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被喊“肥猪”?看高情商父母如何“对症下药”

2021-12-05 12:17:28孕产
前几天,我领着女儿下楼玩,囡囡一看到小朋友就跑过去和他们疯玩了起来。但是,没过一会儿,囡囡突然神情低落的跑过来和我说,“妈妈,我不想和他们玩了。”我虽然惊讶,但也知道现在问不出什么,就把她带回家了。吃晚饭时,我看囡囡一直用筷子捣饭不吃,我语气有点重,“好好吃饭,不要乱捣饭。

前几天,我领着女儿下楼玩,囡囡一看到小朋友就跑过去和他们疯玩了起来。

但是,没过一会儿,囡囡突然神情低落的跑过来和我说,“妈妈,我不想和他们玩了。”

我虽然惊讶,但也知道现在问不出什么,就把她带回家了。

吃晚饭时,我看囡囡一直用筷子捣饭不吃,我语气有点重,“好好吃饭,不要乱捣饭。”

囡囡突然把筷子摔在桌上,大喊着说,“吃吃吃,就知道吃,我都吃成猪了还吃什么?他们都笑我。”

她哭着喊完,蹬蹬的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待我反应过来,我急忙跟过去看看,只见她一个人趴在床上大哭。

我坐在床边陪着她,等她情绪稳定后,才知道今天下午小朋友喊她“肥猪、狗熊”,说她又肥又笨。

那一刻,我心疼坏了。

把女儿好不容易哄好、哄睡着之后,想到小朋友给女儿取的绰号,心里还是十分生气。

但等我翻了育儿书之后,才发现囡囡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孩子就像小树一样,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枝丫下一秒会向哪个方向伸展。

而孩子给人取绰号、取笑别人的行为,也总是无期而来。

这期间可能是多种因素构成的。

可能是正处于“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一般在孩子3岁左右出现,这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这一阶段的孩子,一边疯狂的吸收各种语言词汇,一边又悄悄发现了语言的力量。

于是,他们格外钟情于“屎尿屁”“打屎你”“讨厌你”这些不文明却又有杀伤力的词。

但其实,他们并不懂这些脏话的含义,只是觉得新鲜好玩。

他们的“出口成脏”,也单单只是因为他们发现这比大声哭喊更能吸引父母的关注。甚至他们发现有时因此可以逗乐父母。

于是,更专注于“诅咒”类的词。

可能是从众心理,跟风喊叫。

4-6岁儿童自身语言才刚刚萌芽,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缺少对自身思维的反省意识和反省能力。

就像上文的小朋友一样,因为小伙伴中有人喊了“肥猪”“狗熊”,所以他们四五个人都一个接着一个喊。

他们还小,没有恶意,只是觉得好玩,只是觉得其他小朋友都喊了,那我也喊喊呗。

可能是模仿父母无意识的“脏话”。

有次我和囡囡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一对父子。

“我靠!这奥特曼也太酷了吧!”儿子兴奋地说。

父亲听到这话,火冒三丈,“TMD,谁教你说的脏话?”

看着儿子不回答,父亲越骂越上瘾,而儿子只能在一边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其实,这儿子的脏话能跟谁学的呢?听他父亲说话便知一二。

或许,父母随口一说的脏话,孩子没有立马学会,但一段时间后,却会突然冒出来。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可能是已有词汇表达不出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词汇不多于大人,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情绪就比大人的少。

那么,一旦他们的情绪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出,他们便会选用一些有力量、有攻击性的字眼去发泄。

嗯哼大王在一次妈妈霍思燕没有满足自己要求时,放出狠话,“我以后不给你买100支口红”“晚上不跟你睡”“不跟你一起坐火箭”……

这些“以牙还牙”的话语,像倒豆子一样,哗啦啦的往外冒。

只是因为嗯哼刚才被妈妈训斥,现妈妈又不帮自己找装恐龙的袋子,委屈一下袭来,只能用这些伤人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委屈。

即便父母知道每个孩子都会有上面“讨人厌”的阶段。

但是,一旦想到其他孩子可能会“恶语相向”自家宝贝时,父母还是心疼的不行。

那如果万一自家孩子遇到被同伴取难听的绰号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认同孩子的委屈,懂得孩子的伤心。

父母在知道孩子被取绰号时,不要盲目的生气,首先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这绰号是孩子被人有意取的,还是无意取的?

二,孩子对这个绰号介意吗?

如果孩子本身对这个绰号都不介意的话,作为父母我们也不用介意。

但如果孩子觉得委屈,我们就有必要挺身而出安慰孩子。

倾听孩子的诉说,表达对他委屈的理解,甚至可以把自己小时候被取绰号时难过的心情拿出来,让孩子知道你是真的理解他的。

用眼神、用表情、用拥抱、用话语,一点点抚慰孩子委屈的心情,避免孩子自卑。

其次,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说“不”。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听话、乖,却忘了教会孩子如何说“不”。

教会孩子说“不”,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意愿,明白与他人相处的界限在哪里。

父母可以在家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父母先是扮演被取绰号者,让孩子给自己取绰号。

当孩子喊这个绰号时,父母要立马表情认真,语气严肃的说:“你这样说我,我不喜欢,请不要再说了!”

场景结束,角色互换。

孩子不知如何表达,便让其模仿父母说“不”,孩子说“不”的能力也在一次次不同的情景下得到了加强。

最后,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先尝试解决问题。

《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中提到,

“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闹闹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形成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规则。”

孩子间的每一次矛盾,都是他们社交能力得到提升的绝好机会。

父母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理智的帮孩子分析这件事的解决办法,也可以选择让孩子自己先尝试解决。

是原谅,还是不原谅?

不原谅,又应该这么做呢?

父母和孩子这样一问一答,无形中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如何解决,而且也提升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而又可爱的天使。

而能妥善应对嘲笑的孩子,则一定是内心有钢铁侠般强大内心的超人。

父母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陪伴,让他们永远都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让他们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依靠的地方,他们便会勇敢的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也会因为爱,变成小小魔术师,在人生道路上步步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