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压力迫使孩子做决定?这是为什么?家长又该怎么理解孩子?
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妈妈,嘟嘟都有这个玩具,你可以给我也买一个吗?”
当孩子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攀比。
所以家长们会拒绝孩子,并且对孩子进行说教。
殊不知,有的时候孩子也是“被逼无奈”。
美美有一次和我说,能不能买一根彩色的跳绳。
我听到后立马愤怒了,家里的跳绳大大小小加起来都十几根了,健美操的、和朋友玩儿的、上体育课用的等等,每一根都没有用过多少次。
等到需要的时候,要么觉得旧了不好用,要么是找不到。
我没有直接批评美美,而是把这份怒火压制下来了,只不过是一根跳绳而已,也不是很大的事情,让孩子多多珍惜,杜绝浪费,不要随意攀比就好了。
可是美美却把这当作是很严重的事情,一个人回到房间里哭了起来。我以为是自己的情绪吓到了孩子,连忙给孩子端了一杯水,安抚孩子,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这么伤心。
孩子擦了擦眼泪,告诉我,这是她好朋友要求她做的。
原来,她们有一个小集体,一共是7个女孩子,其中有一个女孩子是“老大”,大家做什么都要听老大的,这边买彩色的跳绳也是因为受到了“老大”的指示。
孩子抽泣着说,她们要求每一个人都买一根彩色的跳绳,不然就不和她玩。
妈妈奇怪的问道:“为什么你们都要听她的呢?不玩就不玩,我们还有别的小伙伴不是吗?”
孩子摇摇头,说道:“可是这个人很凶,而且如果她不和我玩,那就没人和我玩了,我就没有朋友了!大家都怕她,都会听她的话,为什么别人有我没有呢?”
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无助。
生活里,我们也会被“压制”。
比如领导升官,其他部门的同事都送去了贺礼,自己不送觉得挺难为情的,只好跟着大家一起。有的人冷言冷语,会觉得我们攀附权贵,故意拍马屁,可是谁又知道我们的苦衷呢?
相同的,孩子也会迫于这种压力而做出一些行为,比如美美想要一根彩色的跳绳。这是一样的道理,却容易被我们忽视。
“同伴压力”让孩子的自由被压制的不能喘息。
如果你的孩子向你索要某一个他人也有的物品,那么请先了解情况,因为,这很可能是孩子被压迫了。
一、什么是“同伴压力”同伴压力是指同伴互相比较产生的心理压力,同伴团体对个人施加影响,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使其遵守团体准则。
简单来说,就是某一个个体或团体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
比如美美出于“好朋友”的原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买彩色的跳绳,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同伴压力”。这带给孩子的是一种牵制和无奈,家长们总以为是孩子无理取闹,但是孩子其实是有苦衷的。
有“同伴压力”的孩子,很在乎身边的人对自己的评价。
当一个人面临着“同伴压力”的时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也是我们会接受“同伴压力”的原因。
比如一起去到朋友的生日宴上,大家都包了很大的红包,尽管自己知道和对方的交情并不深厚,而且这样的数量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负担,也依旧会和别人一样。因为我们害怕别人说“你看,他怎么好意思包这么一点点红包”、“怎么这么小气,才这么一点点?”等。
别人的口舌成为了牵制我们行为和思想的武器,我们无从挣扎,只能顺从。同样的窘境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
当别人都玩着某一个玩具的时候,孩子不能要求别人一直给自己玩儿,而其他的小朋友也未必见得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眼巴巴的看着别人玩自己却没有,这会变成一种委屈,让孩子不得不也去买一个。
此外,孩子们也会面对他人的要求,比如“你没有这个玩具怎么和我们一起玩?”孩子也没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只好回家寻求父母的帮助。
“同伴压力”下的孩子会显得更加不自信。
面对同伴的质疑、不理解甚至是怀疑,孩子感到难堪,失去自我,没有主见,慢慢变得不自信。
有的孩子比较畏首畏尾,成为朋友圈中的“好好人”。记得很久之前,陈乔恩就出现过一个角色,人们随意的支配她,把她对别人的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好好的文员做成了“咖啡妹”、“专职打印员”,甚至是午餐配送员。
正是因为“同伴压力”,让孩子对别人唯命是从,他没有抗争的勇气,因为他不需要朋友都离开自己。一个人这样,两个人这样,三个人这样,于是大家都会这么做,恶性循环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制于“同伴压力”。
这就是“同伴压力”,一种让孩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心理压力。人际交往当中,我们难以避免的会在乎身边人的看法,如何正确的看待他人的评价,这是我们的家长要教给孩子的能力。
二、“同伴压力”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孩子有天放学回来,很沮丧的告诉我:“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当劳动委员?”
我被孩子的提问给问倒了,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在乎这些一个职位,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班级里,哪一种班委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尽管都是“为人民服务”,可是这服务的内容不同,对孩子的锻炼也不同。
在丈夫的眼里,劳动委员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不仅脏活苦活的都要自己干,还容易得罪人,劳动分工是领导阶级都无法平衡的时候,孩子小小年纪,自然也领略不到其中的真谛。
话虽如此,我们也不会这么对孩子说。
毕竟每一个人都有着存在的意义,每一个岗位也是。我们不倡导是因为想要更好的原则,不是无视和蔑视。
孩子纠结于自己不是劳动委员,身为家长我们当然会开导开导孩子。这不聊还好,还只是以为孩子简单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一聊起来才知道,原来还有的世界里是这样的。
孩子告诉我们,自己的朋友都是班委,这一次竞选劳动委员,自己虽然参加了,但是因为没有好好准备而落选了,看着朋友洋洋得意,自己心里失落的不得了。别人下课后总是到老师办公室反映情况,寻求帮助,自己却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无形中受到的打击,父母们是否注意到了?
因为没有竞选到劳动委员而被朋友疏远,因为没有竞选到劳动委员而失去了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这一件件事情发生在孩子的学校中,都显得那么的不堪,让孩子备受打击。
“同伴压力”让孩子的人际交往变得不理想。
原本依靠友情建立起来的朋友圈,硬生生的多了一些条件,这对孩子来说会很不适应,除了跟从,他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面对。
面对小伙伴带给自己的“同伴压力”,孩子们顺从不是,不顺从也不是。如果不和身边的同学一样,那么自己就会变成那个“另类”的人,失去小伙伴的同时,也让孩子对自己进行否定,要知道,交不到朋友对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如果顺从自己的伙伴,那么结果就更加残酷了,孩子不仅要面对朋友的“拷问”,更要面对家长的质疑,被扣上“攀比”的帽子。
比如孩子买玩具,第一次爸爸妈妈很轻易的给自己买,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呢?如果要求自己做有违人道的事情呢?
拒绝是一件孩子很难做到的事情,面对自己的朋友更是如此。
孩子可能正默默承受着同伴压力,可是家长却把这误以为是攀比。
三、“同伴压力”迫使孩子做出决定?因为不想另类,所以“被迫”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同伴压力”给孩子的压迫感之一,就体现在孩子做决定上面。
例如,孩子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自己不是劳动委员、孩子希望妈妈为自己买一根彩色的跳绳,这些看起来小的要求,其实都是孩子在内心挣扎过后的结果。
人不会天生的喜欢忤逆他人,孩子在父母一点一滴的教育里,也能感受到强烈的爱和原则感。可是当这份原则和自己的小伙伴相矛盾了孩子会如何呢?孩子会顺从。
爸爸妈妈的是可以商量的,但是自己的伙伴却没有那么多商量的余地。一句“我和你绝交”是多么大的打击,兴许只有经历过的孩子才知道。
“同伴压力”往往和自己的影行为、三观有不同的地方。
中学里的男孩子会开始学抽烟,真的是他们觉得抽烟好玩吗?不是。
表弟以前就因为抽烟而被叫家长,了解了一番大家才知道,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也会分流。他告诉我们,其实很多人都不想抽烟的,可是为了和某个人成为朋友,有或者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就不得做个他们一样的事情。
“同伴压力”让孩子被迫做决定,就体现在这一点上--为了迎合,不得不这样。
当我们发觉孩子变了,我们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孩子太攀比,受到了同学不良思想的影响。
殊不知,这都是“同伴压力”的产物。同伴压力会迫使孩子们做出某种决定,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他会因为情感和面子而妥协。
同伴压力让孩子想变得和别人一样,融入他们。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你给孩子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孩子却不高兴,非要买另外一个品牌的衣服,因为她的好朋友们都有。
同伴压力迫使孩子做出决定,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有了压力,家长们应该正确理解这份压力,而不是当作攀比来对待。
四、当孩子遭受“同伴压力”,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同伴压力给孩子太多负面效应,已经失去了我们想要孩子从人际交往中成长的初衷,相反,孩子因为同伴压力而陷入深渊。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的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很像,不仅是长相,更是品行。同伴压力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有的人能迎刃而解,有的人却难以摆脱,这就是个人价值观不同所产生的不一样的结果。
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盲从、不从众、不畏惧权势,学会分辨是非,做同伴压力的掌控者,而不是被操控的人。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正确交友。
我们总是限制孩子交朋友的自由,这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孩子和那些品行不好,作风有问题的孩子来往。面对同伴压力,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确交友,辨别好坏,及时从不好的情况中抽身,不因情感负罪。
让孩子了解“同伴压力”。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孩子既然受累于同伴压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孩子对同伴压力的认知开始,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
告诉孩子什么是同伴压力,同伴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日常的行为中,哪些心理不是出于本心而且受制于同伴压力的。这些内容都是孩子应该知道的,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
因同伴压力而做出决定的时候,才能力挽狂澜,不被束缚。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孩子的思想意识里。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在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袖手旁观。家庭教育最大的责任就是引导,对于孩子的价值观也是如此。
同伴压力伴随孩子一生,是人生旅途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只有不畏惧它才能更好的处理。对此,你有什么经验分享吗?欢迎来到评论区留言~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相关文章
- 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常常想东想西?家长别急,孩子这是发散性思维
- 孩子天真单纯的心也需要被理解啊,家长这样做自会毁了孩子
- 孩子跟同伴争吵、打闹如何处理好?明智的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 想要成为合格的家长,就要先学会理解孩子,不妨从这几点做起吧
- 孩子不想上学?很正常!关键在于家长如何理解与调整
- 孩子不愿分享玩具不一定就是自私,拒绝“自私”标签,家长要理解
- 孩子不愿和父母分床睡,这是“过度依恋”的前兆,家长要了解
-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很多家长理解错了
- 孩子喜欢的摇摇车,很容易越“摇”越致命,这是个问题家长要知道
- 孩子开始反驳父母,家长不需要生气,这是孩子开始“表达”啦
- 孩子气质不同,决定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互相理解亲子关系才融洽
- 孩子爱“甩锅”,这是“责任感”缺失,家长需要负主要责任
- 孩子的心独立而完整,家长爱的教育需要更多理解和宽容 文/王珉
- 孩子被骂很开心?不是精神有问题,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找爱心理”
- 家长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孩子理解力的培养和教育
- 家长喜欢的国学课,孩子却很难理解,老师用骨牌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 家长无法理解孩子,就别随意对待孩子“怪癖”,避免抹杀孩子天赋
- 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3招破局家庭困境
- “我再也不要跟她玩了!”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社交,家长可以两步走
- 中国孩子怎么都不考虑家长的感受?多去理解吧,不要在恶意揣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