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种呵护会伤害孩子,家长们知道吗?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或亲朋好友哄逗孩子,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教孩子做事情、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但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讲,这些做法却可能伤害了孩子。
1
“宝宝不怕,打针一点都不疼。”
小朋友都有去社区打疫苗或是去医院验血扎手指的经历,家长[微博]总是习惯性地安慰孩子说:“宝贝,打针不疼,不要怕”。这种说法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实际却是在对孩子撒谎,因为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打针肯定是疼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这样安慰孩子,恰恰忽略了给孩子提前做心理预设,当孩子发现被扎一针很疼时,就可能会嚎啕大哭。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打针会有一点点疼,但为了身体不被病毒“欺负”,一定要忍住,宝宝最坚强了。”
2
“给阿姨唱首歌,给你糖吃。”
在小区里玩或是家里来客人时,有些大人总喜欢这样逗孩子。孩子展示才艺,应该是他们内心自发的想法,不应该培养孩子为了点“好处”,就屈服别人,大人更不能以此强迫孩子表演,这种做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可以对孩子说:“我们都很喜欢听你唱歌、看你跳舞,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
3
“你在玩什么?给阿姨玩一会儿吧!”
如果孩子不给,会逗孩子说“这么小气啊,不给阿姨玩”;孩子给了,会说“谢谢,阿姨不玩了,你自己玩吧”。这样的言语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句玩笑,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却会当真。孩子给了大人玩具,大人言语的拒绝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他会觉得是在拒绝他的真诚。
4
当孩子很专注地玩或做事情时,
对他说
“宝贝,快看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这其实是剥夺孩子注意力的一种行为。中途打断孩子,偶尔一两次没关系,经常这么做既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是逐渐提高的,如果注意力经常被打断,对孩子成长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5
“你妈妈不在,阿姨给你好吃的。”
有的人看别人家孩子可爱,会未经家长同意,忍不住拿零食给他吃,本是好意,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体质或饮食习惯,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场湿疹或是过敏。作为成年人应该首先有这个意识,在给对方孩子零食之前,先咨询对方家长孩子能不能吃,是否过敏等。
6
“宝贝,妈妈帮你做。”
妈妈总是想帮孩子做好每件事。大人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有的孩子对做一件事刚产生好奇心,就被大人的“帮忙”浇灭了。所以,在孩子没有求助之前,请不要打断他的探索。
7
“这个篮球是用来拍的,不是用来踢的”
“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你那样……” 大人的思维常常是定式思维,而孩子的思维则常常是天马行空,无论是玩玩具还是做事情,只要不伤害别人或自己,就应让孩子尽情发挥,不要剥夺了他们最可贵的想象力。
8
“宝贝长得最漂亮/最帅。”
有的孩子确实相貌优于常人,家人或亲戚朋友会忍不住经常夸奖。事实上,大人的这种言语很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以貌取人,而忽略后天努力。人的容貌是与生俱来的,这不应成为孩子获得肯定的理由。他们应该因自己的努力或行为而获得赞扬,比如心地善良,对同学很友好,对长辈很孝顺,能帮大人分担家务,能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上要求上进等,只有夸奖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强大。
**文章和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孩子会用纯净的想法创造,家长当好引路人,呵护引导孩子的创造力
- 亲子活动很难得,家长切莫糊弄,会伤害和孩子的感情
- 父母的哪些行为会伤害到孩子?这些家长们一定要知道
- 面对“粘人宝宝”,家长不要强行回避,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 孩子从家里偷偷拿钱怎么办?家长怎样处理才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 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家长第一时间怎么做?
- 孩子嗓子卡了东西怎么办?家长可别乱处理,小心让伤害变得更深
-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家长不可鲁莽行事
- 孩子的这些表现不是"偏执",是在建立"秩序感",家长一定注意呵护
- 孩子老嘟嘴,家长注意了:这不是可爱,有可能是严重的伤害
- 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家长应如何正确的引导?这几件事情要注意
- 孩子长大不想回家!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80%的家长都在做
- 家长从小放纵孩子忽视“漏斗法则”,以为长大就好了?伤害更大
-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忽视”,伤害看似不明显,却是一辈子的阴影
- 家长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当父母的都要好好看看!
- 家长快收起对孩子的“软暴力”,这种伤害太大,应该反思了
- 家长的焦虑,孩子的痛,这种教育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互相伤害
- 家长管教孩子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伤害”孩子的内心
- 家长认为正确的教育观点,其实正在伤害着孩子的心灵
- 家长起跑线焦虑:不要让你的焦急伤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