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妈妈,英语太难,我学不会”,注意3点,引导孩子从挫折中学习

2022-01-17 05:49:01孕产
上一年级的彤彤放学回家就抱怨:“妈妈,英语太难了,我学不会。”原来,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彤彤背英语课文,共8句话。彤彤已经跟着音频听了半个小时,没跟下来。对于没学过英语的彤彤来说,太难了。彤彤妈妈当时没太在意女儿的话,说了一句:“没关系,今天才周五,还有周六周日,一定能被下来。

上一年级的彤彤放学回家就抱怨:“妈妈,英语太难了,我学不会。”原来,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彤彤背英语课文,共8句话。彤彤已经跟着音频听了半个小时,没跟下来。对于没学过英语的彤彤来说,太难了。

彤彤妈妈当时没太在意女儿的话,说了一句:“没关系,今天才周五,还有周六周日,一定能被下来。”

听了妈妈的话,彤彤一下就火了,她说:“我永远背不下来,我讨厌英文,我再也不想学,我不要去学校了。”

彤彤在学习英语这门新课程的时候遇到挫折了,生着闷气,打算放弃。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讲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当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时,家长要明白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要引导孩子从挫折中学习。那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呢?有三点要注意。


一.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

孩子掌握抗挫能力的关键路径是体验“能力——自信——掌控力”。也就是说,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地做好某件事,获得信心,并有信心自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关键要做好两件事:

1.控制自己“包办”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内心软弱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承受不住挫折,担心孩子这个处理不好,那个不会,很多孩子该做的事情父母代劳了。殊不知,孩子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没有实战经验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难,所以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依赖父母或者他人,或者心灰意冷,内心烦躁乱发脾气,甚至可能有更加极端的方法。

网络上看到一个毁三观的新闻,今年50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可以说算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了。

但是,6年前他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而他老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

丁阿婆一个月3500块退休金,医疗费要花2000多,再养活自己和儿子,深感力不从心。

她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儿子死活不肯。

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准备去法院告儿子,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

但找了律师后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丁阿婆无奈撤诉。

对于今天的局面,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而儿子也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老妈身上,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

对于丁阿婆来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对于每个家有儿女的父母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对于孩子,他们这一生的路还漫长着呢,该他们做的从小就要让他们做。3岁开始就要开始力所能及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给孩子多“一分钟”原则,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快点!”“怎么这么慢!”“只有3分钟了,加快速度!”“再磨蹭就迟到了!”……父母为什么总是爱不停地催促孩子呢?也许你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日常节奏。殊不知,你的做法更容易打乱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奏,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总是按照大人的节奏走。有人问孩子几岁了,孩子羞涩或犹豫了一下,这时大人就抢先帮忙回答了;孩子穿鞋子总是很慢,出门心急的父母就不能淡定了……生活中无数的细节都在告诉我们,孩子和大人的节奏是有别的,不能按照大人的节奏来要求孩子,只要孩子在自己认真努力地自己动手尝试,大人就应该给他充足的时间,嫌弃孩子穿鞋子袜子太慢,可以提前10分钟要求他穿鞋子袜子。

孩子放弃的情况下,如果父母十分明白那个难度对孩子来说不是个事儿,那么就应该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并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然孩子的行动天生比父母慢一些,父母不妨利用“一分钟”原则(一分钟是大概时间,父母具体操作的时候可根据具体事情具体安排时间):多给孩子一分钟时间,等孩子求助了再出手。不要小看这个“一分钟”原则,孩子可能在这个时间了找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父母同时也在这个时间里给自己一个思考。

孩子的事情很多时候不一定非得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完成,父母主要思考是否可以容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完成这件事情。“一分钟”原则的重点在于,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和宽容。


二.教给孩子“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提出,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是在任何领域通往成功的基础,这些人能够主动挑战更高的要求,不断突破能力的天花板。而不正确的夸奖方式可能会导致成长型思维的反面,即固化的思维。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成长型思维呢?在幼年的时候父母的夸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起来看看这些基础的表达方式,夸孩子要夸到点上!

大家都看出什么问道了吧?夸努力、夸过程,而不是夸特质、夸速度或正确性。

一个妈妈在孩子做好一个很难的拼图以后是这样说的:“你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尝试了各种办法,一直没有放弃,最后在妈妈没有帮忙的情况下做好了这么复杂的48块的拼图,太棒了!你知道吗,这就是坚持!是一种特别好的品质。”

这句话里描述了孩子整个过程中的细节,比如“尝试了各种办法”、“一直没有放弃”,也描述了取得的成就“这么复杂的48块的拼图”,这些对细节的描述是对孩子正确做出这个成就的方式的总结。最后还告诉孩子“这就是坚持”,这叫做情感反馈,让孩子很轻松的就在实际经历中理解了坚持这个词的含义,并且通过这样的强化,让他们觉得这样的品质是他们可以做到的,从而建立了自信。



三.保护孩子的自信

有三种教育方式,会非常“有效地”导致孩子丧失抗击挫折的能力,家长们一定要避开。它们分别是恐吓、过度控制和当众揭短。

1.父母经常恐吓孩子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关于恐吓对幼儿影响的实验,也被称为“心理学史上最让人愤怒的实验”。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找来九个月大的宝宝——小阿尔伯特,利用孩子喜欢毛绒玩具的天性,让他与小动物、棉絮等,建立亲密关系。等到11个月大时,华生送给小阿尔伯特一只白鼠,孩子立马喜欢上了。但每次抚摸小白鼠时,他的脑后就会传来巨响,那是实验人员故意制造出来的。阿尔伯特被吓得抽搐。可是他无法抗拒内心的喜欢,仍忍不住抚摸小白鼠,这时又会听到巨响,一连三次,小阿尔伯特终于对小白鼠产生巨大恐惧,哭到昏迷。后来,他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同时对一切带毛的东西,甚至胡须,都恐惧不已。

网友桃桃描述过自己小时候被恐吓的经历。

5岁那年,她偷了妈妈的钱,被姐姐知道,姐姐各种恐吓,说小偷会下地狱,会被鬼怪吃掉。

桃桃为此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焦虑难过,几近崩溃。

妈妈知道后,告诉她偷钱虽不对,但不会受到那样的惩罚,因为妈妈爱她,只要改正行为就值得原谅。

妈妈还告诉桃桃,惩罚只会发生在当下,不会埋藏在未来,而修正行为,才需要延续一生。

从此,自那之后桃桃再也没有偷过钱,内心对母亲的尊重和爱,也从未消失。

之后桃桃养成了及时纠错的习惯,成为了不怕犯错误,勇于探索的人。

桃桃是幸运的,幸运她有一个好母亲,即使经历让自己痛苦不堪的恐吓,经过母亲的及时救赎,生命轻盈丰满,不用背负任何枷锁,轻装前进,自信又充满勇气。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父母为了制止孩子胡闹,经常恐吓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再闹就让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听话,晚上就把你关进小黑屋”等等。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换来的往往只是短期效果,从长期上来讲,没有让孩子真正建立起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更糟糕的是,这些话会给孩子带来相当大的心理隐患,会导致孩子的胆怯和懦弱,这种话术最好从家庭中消失。



2.“控制型父母”,过度控制孩子

北大徐凯文副教授在作报告时谈道,“ 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学生中。父母的职业是老师的比例最高,尤其是中小学老师。”许多网友说: “可能是老师即使在家也很难罢脱职业的角色吧。”“作为父母的他们,可能会尤其在意孩子的成绩、或者只在意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徐凯文副教授认为, “这背后其实是过度控制。”不少家长对孩子事无巨细的要求过多,超越了他们的年龄和能力,在心理学上被叫做“过度控制”。

父母过度控制,会让孩子产生怯懦、抑郁、被动攻击、强迫等一系列问题行为。

爱控制的父母,经常会替孩子做决定。我有个朋友,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找工作,读哪个学校、报哪个专业、做什么工作都是由他父母决定。

热播剧《小欢喜》里宋倩先前就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对英子的学习和生活事无巨细地控制着,美其名曰“一切都是因为爱。”直到英子用跳海轻生的极端方式来抗拒,宋倩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有的孩子,他们天生想要自理自立,曾经也试图自己做决定,但父母却不允许。久而久之,他们就丧失了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的能力。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而言而言,他们也会感到矛盾,一方面想走出舒适圈去自由探索世界;另一方面,又想待在父母营造的舒适圈里,因为那里很安全。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如果孩子没有按规定的时间睡着觉,没有吃完盛好的一整碗饭,没有在早上该便便的时候如愿拉出来,家长就会批评、斥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说个“不”字,只能服从、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敢轻易去尝试新事物。这样做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最终造成懦弱、缺乏勇气和抗挫折力。被过度控制的孩子长大以后将面对非常多的心理和生活问题。



3.当众教育孩子、当众揭短(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

当众教育其实是在羞辱孩子,十个人都希望得到一些颜面,父母给自己的孩子留一些颜面有何不可。当众教育孩子轻则让孩子内心自卑,重则让孩子轻生。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没及格,老师就把家长叫过来说孩子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频频下滑,爸爸听了十分气愤,在老师面前猛的给了他一巴掌,嘴里还连连的说着:”养你有什么用啊,上个学都上不好,你以后还有什么出息?“晚上,妈妈见孩子还没有回家,就跑去学校找孩子,后来发现孩子居然吞了整瓶安眠药自杀了。

家长都有跟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愿望,小区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三五个聚在一起,最喜欢的话题大概就是评论自己家孩子的优缺点。“我们家这个就是特别胆小”、“妞妞上次摔了一跤,再也不敢去搞那个攀爬架了,真是拿她没办法……”这种感叹一出,总是一片附和或评论。有时候孩子闯祸了,家长也立刻在外人面前大声地批评孩子,而且各种扣帽子、翻旧账,似乎这样可以显示自己严格的家教。

这个时候,在一边玩耍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太注意,但其实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远早于口头表达就发展起来了的。当孩子每一次听到来自家长的评价,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无形中的刺激会强化孩子的弱点,进一步打击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信心。当众揭孩子的短,更是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对那些天生比较敏感或胆怯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的,不贴标签、不随意评判,用成长型的思维去面对他们,控制住我们自己的言语,保护他们幼小的自尊,相信他们能够突破各种局限、解决各种困难,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学会的育儿之道。

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试着简单地为孩子加油打气:“孩子加油,你一定可以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