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对孩子吼叫,是大伤害!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让父母远离吼叫

2020-02-01 02:26:04孕产
今天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菜,超市老板娘用穿云裂石般的声音对她儿子吼叫。事情的起因是,她儿子一早起来就开始没完没了的看手机,老板娘让儿子去洗漱,孩子不愿意。

今天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菜,超市老板娘用穿云裂石般的声音对她儿子吼叫。

事情的起因是,她儿子一早起来就开始没完没了的看手机,老板娘让儿子去洗漱,孩子不愿意。在老板娘再三的催促下,她儿子拿着手机进了卫生间,10分钟过去、20分钟过去,孩子还没有出来。

老板娘进去卫生间一看,她儿子没有洗漱,坐在马桶上在看抖音,并且进入了“心流”状态,都没有看到她妈进来。

看到这情景,老板娘怒发冲冠,一把把孩子从马桶上拉下来,开始了“机关枪”般的狂轰滥炸,老板娘越骂越气,从手机的事情上升到了对儿子的人身攻击。

“不成事的东西、没出息的东西、生下你就是祸害、一无是处、天生就是找骂货,好说你不听…”之类的话都楼上传下来。

几分钟后,老板娘气呼呼的从楼下下来,嗓子都喊哑了,按着胸口说把她气的五脏六腑都疼。

我安慰她说:“现在的孩子都不好教育,都喜欢看手机,大吼大骂上孩子管用吗?”

老板娘一声叹息,儿子被被吼骂的越来越皮,刚开始管用,现在效果也是越来越小。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对上述的这一幕很熟悉,要不是以前我们的父母这样吼我们,要不就是我们现在这样吼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看看你做的好事。”“我不爱你了。”

很多家长会认为骂孩子两句没什么,却不知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当父母用暴力语言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只做到了伤害,并没有在教育。

一件发生在泰国超市的真实事件。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父母让看超市,他玩手机。

父亲看不惯孩子这副样子,简直无法忍受,所以终日大吼大叫辱骂。

有一天,他看见坐在柜台里发呆的儿子,再度怒不可遏,对孩子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随后把枪上膛,放在了儿子面前,转身离开。

他以为,孩子会继续“怂”,继续“孬”,继续“蔫不拉叽”。

但他没想到,孩子毫不犹豫地拿起了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开枪自杀。

父亲听见枪声后,不仅不惊痛,而且更暴怒。

他回头看见趴在柜台上的儿子,以为是装的,上去对着儿子脑袋又是一巴掌。

儿子的尸体被他一拍,滚到了地上。

这时父亲才明白一个事实:孩子没装,他死了。就在刚刚,他死在了父亲的辱骂之下。

这个暴戾的男人如被电击,当即躺在地上,心痛如绞,嘶吼嚎哭。

母亲看到了这一幕,直接扑倒在地上,双手砸地。

还记得前段时间上热搜的一段拍摄嘛?

“17岁少年跳桥”事件让家庭语言暴力推向了高潮。一名17岁的少年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后,又遭到妈妈的无情的呵责,直接冲向大桥纵身一跃,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瞬间消逝了!整个过程不过只有5秒!

视频中,男孩跳桥后,女子跪倒、捶地、悲痛欲绝。

有些父母,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冠冕堂皇的把最伤人的话对孩子讲出来,他们不会想到说出来的话会扎人心,会让孩子失去自信,会让孩子心寒,会让孩子有一天再也不愿意和他们交心,这些刀子嘴背后的伤害他们毫不自知,并且乐此不疲。

对孩子大吼大叫,语言暴力的后果远比父母想的要严重的多,它会造成:

1、严重的亲子隔阂,令孩子对你恨之入骨

云南镇雄男孩小龙,15岁,因“父亲句句逼人”,在2017年1月27日,即大年三十,服农药自杀。

遗书里,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弥漫着小龙对父亲的恨意,和对世界的失望。

心理学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

为什么他会做这样一个调查?因为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便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之一。

2、孩子性格不健全的发展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经常对他们大吼大叫,辱骂他们是猪头、一无是处、不如去死了,他们真的就会变成一无是处,性格悲观、懦弱、不自信的人。

3、导致孩子频繁说谎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在父母这里得不到宽容和理解,反而是父母气急败坏的吼叫和辱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会选择说谎。

虽然他们知道说谎是不对的、错误的做法,但是可以让惩罚和辱骂来的晚一些,甚至有的时候还可以侥幸逃过。

4、孩子学习不到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一遇事用武力解决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向父母学习而来的。

很多父母自己脾气暴躁、言语刻薄,却希望孩子有良好的修养,待人温和,这样的美好愿望注定无法实现。

在《为孩子立界限》这本书中这样说到:

榜样不只是在你“扮演父母角色”时,才需要表现出来,它乃是随时存在的,它出现在你被孩子看到或听到的任何时刻。很多时候,做母亲的发现孩子在做她做过的事,而不是在做她所教过“对”的事情。

让自己内心平静,是用爱和尊重与孩子沟通的核心。

吼叫往往是说来就来,而且一开始就很难主动停止,也很难顾及接下来在你和孩子之间会发生什么。

孩子并不能从被羞辱、恐吓和被拒绝中获得任何好处。

这古老的管教方式代代相传,需要父母用觉察、自觉的努力和支持来打破这样的循环。

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作者罗娜•雷纳提出了停止吼叫的A-B-C-D-E法则。

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叫也许并不难,但是当你被激怒,想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你感觉到被孩子激怒时,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

1.自问(Ask)

我现在感觉如何?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2.呼吸(Breath)

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你可以在呼气和吸气的时候数4个数,呼吸的时候感知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核心要温和的觉察自己的呼吸。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就能让自己心情。目标是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在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为他重新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5.同理心(Empathize)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她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说什么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现在你就可以更好地确定孩子的需求

星期日的早晨,你想舒服睡个懒觉,5岁的儿子和老公先起来了,儿子在看动画片,老公让儿子关掉电视,因为他要工作,而且他觉得儿子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了。

没想到儿子立刻哭了起来。

你在卧室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也听见了老公越来越懊恼,说话声越来越大。

你被孩子的哭声激怒了,如何才能做到不吼不叫?你用毯子盖住了自己的头,开始:

△自问

“我现在有什么感受?”

感受很多:因为儿子不听话而郁闷,因为老公不宽容而生气,因为自己不得不起来面对这个问题而恼火。

同时检查你的身体看哪里紧张,当怒火升腾时身体就会有反应,例如,胸闷、肩膀紧张等,能够倾听身体的反应会帮助你停止吼叫。

△升级想法

伴随着这个情景,你的想法不断升级,变成了对老公和儿子的指责。

“老公总是对待儿子这么没有耐心,不能好好和儿子说话。”

“儿子真是爱哭,一不如意就哭,哭能解决事情吗?”

这时候父母如果能够觉察自己的想法就有所进步,所以,要选择停止这些负面想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儿子是个敏感的孩子,老公工作压力真大,周末都不能休息。”

△关注自己的呼吸

先做几次腹式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以确保自己状态更加平静在出去解决问题,要先安抚自己。

△确定孩子的需要

走到儿子身边坐下来,靠近他或者搂着他说:“你现在很难过、很伤心,正在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被打断!”

孩子有可能会说:“爸爸凶他、关掉电视…”总之会抱怨他没有看完动画片。

不给儿子打开电视,这样会损害老公的权威,也不需要给儿子什么惩罚,需要的是引导儿子,帮助他平静下来。

△同理心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而同情的听着,不要妄加评论发表自己意见,同时想想我们如果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影,正在关键时刻,有人关了电视,我们是什么感想。

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等告诉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的感受,他并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只是个孩子,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所以才会用哭来表达,允许孩子哭,哭是释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法。

然后,对老公说:“周末还得工作,电视开着、我在睡觉,肯定特别的影响你。”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试图马上弥补或者改变什么,而是用你自己平静的状态,帮助他们放松下来,情绪是会传染的,所以你要说话很温柔、没有指责,就是在陈述一件客观事实,儿子和老公就会逐渐平静下来。

一两分钟后,你可以抱着儿子,问他饿不饿,想不想一起做早餐,儿子会继续抱怨动画片的事,但同意和妈妈一起做早餐。

作者提出的停止吼叫的步骤按ABCDE来排序是为了让你更好记,但你不用每次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做。

比如我们可以先关注呼吸,才能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够记得所有的布置,只要开始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后续的环节就会自然发展出来。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所以,当你想要批评孩子时,请记得等一等,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等“祸”从口出,才追悔莫及。请别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爱孩子,就好好和孩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