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我孤独的孩子?”交朋友是孩子的必修课,勿干预
我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讨论孩子的社交能力,有些家长说道:“我家孩子不合群,闷闷地待在一边,自己玩自己的。”家长们担心孩子们交不到朋友、受孤立,总是自己玩性格略显“孤独”,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很不利。
这些家长担心的问题不无道理,与同伴的正常交往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正常交往是有一定规律的。
01孩子不喜欢和别人玩?是不是你担心得太早了其实家长们的担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因为太着急了,简单点来说,就是孩子太小,还不具备共同游戏的能力。
心理学家帕藤(Parten)就曾经以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基础,将幼儿的游戏分为: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我们以心理学家帕藤(Parten)的理论为基础具体了解一下孩子们的游戏行为:
喜欢自己单独玩耍,主要以单独游戏和旁观游戏形式为主。孩子逐渐产生与其他孩子共同游戏的意向,主要表现为旁观为主,并且逐渐产生参与的意向,也就是过渡阶段。逐渐产生了社交性质,产生了语言、动作上的交流,主要以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为主。那么每个阶段对应的年龄又是怎样的呢?
独自游戏、旁观游戏:2至2.5岁
平行游戏:2.5至3岁
联合游戏:3至4岁
合作游戏:4.5岁以上
所以不一定是你的孩子不合群,也有可能是年龄太小,还不具备共同游戏的能力,所以宝爸宝们不要太着急,孩子逐渐会对交朋友感兴趣的。
02“害怕、不喜欢”可能是儿童“社交恐惧症”有时候我们主动问孩子为什么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有些孩子会告诉我们"害怕、不喜欢"等等。这种孩子通常表现为胆小、孤僻,不愿意接触陌生的人和事物,这就涉及到一个新名词叫:“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
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高发年龄段
出现这种问题的孩子年龄一般在5-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相应具备共同游戏的先天能力,却迟迟表现出退缩行为,家长们就要开始注意了,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
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
改变孩子的社交环境,帮助孩子增加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父母也要和孩子加强互动,了解孩子的退缩原因,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鼓励。鼓励孩子参与社交,例如,鼓励孩子参与自主购物,让孩子表演才艺等等。孩子异常情况,家长要帮助孩子排解,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害怕、胆怯,还是孩子生性内向,只有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走回正轨,让孩子享受共同游戏的乐趣。
03“不要和坏孩子一起玩”,干预会影响孩子交友积极性许多家长喜欢对孩子的事情进行包办,“那些孩子都是坏孩子、不要和他们一起玩”,父母总是会担心在“坏孩子”的影响下,自己的孩子也会被“污染”,父母总是极力为孩子营造出一处”无菌环境“。
”无菌环境“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有的家长可能要问:”孩子万一被带坏了就得不偿失了。“
我想问问大家:”几岁大的孩子,能坏到什么程度呢?不过是某些家长看不惯一些孩子的行为,就把孩子打上坏的标签罢了。“
”南极特别冷,但是因为科考队员逐渐适应了环境,反而不容易感冒,但是当他们回归社会生活后,发现,他们经常会生病。原来,因为南极的温度极低,不适宜病菌生存,科考队员在无菌环境中呆久了,免疫力严重下降,突然回归社会生活,一时无法适应。
许多父母也总是在刻意的营造出一种”无菌环境“,然而这种环境隔绝了病菌的同时,也隔绝了社会生活,总有一天,孩子们会走出”无菌环境“,走进社会生活的大染缸,如果现在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以后肯定要吃大亏。所以,与其对”坏孩子“避恐不及,不如让他尽情的接触,时间久了孩子自己就会发现哪些朋友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
家长的干预会让孩子丧失交朋友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过度的干预,无疑会让孩子产生疑惑,为什么不能跟”坏孩子“一起玩?久而久之,这个不可以玩,那个也不可以玩,孩子喜欢的朋友全被父母打上了标签,这也是导致孩子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孩子交朋友的本事是因人而异的,如果父母总是包办,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需要形形色色的朋友,因为有差异,才成为了独立的个人。有的朋友会逐渐疏远、有的朋友令人避恐不及,也有的朋友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交朋友无疑成为了孩子的必修课,可见人只有慢慢经历无数朋友的磨砺,才能学会如何交朋友。
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揠苗助长,尊重孩子的成长经历;当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我们要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当遇到所谓”坏孩子“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把交朋友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结交喜欢的朋友,而父母则是孩子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