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回家,千万别乱贴标签,睿智的父母这样做 小孩子拿别人家的东西怎么办
4岁的小宇,在上机器人兴趣班的时候,从班里拿回来一个小玩具。妈妈质问他为什么要偷东西,家里没钱给你买吗?他说我没有偷,我只是喜欢它而已。
年幼的孩子从外面拿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是对自己喜欢东西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是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它不是蓄意的偷窃和人为的破坏社会规则。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凡事从“我”出发。比如这是我的,我喜欢,我要等等。
当我们发现孩子不经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时,千万不要指责批评和乱贴标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变成一种心理暗示,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助推器或绊脚石。
什么是标签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教授罗森汉恩博士做过一个试验,他邀请了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正常人来假扮精神病人,并让他们进入精神病医院后告诉医生,自己有严重的幻听。
虽然他们的表现正常,丝毫没有精神病人的特征,但是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后, 他们的所有行为都被认为是异常的。哪怕他们只是聊聊天。因为诊断书上说他们是精神病,所以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就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这就是典型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标签的有暗示作用,一旦孩子被贴上某个标签,他们就会做出自我形象管理,慢慢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向标签的描述发展,最终变得和标签一致。
那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首先,建立规则,告诉孩子什么是物品所属权
当年幼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回家后,我们不要给他贴上偷的标签,而是告诉孩子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比如,宝宝,这个玩具不是我们家的,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乱拿。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明确的规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如果是大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还拿别人的东西回家,就一定要及时纠正和惩罚,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就护短。
其次,正视问题,陪孩子一起承担责任
当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回来,不要以为这个东西反正不值钱,又不是经常这么做,无所谓。反之,一定要正视问题和孩子一起承担,陪孩子一起去认错和归还玩具。如果孩子年纪小,还需要教他们一些礼貌表达方法。比如“对不起,没经你的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了,现在还给你,请你原谅”等等。
待孩子道歉还东西之后,作为家长,我们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歉意,如不好意思,我们教育有疏忽等。这句话是说给对方家长听,也是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告诉他们如何去处理类似的问题。
最后,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认为自己就代表权威,自己说一,孩子就不能说二。比如他们认为买玩具是玩物丧志,吃零食会有蛀牙,就绝对不会给孩子买任何玩具或者买一丁点零食。
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他们的朋友也需要维护。如果朋友经常和他分享玩具和零食,而自己却没有任何东西可分享时,他们也许就会另寻办法。
在家庭中,最好的教育方针是平等,民主,有爱,有边界。我们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不能满足的要求,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了事,而是要向孩子说明情况解释原因,或者一起商量其他的替代方案。
当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父母的处理方式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相关文章
- 从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千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做一个独特的人也挺好!”千万不要随意给你的孩子贴标签
- 致父母:千万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 孩子安全事故频发: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这三个雷区父母千万别踩
- 父母吵架,千万别让孩子沦为牺牲品
- 总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父母要警惕,标签虽小,却能把孩子定型
- 育儿观点 | 这4种情况,父母千万别让孩子善良
- 千万别错过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7岁前,我们都做了什么?
- 孩子做错事,家长对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43岁产妇生二胎,孩子出生后家里乱套,宝妈:千万别学我生二胎
- “顽童”的成长路上,最忌讳被人胡乱贴标签?父母不该选择伤害
- 不爱说话不等于性格孤僻,家长别乱贴标签,孩子可能是在独立思考
- 别再给孩子乱贴标签了,激励法使用不大,对孩子影响很大
- 千万别再夸孩子长的漂亮了
- 千万别再这样“桌趴午睡”,要不你和孩子的脊柱不久就废了
- 千万别学贾静雯带孩子!!这5招太狠心了
- 千万别忽视孩子这些症状
- 千万别错过孩子学英语的关键期,再晚效果就差远了
- 做个睿智父母,懂如何利用“大鱼小池塘效应”,帮孩子激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