别再给孩子乱贴标签了,激励法使用不大,对孩子影响很大
- 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你的不相信,往往会将孩子推向“深渊”
- 总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父母要警惕,标签虽小,却能把孩子定型
- 教育要认真,贴标签需谨慎,“标签效应”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孩子
- 老师不给孩子贴标签 究竟有多重要?
- 孩子的玩具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陪伴,家长千万别随意送人
- 给物品做分类,给生活贴标签!有了条条机,一切都便利
- 一个二胎妈妈的愧疚:“努力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再打孩子”
- 一个人全职在家带孩子,真的没时间做饭做家务吗?
- 一个人全职在家带孩子,真的没时间做饭做家务吗?
- 一个人带娃,怎么让孩子少看手机、电视?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 做ct后一个月怀孕了孩子可以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