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被骂没有“羞耻心”?家长要好好反省,也许是你造成的问题

2021-12-01 16:33:16孕产
本文由Angelia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嘟嘟今年三岁了,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但这才开学一个月,嘟嘟妈妈已经被叫去幼儿园十几次了。三岁大的小孩子能犯什么大错误呢?这都是缺少性教育惹的祸。

本文由Angelia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嘟嘟今年三岁了,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但这才开学一个月,嘟嘟妈妈已经被叫去幼儿园十几次了。三岁大的小孩子能犯什么大错误呢?这都是缺少性教育惹的祸。

嘟嘟妈妈第一次去幼儿园,年轻的女老师涨红了脸和她告状,说:“嘟嘟上学已经三天了,几乎每天都要来偷看我换衣服。第一次的时候我以为孩子不小心走错了,就让他出去。

第二天,我已经有点生气了,就严厉的批评了他教育他女孩子换衣服是不可以看的。但今天我已经小心又小心了,嘟嘟还是溜了进来,不仅如此嘟嘟还喊其他同学来看。嘟嘟妈妈,这孩子太过分了,你们回家要好好教他!”

嘟嘟妈妈看着年轻的女老师一副刚毕业的样子,想着她还是个孩子呢,就要遇到自己家这样的熊孩子,感到万分抱歉,连忙说对不起,说自己一定回家教育孩子。

但没有一周,嘟嘟妈妈又被叫去幼儿园了,这次不光是老师,还来了另一队家长。嘟嘟妈妈赶到的时候,小女孩正趴在自己妈妈的怀里哭得梨花带雨。

原来这次是因为嘟嘟非要跟在人家女孩子身后看人家上厕所。对方的妈妈说嘟嘟也太没有羞耻心了,嘟嘟妈妈也都跟着羞红了脸。

那这些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都是因为家长平时在家里不注意,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脱衣服、洗澡等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早期性别意识的形成!

1. 对性别产生认知

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发展早从幼儿时期就开始。1岁半~2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孩子比较清楚知道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要到大约1岁半~2岁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知道这是狗狗、那是猫咪、你是女生、他是男生,孩子认识这些「名词」了,但还不是很清楚其意义。

等到了4、5岁的时候,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的性别及意义,男生就是男生,女生就是女生,不会因为我今天穿什么衣服或做什么打扮,就变成了女生或男生。

了解生理的性别是恒定的,在辨别男女时会用生理特征做判断。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开始了对性别的认知。

2.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跟别人是不同的,尤其是跟爸爸妈妈不同,他有自己的相貌、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独立空间、自己的规则等。

有些时候,宝宝需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区别于别人、独立于别人。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了对于性别的独立性,宝宝会渐渐知道自己是男孩子,而幼儿园的同桌是女孩子,我们是不一样的。

3. 对异性的好奇

儿童性教育,一直是中国家长最难以启齿的话题。即使教育部门早早让学校开设了生理健康课程,然而在中国偏向于保守的大环境下,也常常使得这门课程形同虚设。

而据研究表明,儿童性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常开始于3至4岁。之前我们提到过孩子4、5岁的时候就会对性别产生认知。

与此同时,孩子通常会开始对异性的身体感到好奇,而这时家长的正确引导也是颇为关键的,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疑问难以启齿、甚至一味的避而不谈,很容易使孩子出现偷窥、私下尝试等不好的行为。

孩子处于早期性别意识,家长不避嫌会造成什么问题!

1. 不懂什么是羞耻

培养孩子的一个羞耻心,女孩子不撩起裙子,男孩子不当街小便。对待其他人的隐私部位也应该保持尊重。有的小女孩在外面经常掀起自己的裙子,而有的男孩子也想脱裤子就脱裤子。动作不雅观的同时,也会让人觉得没有羞耻心。

2. 被认为没教养

性别教育应该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我们的原则是首先要顺应孩子性心理的发展,在孩子4岁前,父母要以满足孩子对裸体的好奇心为主,不要强调隐私的教育。

孩子4岁以后,再逐渐加强让孩子重视身体隐私和尊重他人身体隐私的教育。如果孩子现在已经过了6岁,之前孩子对成年人裸体的好奇心没有被满足,那么我们要一边满足孩子对裸体的兴趣,帮孩子补上这一课,一边进行认识身体隐私和尊重他人身体的教育,对孩子实行“双轨制”。

我们经常听到社会新闻上报道,有小男孩掀姑娘的裙子等等不雅的行为。性别教育不到位,孩子就会被认为没教养。

3. 自我修养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

家长们不光希望孩子们成绩优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希望孩子们成长为拥有超高自我修养的优秀人才。而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近代、现代的典籍载有浩繁的有关礼仪的知识。

对性教育和异性的尊重以及保持距离,也是自我修养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性别教育就显得很重要了。一个男孩子总是调戏女生,随意触碰;又或者女孩子和男生之间没有界限,都会让人觉得自我修养差。

4. 影响伦理观念

伦理观念听起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在幼年期间的一些经历和遭遇,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的建立早期性别意识?

1. 启蒙性教育

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夫洛克·霭理士认为:孩子对裸体的认识越早获得越好。

假如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发育时期,始终没有见过异性儿童的裸体形态,会引起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理,然后一旦突然见到异性成年人的裸体形态,精神上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打击。

如果一个儿童对成年人裸体的好奇心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就为成年后的性心理异常留下了空间。比如成年后通过偷看异性浴室、偷看异性身体等获得性的满足。因此启蒙性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2. 正视孩子的性别问题

孩子们童言无忌,可能在从成长的过程中问过爸爸妈妈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有些父母觉得不好意思向孩子提起这些话题,一直羞于对孩子启齿有关“性”方面的知识。

甚至电视上出现接吻镜头都要孩子转过去“不要看”,这种教育方式不会多么净化孩子的心灵,甚至严重的,会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段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性约束等,高中阶段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性病、卖淫现象、性变态等,并向学生发放避孕套。一个又一个国家的例子告诉我们,性教育要趁早。

3. 生活上的细节

性别角色的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教育者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作为孩子观察男人女人的第一个对象,父母要为孩子示范男性与女性的特质。

当然,这样的示范不是刻意的,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细节表现,这些表现中自然透露出来的性别特质会被婴儿吸收,成为婴儿对性别理解的基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区别男女不一样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扩展:男人与女人的身体不一样,男人与女人在生孩子这个事情上不一样,爸爸和妈妈在家庭里所做的事情不一样……这些观察和理解是孩子性别角色建构的基础,特别是细节上的规范。

可能在我们那一代,父母都没有让孩子有性教育的行为,每当我们因为性好奇,而去跑去问父母一些问题的时候,总会被以各种理由糊弄回来,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对性更加好奇。

其实,如果父母愿意主动和孩子提及性和性教育,就会把孩子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让孩子自己通过违禁的方式“学习”!

很多青少年,正是因为缺乏了儿时基本的性教育,导致女孩容易被侵害,男孩容易学坏。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教育的需求,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用自然幽默的方式给孩子进行基础的性教育,要让孩子明确一个观点,性是个人的隐私,要人孩子客观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