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孩子说“别怕”?不如用“替代性学习”引导,让安慰更强效
文/半夏末冬
90后宝妈一枚,育儿技能千百种,只为你分享亲历过的有效技能。
最近,朋友小诺打算给1岁半的孩子报早教班,于是趁周末带孩子参加了早教机构的亲子体验课,原本想借体验课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料孩子当天的表现让小诺犯了难。
原来,平日在家勇敢自信、落落大方的宝贝,一到陌生环境就变成了“胆小鬼”,恐慌、害怕,甚至连地都不敢下,一直黏在大人身上哭哭啼啼,尽管小诺一再安慰孩子:“别怕,没事的”,孩子却无动于衷,眼见着其他家长和孩子都融入了活动氛围,小诺也焦虑了。
一、“别怕”可能是孩子听过最无助的安慰词
其实,孩子怕生很正常,这是自我认知发育的表现,也是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固定依恋关系后的正常反应,即:对陌生事物表现出紧张、害怕、恐惧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通常在孩子半岁左右开始,8-10个月时加强,而后逐渐减弱,持续至孩子3-4岁后慢慢消失。正是如此,安抚孩子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克服“怕生”也成为育儿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在安抚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小诺口中的“别怕、没事。”
然而,大多时候,“别怕”和“没事”并不能真正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比起这类安慰词汇,“替代性学习”引导更能帮助孩子走出恐惧和焦虑,一方面找到在陌生环境或面对陌生人时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学习行为,取得了学习效果。
“替代性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或无尝试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小诺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恐惧不安时,倘若小诺自己或家人参与到体验课中,并表现出自然、享受、开心的状态,当孩子看到自己信任的人并没有出现不安全后果,感受到他们正在享受当下的状态时,孩子会从内心减弱对环境的恐惧,或许就愿意尝试参与其中。
二、“替代性学习”是在“言传”的基础上强调“身教”
“替代性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他看来,个体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且能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因此,在行为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不必凡事亲力亲为,就能够完成学习行为。于我们而言,将这一概念运用到育儿中,便充分印证了《庄子·天道》中:“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即言传身教的魅力。
为了验证“替代性学习”,班杜拉做过一个玩偶实验,他将年龄相近的孩子分成三组,共同观看一个关于男子击打玩偶的影片,但设定影片结尾不同。第一组看到男子击打玩偶后受到了惩罚,第二组孩子看到男子击打玩偶后获得了奖励,第三组看到男子既没有受到惩罚也没有获得奖励。
结束后将三组孩子放到一个放有玩偶的房间中让孩子自由玩耍,观察者发现:第一组孩子中出现击打玩偶的行为明显低于第二、第三组,其中,第二组孩子出现击打玩偶行为的概率更高。
1.“替代性学习”是巧借孩子的模仿力完成学习行为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尤其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替代性学习”便是以情绪唤醒和反应促进为基础,激发孩子的模仿心理和行为,让孩子在观察和学习父母行为的过程中,获得对操作流程、情绪感受、学习结果的认知,并将这些认知内化,而后习得该行为。
比如,哥哥做家务获得了父母的奖励时,弟弟也会模仿哥哥做家务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哥哥作为观察对象,给弟弟充当了榜样的角色,且由于弟弟已经认识到,做家务这一行为的结果是获得父母的奖励,内心便会产生想要获得奖励的情绪,这种情绪被唤醒后,更易激发弟弟的学习行为,让弟弟在观察中学会做家务。
2.“替代性学习”能够重塑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
面对陌生环境和人时,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表现出不安、紧张、害怕等情绪,并产生一系列自我保护行为,比如,通过哭闹获得父母的关注和保护,不肯接纳新事物、抗拒参与新活动、拒绝融入新环境等。
此时,父母如若强行逼迫孩子接纳,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并且,语言安抚可能只对部分宝宝有效,对于自我意识较强,情绪敏感度高的孩子来说,“替代性学习”能够让宝宝站在第三方视角,重新审视新环境或事物,并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到新环境或事物的安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内心的尝试欲望,并在尝试中重塑对新环境或事物的认知。
3.“替代性学习”帮助孩子提升综合能力
“替代性学习”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学习力和转化力的过程。
当孩子在观察一个行为动作时,观察对象的动作方式、情绪状态、技能技巧都被孩子一一捕捉,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方位提高观察能力的机会。而后,孩子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画面加以分析理解,进行内化学习。比如,看到大人拿重物很吃力的表情,孩子会理解为提东西时需要做出吃力的表情,因此,在后续涉及到提物品时,孩子会学习大人提重物时的表情。
当然,孩子的学习并未到此为止,观察、模仿后,孩子会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思考和转化,从而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比如上述提重物,孩子在亲自体验提物品后,发现不同物品重量不同,从而延伸了不同的表情反应,这是因为孩子将内在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后做出了新的思考,这是孩子学习行为的一大进步。
三、如何进行高效的“替代性学习”?这3个要点要掌握
无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生活中,“替代性学习”的效果已然明了,不过,高效的“替代性学习”并非简单的观察模仿,你还需要注意以下3点:
1.选择孩子信任的人作为观察对象
孩子的模仿行为并非随机挑选的,在生活中,孩子更倾向于模仿父母、参与养育者、熟人的行为动作,这些人由于经常和宝宝接触,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在选择观察对象时,首先应当选择上述宝宝熟悉的人作为观察对象参与到“替代性学习”中。其次,还可以选择和宝宝同龄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我们发现,当孩子看到同龄孩子在尝试某一新事物时,孩子的参与度更高,由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和同龄小朋友玩耍。
值得注意的是,选定宝宝的观察对象后,作为观察对象,要做到以身作则,约束自身的行为,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行为。在引导孩子融入新环境或接纳新事物的过程中,观察对象要心态平和、耐心引导,用最稳定、积极的情绪唤起宝宝的兴趣,并慢慢引导,让宝宝一步步卸下防备,真正从内心消除恐惧。
2.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情绪,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不能简单的以对错来分,接纳情绪是首要原则,只有父母做到了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做到自我接纳。
在陌生环境或进行新的学习尝试时,倘若孩子出现害怕、抗拒等负面情绪,父母需要第一时间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告诉孩子说:“我知道,你可能有点不适应,面对你不熟悉的东西,不适应是很正常的反应,妈妈理解你。”在接纳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比如:“如果你不适应,那我们先看看爸爸玩好吗?”我们要让所有的行为引导建立在情绪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让宝宝主动融入新环境,接纳新事物。
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孩子接纳新事物的过程中,父母应避免一味地把孩子“往前推”,比如一味对孩子说:“没事啊,你试一下,大家都在玩啊。”更要避免在孩子极度抗拒的情况下逼迫孩子适应,这只会加深孩子对当前环境或事物的恐惧感。
3.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
孩子的成长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机能发展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每个孩子对于新事物或新环境的接受程度不同,在“替代性学习”引导的过程中,父母不必操之过急,要尊重宝宝的学习节奏。对于接受度较差的孩子来说,父母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某种行为能力,更能够帮助孩子培养乐观、坚韧的性格。
我也曾带家中宝贝去早教机构上体验课,我家孩子起初也不愿接受,我没有勉强她加入其中,采用了“替代性学习”:让宝爸抱着孩子在旁边看,我则融到入老师的教学中,尽管相对于别家亲子之间其乐融融的互动画面,我的孤军奋斗显得有点单薄,但是我的做法却改变了孩子的心理印象。回家后,我发现孩子在模仿老师的教学动作,我随即开始和她一起做动作。后来,在第二次参加亲子体验课时,孩子的恐惧感已经明显降低,她开始慢慢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指导中,也获得了一次愉快的活动体验。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来形容“替代性学习”亦无不可,面对未知的环境和事物,比起一味的安慰孩子,不如尝试“替代性学习”,做孩子的老师,让孩子找回内心的安全感,激发孩子的主动学能力。
相关文章
- 孩子下棋只重输赢,不重学习,如何引导?
- 孩子学习总是不用心怎么引导?
- 孩子学习总是不用心怎么引导?
- 孩子生来具有求知欲!若引导不当,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弱
- 引导孩子学习收纳,6岁以下着重玩具收纳,长大文具与课本是重点
- “妈妈,英语太难,我学不会”,注意3点,引导孩子从挫折中学习
- 创意无限!少儿美术《爱学习的小熊》,引导孩子如何布局画面
- 如何让孩子以后能用英语自信地表达呢?学习时引导和鼓励最重要
- 知识情节游戏化、综合化才能引导孩子学习“上瘾”
- 学习小提琴,家长的决心比孩子的天赋更重要
- 学习还是沉默是金?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解题过程,有利于整理思路
- 孩子不专心怎么办?用三招抓住黄金期,学习会更好更轻松
- 孩子不爱说话,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表达
- 孩子发烧怎么办?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安抚和补充营养必不可少
- 孩子喜欢敲碗敲盘子,太好了,爸妈正确引导宝宝更聪明
- 孩子因为胖而被嘲笑?比安慰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我认同”
- 孩子学习差,瓦拉赫效应:多做纵向比较,挖掘潜能让孩子更优秀
- 孩子学习缺少“目的性”?了解“为什么”,孩子进步更快
- 孩子学习越来越差,究竟是为啥?这几点好习惯,别说你家一个没占
- 孩子小小年纪就说谎?伊恩告诉你,说谎是天生的,诚实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