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度依恋玩偶?懂得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依恋关系”很重要
我家小侄女看上了我女儿的一个毛绒玩具--一只花色猫,后来干脆我就送给了她,最近听到妈妈跟我描述:小侄女现在是走到哪就把这只猫带到哪;吃饭要拿着;睡觉要陪着;出门要夹着;更严重的是根本不让其他小朋友碰一下,万一哪个孩子碰到了,小侄女就会立刻翻脸。现在这只花色猫俨然成为了小侄女最好的“朋友”,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好像对于某一类玩具特别的钟爱。家里玩具几大箩筐,但是孩子每每都会挑选那一个,好像根本玩不够一样。甚至有时候那个玩具已经破烂不堪或者老旧脏乱,但是孩子仍然是爱不释手。外出旅游要带着、走亲访友要带着,每天睡前要跟玩具聊天说晚安,抱着玩具才能安稳入睡。
父母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孩子表现出来的一种“依恋关系”。
何为“依恋关系”?儿童依恋关系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
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接近某些特定的人。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
通俗的说依恋关系就是孩子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某一个物品上,对于这个物品会产生不可逾越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例如有些女孩很喜欢毛绒玩具、芭比娃娃,喜欢给这些玩具起名字,像妈妈照顾她们一样去照顾这些玩具;汽车、变形金刚一类的电子玩具则成为了男孩子们的心头好,简直是爱不释手。
依恋关系的具体表现1、时刻需要陪伴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小女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但自己根本没有做好上幼儿园的准备,每天都是哭的稀里哗啦。最后家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孩子带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一个布娃娃一起去上学。果然,孩子在布娃娃的陪伴下确实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哭不闹很乖巧。
但是老师的反馈是,虽然小女孩变得愿意上学,不哭闹,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小女孩是一刻也不愿意与布娃娃分开。上课、做游戏、上厕所小女孩都要带着布娃娃。
这个事例很明显的说明了一个问题:具有依恋关系的人是需要依恋对象时刻陪伴。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无法离开自己的视线。
2、讨厌分享、自己独自占有
我们常常都在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分享才能获得友谊。孩子也会对于自己不那么在意的东西进行分享。但是对于孩子有依恋情节的对象(玩偶物品等),孩子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进行公开分享的。
就像上文中我家小侄女一样,小花猫是绝对不能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的,就算是摸一下也是不允许的。
如果父母强行让孩子分享,会造成孩子强烈的不满,激怒她们,最后很可能是哭闹、耍赖一场收尾。
产生依恋关系的原因1、认知关系建立
孩子最初的认知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逐渐认识而开始的。孩子需要分阶段逐步的去释放自己的内心,发现世界的各种奇妙。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父母不会时时刻刻陪伴孩子,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不安的感受,此时孩子就需要通过对某个物品的钟爱寄托自己的情绪,以此来安抚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稳定。
2、安全感建立
听妈妈说,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整天忙于务农,起早贪黑,经常都是把我一个人放在房间的床上睡。每当我醒来,看到周围空无一人总是会感到非常的害怕。
那时候家里有一只黄色小狗毛绒玩具,经常的抱着狗狗睡觉,很狗狗说话。
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内心一定是很害怕,害怕自己一个人,对于小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需求寄托,只有抱着小狗才能让我感受到安全感,能够给我心灵上足够的慰藉。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依恋关系?1、正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儿童心理学者Richard Passman研究发现,小朋友依恋毛绒玩具,这种情结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比如美国、荷兰、新西兰等国,孩子的比例达到了3/5,韩国孩子1/5,伦敦孩子1/6。
这种依恋情节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严重。
心理学认为,2岁到5岁的孩子会根据自己心理发展的需求,开始不再对玩偶过分依恋。孩子对于玩偶有需求是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需求,这一现象会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而逐渐的消失。
父母需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努力制止和扼杀。
父母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准备好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帮助孩子实现成长。
2、帮助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内心感受。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孩子要在满足基本的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带着稳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广阔的世界。
安全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环境中慢慢培养和建立的。
父母要帮助孩子慢慢建立安全感,打好地基,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生活。
例如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大声哭泣,此时妈妈将孩子拥入怀抱,轻轻的拍着她的背,耳边轻声跟她说:”宝宝乖,宝宝不害怕,妈妈在这里,宝宝不哭。“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就会哭声慢慢变小,在妈妈的怀抱里慢慢变得情绪稳定下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求”是人最重要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父母要给与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感觉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孩子会放下心理戒备,感受到世界的安全和可靠,最终形成自身安全感。
3、扩充孩子眼界
孩子小的时候眼中看到的世界很小,她对于周围的事物都需要逐一去了解和感知。
父母在孩子不同的阶段适度的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会有利于孩子慢慢摆脱依恋关系。
另外,不论何种方式,前提条件都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万万不可强行一意孤行,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导致不可逆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七悦妈,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聊育儿!
相关文章
-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怎么办?家长如何正确处理依恋关系
- 孩子不愿和父母分床睡,这是“过度依恋”的前兆,家长要了解
- 什么是纠缠型亲子关系?1个小知识助你正确引导孩子度过叛逆期
- 华裔女孩发帖哭诉中国式亲子关系:过度管教还要阻碍多少孩子成长
- 寄宿让孩子独立?专家:未必。看你和孩子的关系,安全依恋有3招
- 心理学:应对孩子的过分依恋,家长应该更好的抽离出这段关系
- 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在孙俪的微博里找到了答案
- 李玫瑾教授最新演讲:好的父母,更懂得帮孩子找到他的价值
- 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了解依恋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很重要
- 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有利于孩子人格发展
- 依恋关系的类型对该婴儿以后生长发育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 关系大于教育,孩子出问题,试试从重建亲子关系开始
- 孩子“嫌家贫”,因攀比心太强,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别太较真
- 孩子“爱逞强”不是坏事,但有时让父母很头痛,4个方法正确引导
- 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怎么办?抓住症结,三招正确引导
- 孩子“肌张力高”,会不会是“脑瘫”?儿康专家教你如何正确认识
- 孩子“自控力差”,家长帮孩子正确看清“自我”,树立规则意识
- 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养成,跟父母的坏脾气有直接关系,需谨慎
- 孩子“讲义气”,爱打抱不平,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友情观
- 孩子一生的幸运,就是能够遇到一对懂得自我成长的卓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