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被父亲责骂后跳楼: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是家长的必修课
前几天,看到一个令人心痛的新闻。
开学前两天,江苏盐城一名高中生因为玩手机被父亲责骂,一气之下,于凌晨四点钟跳楼身亡。
脆弱的亲子关系,无效的亲子沟通,被推到了公众台前。
令人心痛的是,此等悲剧并非个例。在此之前的8月13日,巴中13岁女孩与母亲争吵后跳楼的新闻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女孩和妈妈的微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在沟通中的态度无疑是引发悲剧的火药。
这位妈妈的过度情绪化,带着怒气的指责与诘问,导致亲子关系受伤、断裂。孩子的自杀除了自身的一些原因,又怎能不算是对父母教育沟通方式的抗拒。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早已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的孩子。面对孩子的坏行为,我们需要相对温和有力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提出者,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指出,正确的沟通方式要关注自己的感受,选择爱的言语取代像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等暴力言语。这将有助于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有效解决亲子冲突。
面对现在更有个性的熊孩子,我们自身又有着来自生活的种种压力或情绪,在亲子沟通中我们更需要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
在亲子沟通互动中,我们可以把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贯穿其中,这样能减少很多可能的亲子冲突和对抗。
1 、不带评论地观察,陈述事实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会生气,是因为我们习惯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对错,做出负面的评价。
看到孩子在看电视的妈妈生气是由于,基于孩子着迷于电视没有回答她的话的事实,她立即做出了:这孩子只知道看电视的评价。
而实际情况可能是这个孩子一个星期来才刚开始看电视而已,在别的家长眼里他已经是一个很乖的宝宝了。
妈妈的这种评价不仅有失公正,更糟的是给自己带来了坏情绪。
有位印度哲学家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观察事物要注重事实,保持客观,不做任何评论。
如果在观察中加上你的主观看法或者评论,孩子就会倾向听到批评和指责,甚至产生本能的反抗,你只会得到他态度不那么友好的回应。
例如,听到妈妈“你真懒”的评判,很多孩子会生气“我怎么就懒了?!”或者心想:“说我懒,我就懒给你看。” 干脆呆着不动了。
所以,对一个孩子迟到的行为的观察结果进行客观表达应该是:“一个星期内你迟到了三次。”而不是:“你真懒。”这种评论式的武断表达。
看到孩子看电视,正确客观的表达可能是:“宝宝,这几天我已经连续三天下班看到你在看电视了。”
2 、体会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可能都对老公讲过:“我觉得你不爱我了。” 结局我们也都知道,十个男人里有九个听到这句话都是没良心地无动于衷。
这个问题真不怪男同胞,因为我们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判断,判断很容易引起分歧和反感。
而实际上我们说这句话心里最真实的感受是:我很孤单,很无助。
但是我们忘了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压抑自己的心灵,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更无从表达自己的感受。
都说撒娇的女人最好命,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是把内心的小女孩释放出来,撒个娇而已。当大男子主义的老公们听到了身边小女人的感受,最起码不会那么无动于衷。
清楚直观地告诉对方我们的感受,容易在双方之间建立信赖和亲近的沟通基础,也更可能受到对方的关注。
面对自己的宝宝,我们要他配合、听话,更需要告诉他妈妈的感受,小宝宝们可是最有同情心的。
有一次,小橙子把自己的玩具堆在卧室门口地板上还拒绝收拾,我是这样告诉她的:
“宝宝,你看,你把我的卧室门堵住了,我好担心。我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踩到你的玩具,那样子不光它们会倒霉,妈妈也可能摔疼屁股哦……”
结果,这位小朋友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乖乖的动手收拾了。
3、 觉察自己的需要并友好传达它感受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内心需求。是什么需要导致了我们产生当下的感受的?这是我们自己需要了解清楚的。
我们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潜台词是,你的感受是孩子的行为导致的。
仔细想一想,我们会有失望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在你眼里每顿饭才会那么重要。
通过了解我们内心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你会发现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或其他客观因素。此时,我们将更加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再指责、批评孩子。
把不愉快的感受归咎在孩子身上,就等于在用内疚感来要挟孩子。
可能孩子觉得自己不吃饭会让妈妈很失望,所以他去吃,但他并不是真的为自己吃,所以才会吃得慢吞吞,甚至又惹得妈妈发火。
有的孩子则会感觉委屈,我只是有一点饭没吃完,你怎么就失望了。他会不高兴妈妈说的话,更不会去把饭吃完。
懂得沟通的妈妈会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表明是由自己的什么需求导致了这种感受。
她会说:“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此时,妈妈的失望不是由孩子的行为导致的,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孩子觉得这种说法很公正,而妈妈出发点也是为他好,他更乐意接受妈妈说的话。
4 、清楚地提出你的请求而不是命令客观观察事实,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有助于我们明确孩子的行为与我们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我们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与孩子基于事实和未来行为表现达成一致。所以,当了解了自己的真实需要以后,还要明确的表示出希望孩子做出什么行为,请孩子来帮助我们满足这个需要。
比如请求没吃完饭的孩子:“你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你想要吃什么,以后都吃饱了再去玩?”
这里,妈妈明确清楚的提出了对孩子具体行为的请求。孩子知道自己怎样做能让妈妈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需要留意的是,对孩子说话一定要具体清晰,少用抽象词语。《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这样的例子:
父亲希望儿子听话,不要固执己见,但是他对儿子说的是:“你能不能有一点责任感?”结果15岁的儿子完全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在心理咨询师进一步确认后,儿子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只是需要儿子能够按时起床上学,之后双方才得以达成和解。
所以,老母亲们,弄清楚和孩子谈话的目的,用具体的语言去表述吧,这样更容易得到回应。例如:“你能不能定好闹钟,按时起床?”而不是:“你勤快点行吗?”
请求和命令不同。请求有商量,不强迫。而如果我们总是说:
你给我……
你要……,否则……
不许……
此类的命令,只有两种结果:孩子的服从或反抗。即便服从,孩子的行为动机也不是自发的,因为他们感受到强迫就不乐于满足妈妈的需要了。
5、正确沟通把亲子冲突扼杀在摇篮里有人说,解决一件事情的方法通常至少有两种,一种easy way,一种hard way。在教育孩子方面,简单粗暴地打骂就是easy way。其实,孩子还小,并不是油盐不进的老油条。只是,要让孩子听进你说的话需要技巧,聪明的妈妈功在平时。
用事实、感受、需要、请求,在亲子沟通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和孩子共情,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表姐告诉我,一天下班回到家,发现10岁的侄子正在看电视。
她不高兴地说:“你就知道看电视!眼睛不想好了!”而侄子听到后反感地看了妈妈一眼,眼睛继续回到电视上。
看侄子没反应,表姐直接走过去,把电视关掉:“不要再看了!”
“不……”
侄子起身,冲进了卧室,生气地关上了门。
在学习过非暴力沟通法后,看到侄子总看电视的表姐是这样和他谈话的:
过去这一个星期我已经连续3天下班看到你在看电视了。(提出了自己的观察)
我不太高兴。(说出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担心你的视力和学习成绩。(说出自己的需要)
你能不能少看电视?(提出请求)
侄子听了以后有点不快,但也没有顶撞:”那我把这集看完可以吗?“表姐说,可以。后来侄子还问她,能不能隔一天看一次电视,最后他俩约定一周看两次。
表姐这次的沟通之所以顺利,在于成功避免了指责,没有命令的语气。
而是对孩子敞开心扉,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同时又体会到孩子的需要,友好地征求配合,这样一来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是充满信任感的互动。这种方式让双方都更加舒服和温暖。
纪伯伦说,面对孩子你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教育孩子终是一场修行,父母要用自己的爱去唤醒孩子的爱,唤起孩子的行动。
亲子沟通中融入更多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亲子互动将如泉水叮咚,亲子关系方可舒畅亲密。
相关文章
- 家长必修课丨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四)如何选老师
- “亲情家书”有声版丨学会和孩子沟通,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 房思琪的乐园让人悲痛,如何避免悲剧再发生,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 被"欺负"也是成长的必修课,家长应如何面对孩子被"欺负"
- “如何拯救我孤独的孩子?”交朋友是孩子的必修课,勿干预
- “性生活包装学”是女人的必修课
- 《非暴力沟通》:避免暴力沟通,打开关键对话,学会亲子正面沟通
- 人工受孕前的必修课!
- 作为二胎父母,如何处理好大宝和二宝的关系,绝对是必修课
- 作为二胎父母,如何处理好大宝和二宝的关系,绝对是必修课
- 儿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 准妈妈备孕:孕前准备的必修课
- 准妈妈孕期检查的“必修课”
- 妈妈,我会死吗?父母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这是人生必修课
- 孕前准备是未准爸爸的必修课
- 孕前治痔疮是“必修课”
- 宝妈必修课:宝宝出生第一年的行程梳理
- 怎么能不发火震慑住“熊孩子”呢?温柔而坚定,是每个妈妈必修课
- 新手准妈妈必修课三:宝宝什么时候出生?资深妇产科医生这么说的
- 新生儿抚触是每日的必修课吗?都在什么时候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