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为什么3岁孩子能记住1岁时候的事,5岁孩子却记不住3岁的事呢

2019-12-05 14:00:03孕产
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游乐场玩,刚到游乐场,他就指着一个地方跟我说:“妈妈,摔跤了。”我看了他指的地方,才想起来原来一岁的时候来过这里,在那里摔了一跤,哭得哇哇响。

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游乐场玩,刚到游乐场,他就指着一个地方跟我说:“妈妈,摔跤了。”我看了他指的地方,才想起来原来一岁的时候来过这里,在那里摔了一跤,哭得哇哇响。

跟我儿子不同的是,我女儿两岁之前住在我家以前的房子里,她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两年时光,后来因为要上一所不错的幼儿园,我们提前搬到了这个幼儿园附近住,我女儿在三岁多还能记得两岁之前住的小区,每次开车走到那里,她都会兴奋地指着小区跟我们讲之前发生的事,可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她却不记得两岁之前发生的事了。

为什么一个三岁的孩子能记得一岁时发生的事,五岁的孩子却记不得三岁前的事了呢?

01、记忆和大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带孩子去上兴趣班,为了鼓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我们就给孩子买了一个冰淇淋作为奖励,从那时起,每到上这个兴趣班结束的时候,孩子就盼望着我们能给他买冰淇淋,因为有了第一次的体验,孩子的大脑就会把上兴趣班跟买冰淇淋这两件事关联在一起,这就是孩子大脑运作的一种方式。

在《全脑教养法》这本书里,作者把人的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什么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呢?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使我们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关于外显记忆很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偶尔听到多年前听过的一首歌,瞬间就会激起多年前听这首歌时的记忆,这就是在意识层面回想起了过去的经验,形成了外显记忆。

那么我们重点解释一下内隐记忆。

我们大脑里有很多神经元,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脑细胞,当这些神经元转接在一起,就成了联想机制。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某种体验时,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自动跟其它相关的神经元连接起来,制造出联想。

这样说可以比较笼统,我们还以前面上兴趣班买冰淇淋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吧!

兴趣班本身跟冰淇淋有关联吗?并没有,可是当孩子体验了一次上兴趣班结束得到冰淇淋的经历,孩子就会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特定的心理模式,即你上完兴趣班必然会给他买冰淇淋。

这就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由于一开始出生的时候,只要一哭妈妈都会给她喂奶、抱抱她、给她安抚,那么等到再过一段时间,当他再哭的时候,妈妈只要往他身边走,哪怕不喂奶、不安抚他也会停止哭泣。

这都是因为我们记忆里的“内隐记忆”建立了一个叫做“点火”的机制,让大脑准备好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当你带着孩子走出兴趣班,孩子的大脑就开始“点火”,准备接受冰淇淋的奖励;而那个刚出生的小宝宝,在妈妈走向他的时候,他的“内隐记忆”就开始“点火”,准备好接受妈妈的爱抚,甚至听到妈妈的声音,他就开始兴奋的张开双臂等待拥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隐记忆就像电脑编程一样,从孩子还没有出生起就把信息存入胎儿的大脑里,这就是胎教的作用。有的妈妈经常给胎儿唱某一首歌,那么就会发现,胎儿出生后每当情绪不稳时,妈妈再唱起怀孕时唱过的歌,宝宝的情绪很快就能被安抚。

0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前面我们说了内隐记忆,积极的内隐记忆对孩子起着有利的作用,比如我们通常会在睡觉前亲亲孩子,抱抱孩子,那么孩子一到睡觉的时候,他的“内隐记忆”就会点火,随时准备好接受这个亲亲、抱抱的爱的表达方式,这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温暖和期待。

可是内隐记忆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母和家人的疼爱,他就会不断地体验负面的情感感受,等他慢慢长大,在他认为他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样需要父母和家人的疼爱的时候,其实这段痛苦的内隐情绪记忆还一直深藏在他的内心,只需要一个触发,就会以非常严重的形式对他进行打击性的伤害。

我们常常会看到电视上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因为某种外在伤害或者打击导致失忆,因为那段经历过于痛苦,所以他选择性地忘记,抹去那一段记忆。说实话,如果真的能抹去痛苦的回忆,对患者来说其实是件好事,可是实际上那段记忆并没有真正抹去,而是深植于他的脑海,遇到跟被伤害时类似的场景,即便他忘记了原本事件的源头,可是他仍然会感觉恐惧、回避、悲伤以及其它痛苦情绪和身体感受。这就是内隐记忆的力量。

针对这里说的失忆的人来说,怎么样才能真正让他摆脱这种痛苦呢?是继续失忆下去吗?并不是的。因为这种内隐记忆只需要一个场景的触发,就很容易莫名其妙地对某些情境反应十分激烈,当他不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情绪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神经质,继而陷入另一种痛苦中去。

那么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帮助他们把内隐记忆外显化。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功能,就是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能进行整合的这部分我们叫它为“海马”,“海马”会帮助我们把脑海里过去零散的形象和感受拼凑、整合起来,使它们连贯成一体,让我们对这部分记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失忆的人会找催眠师来帮助自己恢复记忆,其实催眠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担任了唤醒“海马”的作用,让“海马”重新帮他整理自己内隐记忆里的内容,帮助他把内隐记忆转换为外显记忆,然后他就可以直面并处理自己的恐惧,并且弄清楚过去的痛苦经历是如何影响着他现在的生活。

那我们再回到我们文章开头的问题,三岁的孩子可以记得一岁时的事,可是五岁的孩子却记不得三岁之前的事,难道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真的没有记忆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多伦多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Katherine Akers称:

婴儿期遗忘指的是人们对于出生后头几年记忆的缺失,大部分人记不住两三岁时发生的事情。但似乎并不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记忆能力,而是由于新神经元生成的减少会损害新记忆的形成。然而海马区一旦有新的神经元生成,也会影响到现存的记忆,新神经元会重建海马区的回路,这些新建的回路就影响到了已有回路里的记忆。

03、如何帮助孩子整合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上面我们说了,人在受到伤害时,只有把内隐记忆外显化,才能使人正视痛苦并克服恐惧,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整合好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呢?

l 重演记忆

我有个同事家孩子林林今年十岁,有一次跟朋友一起玩,不小心用小刀把他朋友额头上划流血了,本来是个小伤口,没过多久就好了,可是流血的一幕却吓到了他,从此林林特别害怕小刀之类尖锐的东西。

同事咨询了心理专家,得到的建议是使用重演记忆法。于是同事按照专家建议,跟林林一起回忆当时事情发生的经过。

一开始林林不愿意面对,下意识地逃避,可是同事对他说:“这样的,你就当手里拿了一个遥控器,如果讲到你不想讲的时候你就按暂停键,你把整件事在脑海里过一遍,就像放DVD一样。”就这样,爸爸陪着林林把整件事又过了一遍,中间有几次讲到用刀划到朋友额头的时候,林林都露出痛苦的表情,按了几回“暂停键”,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放下了对回忆的逃避,肌肉也开始放松。

接下来的几周,爸爸陪着林林用重演记忆法帮助林林复述这件事,慢慢地,林林的海马将他的内隐记忆整合进了外显意识,最终克服了自己的害怕情绪。

之所以重演记忆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那些在他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他们情绪的痛苦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外显化,让完整的记忆通过海马的整理清晰地展现出来。

l 加深记忆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强化记忆,但提问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比如孩子刚上幼儿园,你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大多数人会问:“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孩子都会回答:“还可以。”

那么我们要想强化孩子的记忆,就得这样问:“你今天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呀?”孩子有可能会回答:“我今天交了个好朋友,她叫某某。”那接下来你可以再问:“是吗,那真是很好玩的事,那么你今天在幼儿园遇到最不好玩的事是什么?”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今天某某跟我抢玩具,还把我推倒了。”

我们都知道,记忆是要反复强化的,越训练记忆力越好,我们这样不断地鼓励孩子回忆,不但能够推动他们更深地思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还能够让孩子增强孩子的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能力。

l 懂得分辨“感觉”和“是”

最近幼儿园刚开学,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面临着分离焦虑,有的孩子刚开始去觉得不习惯,体验到沮丧和孤独的心理,他们不明白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很有可能就会把这种暂时的体验当成是永久的,以此来定义自己,这样的话就很难从分离焦虑中走出来。

比如孩子表述,他不会说自己“感觉孤单”,而会说自己“很孤单”,如果他把这种暂时的心理状态理解成事实,那很有可能就会被感知为一种自我的永久状态。

作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让他识别出当前的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就是这样”,让他知道当前的沮丧和难过只是因为他对环境和小伙伴不熟悉,等熟悉了自然就好了。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自我疗愈,比如他会想:“我感觉孤单,没有朋友,但这只是因为大家相处的时间太短了,等再过几天熟悉就好了。”当孩子的注意力不被负向情绪强占,他就会能够管理自己去体验和回应当前的困境,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面对困境时就能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导向到自我疗愈的方向。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大脑动作的方式,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整合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非但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帮助孩子增强记忆力,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