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父母要警惕,标签虽小,却能把孩子定型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末难得有空,我去了趟表姐家,表姐有两个孩子,按照她的说法就是,女儿糖糖乖巧,男孩俊俊调皮,性格差异太大。
那天下午两个小朋友睡了觉,我和表姐两个人在客厅聊天。突然听到房间里"pong"的一声,之后就听到糖糖的哭声
我和表姐赶紧跑进去,发现是房间里的花瓶被打碎了,糖糖一直哭不停,哥哥俊俊在旁边愣住了
表姐二话不说就说起了俊俊"又是你干的好事!不好好睡觉,把妹妹都吓哭了"
俊俊大声反驳说"是妹妹弄坏的,不是我!"
但是表姐对儿子太了解了,完全不听他的解释,这些都是调皮爱闯祸的俊俊的日常,怎么可能是乖巧的女儿干的事?
于是准备把儿子打了一顿,我见势把糖糖抱到客厅,却听到糖糖哽咽说"是我不小心碰到的,不关哥哥的事"
在我的诱导下,糖糖说出了事实:她害怕妈妈知道真相后会骂她,以后就会觉得她不乖了。
我突然愣住了,父母对糖糖的夸奖,成了她做错事不敢承认的挡箭牌,父母对俊俊的"了解",却让他无缘无故被打骂。本来赞美孩子"乖巧"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变成糖糖不敢承认的理由?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的:"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就像糖糖在妈妈的"标签"底下,做了以前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以为对自己孩子很了解,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调皮、乖巧懂事、爱闯祸、不爱读书……这些标签虽小、简单,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对孩子贴完标签后,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标签效应"
什么是"标签效应"呢?"标签效应"是说,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将标签的内容记录下来,使自己日后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由于这种现象是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标签会给人带来导向作用,这个"标签"有时是用来区别于其他人的差异,给人的第一印象。
比如说,开学前家长带孩子去报名,在与老师交谈中,父母再三提及到孩子比较"调皮",希望老师能多担待,这就会让老师对孩子产生第一印象。导致在后来的相处中,一旦孩子有些许犯错,就把孩子和"调皮"挂上钩,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让孩子承担不是他的错误。
标签对人的影响很大,那些被贴上标签的孩子,会变得多可怕呢?模仿标签,失去自我"标签效应"有时还会引发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标签的内容相符。
这种情况有好有坏,比如你给孩子贴上"调皮"等负面的标签,他会觉得无论做什么,你都会觉得他是调皮,是错的,那就干脆错到底,反正别人都是这样他想的,渐渐地,他连原来"想做好一点,让别人开心"的想法都没有了。
我曾听过一首歌,叫《被贴上标签的人》,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乖巧谦虚、幽默风趣
这些标签贴的那么不经意
说的做的
哪怕是讨喜
还反反复复练习"
唱歌的人在控诉贴标签的人"他们只想看见想看的剧情"。如果是你,愿意将孩子"定义",束缚他的人生,束缚他自由的脚步吗?
"标签"会成为部分孩子逃避责任的借口像前面说的糖糖和俊俊的例子,有些孩子会担心破坏"标签"而拒绝承认错误,而有些孩子会毫不犹豫让"标签"成为挡箭牌。他们顶着父母的了解,以及标签给他们赋予的"权利",理所应该逃避了惩罚。
"标签"成为别人认识孩子的第一个方式父母对孩子进行"标签"定义,这种"声音"总是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在孩子被越来越多周边的人以这个标签认知后,对孩子内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部分孩子会变本加厉,部分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自信等。而且通过不好的标签认识孩子,可能会影响到他以后的交友圈、给其他人的印象。
拒绝对孩子"贴标签",家长要这样做不要轻易给孩子做"定义"我经常在家长聚会聊天时,听到父母在讲孩子日常时,会对孩子进行定义:捣蛋鬼、没礼貌、只爱玩游戏等。虽然在他们看来很普通的吐槽,但是在小朋友眼中,却是对他们平时所作所为的"定义"。
给他们产生一种"无论我做的好或是坏,爸妈都会觉得我是个'捣蛋鬼'"等这些想法,久而久之,在无意中,他们也将自己定义为这种人,并且通过行为、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的立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什么时候夸孩子,什么时候应该教育他,如何在别人面前树立孩子的形象等,要将批评与鼓励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
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自己思考父母难以对孩子进行时时的把控,他们会去学校上课,会和小朋友出去玩,这些都避免不了孩子被他人贴上标签。那要怎么让孩子更加无拘无束成长呢?
我认为,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更加相信自己。不好的标签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每天晚上的沟通中,得知孩子是否被别人"贴上标签"
据此来引导孩子思考,并且一起"撕下标签"。举个例子,在知道孩子被老师贴上爱闯祸的标签时,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平时的行为哪里做错了,以后要怎么改,通过知道孩子的行为,以此来改变贴标签人的想法。
把"标签"换成"榜样",鼓励孩子变得优秀有些家长会故意给孩子贴标签,想通过"反向激励"的方法来刺激孩子,让他们摒弃做这种人,这种方法不是不可行,但却很容易弄巧成拙,在父母的刺激下,孩子容易受到"标签效应"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更贴近"标签"。
父母想要孩子朝着哪一个方向努力,不防直接说出来,在孩子树立一种榜样,或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方法,来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禁止,而不是用"标签"来定义孩子。一步步让孩子朝着优秀的方向前进,并不断鼓励他们。
"贴标签"是在日常中无意间形成的,标签虽然小,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很大,有时候甚至会成为别人了解孩子的"唯一渠道",通过标签来决定是否和这个人交朋友。而且父母对孩子"贴标签",容易将孩子"定型"。但是不用担心,父母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几点,细心对待孩子,就能避免踩到给孩子"贴标签"的雷区。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相关文章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做错事,家长对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回家,千万别乱贴标签,睿智的父母这样做
- 喜欢乱捡地上的东西吃?父母要警惕孩子染上异食癖
- 别人总是随意评价自己的孩子?不懂就别给孩子贴标签
- 孩子为什么喜欢哭?别总以为是无理取闹,这3种含义父母了解吗?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 孩子总喜欢装病,难道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 孩子总是"挑剔",喜欢"报复",这四点父母要注意。
- 孩子总是喜欢“唱反调”,责任到底在谁身上?父母应该看看
- 父母如何让孩子明白:不必总是迎合别人,没有谁能被所有人喜欢
- “做一个独特的人也挺好!”千万不要随意给你的孩子贴标签
- “顽童”的成长路上,最忌讳被人胡乱贴标签?父母不该选择伤害
- 不爱说话不等于性格孤僻,家长别乱贴标签,孩子可能是在独立思考
- 不要给孩子“好动”贴标签,正确引导,才能轻松应对
- 为什么总有父母喜欢用电子产品作为孩子的万能玩具?
- 为何孩子总喜欢在墙上“涂鸦”?可能和这些有关,父母应该这样做
- 从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千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 别再给孩子乱贴标签了,激励法使用不大,对孩子影响很大
- 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你的不相信,往往会将孩子推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