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沟通还在靠吼?和孩子好好说话的家长,加分加分!| 一年读50本书计划(5)

2021-12-31 23:17:40孕产
怎么和孩子好好说话?文|金弋编辑|金弋图|网络40多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创办了一个课程——父母效能训练(P.E.T.),专门向父母传授怎么和孩子有效沟通,怎么向孩子提出建议,来解决家庭冲突。还提出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口号:“让每个人都能在冲突中成为赢家。



怎么和孩子好好说话?

文|金弋

编辑|金弋

图|网络


40多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创办了一个课程——父母效能训练(P.E.T.),专门向父母传授怎么和孩子有效沟通,怎么向孩子提出建议,来解决家庭冲突。

还提出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口号:“让每个人都能在冲突中成为赢家。”

试问,做家长的谁不想和孩子好好相处,自己说的话孩子听得进去,不和孩子针尖对麦芒。

最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推广,事实也证明了P.E.T.课程效果很好。至今已在50多个国家举办过培训。

今天这本书《P.E.T.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便是根据P.E.T.课程总结而来。




书中的方法都是通过大量测试,经由无数家庭验证过的,技巧明确,可操作性强。

可以说这个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验证,充分说明了里面的方法是不受时代限制的。

在适用人群上面也没有挑剔,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幼儿,还是叛逆孤僻的青少年,《P.E.T.父母效能训练》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帮助父母养育一个具有责任心的孩子,塑造一个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就像书中所说:

P.E.T.就是可以协助我们把世界归还给孩子的一套方法。让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而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有他们的人生,有他们的精彩。


读后我发现,书中许多关于沟通技巧对于成人同样适用,只是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提炼。


孩子面前,父母要真实

不要因为成为了父母,就觉得应该表现出完美父母的人设。

在戈登博士看来,这种转变不是好现象。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一叶障目,因为一时身份的转变,忽略更重要的东西:父母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无缺,都有局限性。

一些信奉 “宽容教育”的父母,他们因为做父母的责任感要求自己爱孩子、接纳孩子、容忍孩子,以至于抛开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些时候,明明应该让孩子早点睡觉,却因为孩子想玩便陪伴到很晚,最后工作没有完成、读书计划没有完成。




爱孩子,所以抛开了自己想要做其他事情的需求去满足孩子,这样的“爱”在戈登看来虽然意图是好的,值得赞赏,但实际上并不利于亲子关系。

因为,你以为的充满爱意的耐心的陪伴已经出卖了你:

尽管强迫自己陪着孩子玩耍,但眼神以及细微的表情却在表示拒绝。


不要怀疑,以孩子的敏感程度绝对可以察觉这种“虚假的接纳”。

然后他们就会陷入困惑、矛盾、局促不安、挣扎,然后犹豫不决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就如戈登博士在书中所说:

当孩子遇到虚假的接纳的时候,他们也同样觉得左右为难。如果他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父母喜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断做出更多的“试探”,会使他们产生更深的焦虑感,并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等等。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表示怀疑,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所以,父母最好不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感觉,而试图去扩大自己的接纳范围。当你感觉到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时,绝对不要虚假地接纳。

这个建议我想送给《小欢喜》里的宋倩,高三分班考试中英子考了第二名,宋倩知道后嘴里说着 “没事儿,下回好好考就行了”“那有什么好生气的”但嘴角的笑意似乎没到到达眼底。


孩子没考好不高兴是正常的,为了减轻孩子负担隐藏情绪可以理解,但最好还是坦率表达、事情快速翻篇,不把事情记在心里就行了。

孩子无疑都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时,孩子也能根据情况处理父母的不接纳,做出改正。

重要的是,这样真诚、直接的父母会更受孩子的喜欢。


沟通,从积极倾听开始


可能会有人觉得倾听不就是听孩子说什么,实在是太简单了。恰恰相反,要想成功使用它,是需要通过努力练习的。

已经是宝妈的读者可以回想一下你平日在听孩子述说自己遇到的问题、困难时,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给孩子提意见,或者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

不仅如此,这个习惯甚至延申到对你的家人、朋友、同事。

在倾听沟通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带着的以下12种不恰当回应方式:




儿子:我不想和小明玩了,他今天竟然不想和我一起玩积木。

妈妈:嗯,那你为什么不提议做他想做的事情?你应该学会为对方着想(建议、说教)

儿子:就是想玩积木嘛,哼!以后不想和他一起玩了。

妈妈:如果你继续这么任性下去,没有人会喜欢和你一起玩的。(批评、不赞同)

妈妈一直在倾听,一直给出建议,但孩子似乎并不采纳。

相信随着妈妈的的建议、说教、批评,母子俩谈话的氛围会变得紧张起来。


书里对所有家庭问题进行了一个区分,针对孩子自己的问题,家长做到积极倾听就行了。

而积极倾听就是通过倾听孩子的诉说,引导孩子自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儿子:我不想和小明玩了,他今天竟然不想和我一起玩积木。

妈妈:嗯,你在生小明的气。

儿子:是的,哼!以后不想和他一起玩了。

妈妈:你非常生气,以至于再也不想见他了。

儿子:没错,但是以后只有我一个人玩积木了。

妈妈:你不喜欢一个人玩。

儿子:是的,我觉得我可以用其他方式和他相处,但是还是很生气。

妈妈:你想换一个方式和他相处,但是又没办法不生气。

儿子:对啊,我们可以待在一起,各玩各的,比如我玩积木,他玩卡车模型,他最喜欢那个了……

可以看到妈妈更多时候是在陈述孩子的话,并没有给出什么建议、命令。

但是最后,这样积极倾听后的回复更有可能引导孩子自主思考,想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当然,根深蒂固的说话方式并不容易改变,这便是积极倾听的难点。

所以从现在开始把积极倾听这一技巧用起来,与孩子的对话中少“扔石头”,你和孩子的相处会更融洽的。


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一些家长说,总和孩子聊不到一块儿去,有时候甚至没有办法待在同一个空间。

戈登分析了无数案例发现:99%的父母在孩子干扰到他们生活时,使用了无效的沟通方法。

父母说的话多是“你——信息”这一构成,比如:

你不应该那样做。你难道不能……你真淘气


父母在这些表达中对孩子发出“解决方案信息”,带着命令、指挥、控制、警告、训诫、威胁、规劝、说教、布道等意味;

又或者对着孩子发出“贬损信息”,即带有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嘲笑、羞辱等意味的话语。

这些话语便是无效的沟通方式,因为谁也不想被人控制、评价,这样的沟通便如一堵铁墙,阻断亲子之间的沟通,伤害彼此的关系。


对此戈登博士提出“我——信息”的解决方法:

步骤一,家长要摒弃所有带倾向性的回应,内心要不断强化这一认识。

步骤二,不对孩子进行任何评价,只是从自身出发,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给出的是“我——信息”,是我如何如何,而不是你如何如何。

很明了的方法,做起来却很难。

但是这样的信息表达,能让孩子放弃防御心态和抵触情绪,敞开心扉,主动去感受你的想法、意愿与情绪,自己做主去做出调整或是给出解决方案。

因为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动权。

当孩子调皮洒水在你身上,你说:“你这个坏孩子,不准洒水了”或者说“我身上都淋湿了,好冷呀!”哪一种说法更好?

孩子在房间里瞎跑闹腾,你说“你怎么可以这么闹腾呢?赶快停下来,不然不给你吃小熊饼干了”,或者说“我很担心你,摔跤会很痛的。”

两个例子中,是不是都是后一种表达更好?由“我”出发,表达自己想法意愿,是不是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呢?

当然,你也可能会碰到孩子接收到“我——信息”之后,效果不佳,拒绝主动调整的情况。

那时,那时还有最后一招:就是书上说叫“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法。

其实就是协商解决法,意味着放弃权威,与孩子一起以协商的形式共同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

热播剧《小欢喜》中,学校便为了家长孩子们办了一个“畅所欲言家长沟通会”,沟通会的核心便是协商解决法。

大家背坐在一起,面前是一面可以看到自己的镜子,畅所欲言的同时也放下做父母的权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共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PS

作者戈登是心理学专家,对于家长、孩子的心理的分析十分到位。

尽管讲的是课程,读起来却并不觉得枯燥,在案例与分析中家长可以充分理解书中的沟通方法。

这本书干货满满,但我并不建议你像读工具书那样“索引阅读”。

因为这本书的上下关联性比较强,如果你没有通读全文,理解一些特定词语的含义,那么索引目录进行阅读会让你感觉到很懵。

另外,我建议读者直接从第一章开始阅读,前面的“致中国读者”“译序”“前言”等可以在你读完全文有兴趣再进行阅读,在我看来那一部分可能是令你放弃阅读的“前十页”。

你也许还想读(点击文字即可)

《哪吒》那么火,但我不建议你带孩子去看 (百万爆文)

这个绣娘,把千古名画绣在素锦上,惊艳了时光 (青云计划获奖)

“双教师”家庭的教育密码:这6点很重要(青云计划获奖)

易怒家长养出来的孩子:永远不要低估情绪的杀伤力

性侵、猥亵事件频发,6岁前,一定不要忽略这件事

原来,我养了个段子手儿子

“红烧牛肉面里为啥没有肉”,千万别忽视孩子的完美敏感期

那个6岁网红,给父母买了5000万的豪宅:当孩子沦为摇钱树

素养修炼,读懂家人关注公众号“家人亲子汇”看更多走心文章,与家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