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告状,打小报告是孩子故意?父母了解背后4原因,4点帮孩子改进 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昨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遇到孩子同班女同学,两个人一开始很开心在玩,突然小女孩过来跟我说,阿姨,他刚才不理我,他还不小心踩我脚了......我回复小女孩,对不起啊,回头我好好教训他,要不然你先别跟他玩了。结果,小姑娘又屁颠屁颠去跟我家孩子玩了。
小姑娘妈妈就跟我说,这闺女太矫情,在家一会说A上课乱跑、一会又说B捣蛋不听老师话,还会说谁经常不跟她玩之类。后来,女孩妈妈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情况,老师说孩子都挺好的,不知道是陌生还是不懂,各种“打小报告”,围着老师转个不停,老师说也很无奈。
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有没有感觉很熟悉?爸爸妈妈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当时老师怎么处理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但这种“打小报告”的人却会成为孩子们中很讨厌的一类人,爸爸妈妈肯定都不希望孩子被讨厌,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吸引注意力孩子在家是家庭的中心,有风的风要雨得雨,但在外上学,没有家人没有熟悉的那些关注,内心会有些不适应,如何能够得到别人的吸引以及关注,“打小报告”就是一个很好地办法。
孩子通过与老师反馈同学发生的事情,可以引起全班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是一种很反面的行为,孩子依然很开心有人在意,甚至表现出更加踊跃积极的“打报告”,只为了更多的关注和注意。
老师的误导班级管理只靠老师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设立了班长、副班长、各种委员、小组长等等“岗位”,这些设置与我们工作职场的上下级设置类似,主要是为了方便班级人员的管理,老师可以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突然有了一定的“权力”,会突然忘记自己岗位存在的本意,变得有些死板,他们还会将这种与纪律、学习等相关的条条框框作为行事原则,才有了这些天天“小报告”,如果老师一开始只是为了鼓励孩子的这种认真态度,没有及时的纠正这个里面出现的错误,很容易造成对孩子的鼓励,就会导致孩子热衷于这种“打小报告”。
家长的纵容孩子基本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愿望都能够给予满足,不愿意委屈孩子,但因为这种看似很正常的纵容,导致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
孩子回家与家长诉说班级里面“谁谁谁上课走神,谁谁谁不做作业”等等之类的话语时,很多家长往往对此报之一笑,认为孩子这样属于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毕竟孩子还小。家长这种无意的默认的行为,对孩子变成一种鼓励,孩子自然在学校里面更加变本加厉。
依赖保护心理的表现孩子年幼对家庭或感觉安全的情况会自然的产生依赖,在家有亲人保护,在学校集体有老师的一些呵护,孩子在熟悉了外界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依赖自我保护心理。
孩子通过“打小报告”获得外在的安全感,确定自己处于一个没有伤害的环境,类似于“提前倒打一耙”的情形。孩子并无恶意,只是验证和稳定自己的不安。
“打小报告”不管是在成人之间还是在孩子之间,非常流行,心理表现也基本相同,自己有的时候会有些无能,无法做到更好,但通过去搞定别人实现自己的一些小“目的”。孩子“打小报告”这种行为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特别是对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
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孩子们未得到任何人或任何事的阻止,将这种行为习惯一直延续,就会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甚至变得迷茫。爸爸妈妈需要在孩子出现这种不好征兆的时候,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未来。
一、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孩子天生就会“打小报告”,比如小时候在家,爸爸拿了孩子的玩具,逗孩子玩的时候,孩子会去跟妈妈说爸爸拿了玩具不给他玩,比如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的很开心,顾不上理会孩子,孩子就会跟爷爷奶奶说那个小朋友不跟他玩,等等。
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这种“打小报告”是为了获得一种安慰,一种安全感,一种满足等,他们并非真的对此行为拥有着敌意,只是受自身年龄以及个体发育特点的原因,表现出来的一种需求安抚,这些都是孩子内心真实需求的外在表现。
孩子达到一定年龄,真正离开家庭步入到集体中,不管是幼儿园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外界所有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打小报告”也就变成了集体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行为。
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现“打小报告”的征兆情况时,先通过与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一些行为,寻找孩子行为的外在依据,再通过与孩子进行很友好的沟通,获得内在的原因。爸爸妈妈将外在与内在联系,很容易的分析出孩子出现的原因,根据孩子的行为“对症下药”。
孩子看到A小朋友打小报告并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而被打报告的B小朋友得到了责备,孩子感觉有趣,尝试“打小报告”。有的小朋友是出于帮助其他小朋友的心理,比如根据学校行为规范,小朋友某些行为不规范,其他小朋友就会出于好心去告诉老师纠正另一个小朋友的行为。
孩子们分不清楚哪一种行为得到鼓励,得到表扬,他们只是看到有小朋友因“打小报告”得到了关注,孩子们荣誉感爆棚,自然会越来越热衷于“打小报告”。
爸爸妈妈不妨让孩子去与打小报告、告状的小朋友交流,为什么打小报告,至少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解释。当然,爸爸妈妈也要引导孩子思考,这种“打小报告”是不是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关系,是否影响到了自身学业,是否影响到了自己的实际判断能力....
孩子会根据这些提示重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爸爸妈妈也要跟着孩子一起分析,帮助孩子发现“打小报告”、告状背后的秘密。爸爸妈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很容易让孩子看到是否可行。
二、加强家庭教育规范性
每个孩子因为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等的不同,在真正的步入到小集体中时,每个人表现得也会完全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得会比较成熟一些,有的孩子就会有一些幼稚的行为,但不管是哪一种,最主要的情况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的规范程度。
孩子在步入第一个集体之前,爸爸妈妈都会告知孩子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集体中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或者矛盾,容易造成伤害。一般情况,父母都会告诉孩子,如果在集体中遇到欺负或者不公平的对待,要去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忙处理。
爸爸妈妈的本意是让孩子在幼儿园如同在家一样,有老师的保护不至于受到威胁之类,但事实上,真正的日常中,孩子将这种“告状”、“打小报告”当成家常便饭,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去找老师,不仅仅会让老师烦恼,让其他的小朋友讨厌,还会让孩子形成不自觉地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这种“打小报告”性质的行为时候,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委婉阻止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只是暂时,时间久了孩子就是习惯,爸爸妈妈一定先从家庭开始规范家庭教育,不能给孩子展示一种鼓励她这种行为的态度。
家长表现出阻止、不允许,孩子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当然,不是说孩子就不能找老师,这需要分清楚怎么找老师,需要为什么事情可以寻求老师帮助,需要爸爸妈妈在日常中进行规范,不至于孩子变成一个缺少朋友的“孤独人”。
三、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打小报告”、“告状”很容易被家长看成是一种“多嘴”,“多管闲事”,有些家长就会严厉的阻止,不允许小朋友这样。爸爸妈妈这样的强迫行为会让小朋友失去判断,即使遇到严重的事情也不敢说,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产生委屈。
爸爸妈妈在孩子日常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关于“打小报告”的游戏,让孩子认识和了解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
日常中,孩子会因为某一些原因犯错,爸爸妈妈不妨故意对孩子说,你犯错了,我要告诉你们老师。孩子一般情况下都会听老师的话,所以不愿意自己老师知道自己表现存在不好的地方。这种时候,家长就可以延伸到小朋友的身上,”如果你去跟老师说别的小朋友犯错,别的小朋友是不是会很难过,是不是也不愿意你告诉老师呢”。
这个游戏并不是告诉孩子一定不能告状,反而是告诉孩子在想要“打小报告”之前是否思考过,对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拥有着一定的同情,如果真的想要帮助小朋友提高自己,还可以通过私下提醒告诉小朋友哪里做的不好进行改正。
四、减少依赖,学会独立
孩子最初的“小报告”来自于对家庭成员的依赖,上学期间的“告状”、“打小报告”也是基于自己无能为力的做到事项,通过他人达到。爸爸妈妈在遇到孩子描述打小报告的情况时,不是直接否定,而是给予一种肯定,满足孩子内心需要关注关心的心理,然后再告知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采取的是敷衍或者打哈哈,家长的模糊表达让孩子很困惑,分不清这种行为可以还是不可以。孩子如果用一些譬如“小朋友碰到我了”、“某某今天衣服不干净”等类似的事情进行诉说,爸爸妈妈可以回答“这样啊”、“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之类,很淡然很轻松的回应孩子,让孩子看不到这种事情的必要性,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说了。
“打小报告”、“告状”行为,只是孩子不能自己处理一些事情的表现,爸爸妈妈要用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孩子从依赖到独立需要时间的磨炼和磨合,一定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他们才会最终实现完美的独立。
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打小报告”与“多管闲事”联系,一味批评和责备孩子,否定他们这种行为带有的积极性和正能量,殊不知很容易因为家长的这种态度,孩子会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而影响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
孩子喜欢“打小报告”、“告状”,背后有一定的形成原因,爸爸妈妈在遇到孩子这种情况时,如果能够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既不会错怪孩子,也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这种行为的利弊。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就是好管闲事吗?怎么样避免孩子乱打小报告?
- 孩子总喜欢打小报告?其实这是孩子的正义感在作祟,关键在于引导
- 孩子在打一顿后哭着可能就睡着了,背后的原因父母知道吗?
- 孩子在打一顿后哭着可能就睡着了,背后的原因父母知道吗?
- 孩子考试焦虑、怯场怎么办?背后4条隐藏原因,父母带孩子5招应对
- 举报同学作弊却被老师说?“打小报告”这件事,家长要这样来教
- 孩子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互动,是性格原因还是父母关爱不够
- 孩子总“爱告状”,需不需要制止?了解孩子背后“动机”是关键
- 孩子总是爱告状,父母做好这几步很关键(上)
- 4-5岁的孩子爱告状?父母别指责,抓住孩子"道德感发展期"是关键
- 《镜子》:父母的“非爱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3大诉求
- 为什么孝顺的孩子,反而不受父母“疼爱”?这3点原因真实
- 为啥很多孩子不爱午睡?原因真相了,精力旺盛的背后是聪明的体现
- 宝宝不爱走路喜欢被抱,不是孩子懒,背后的原因让家长舍不得放手
- 孩子1个月生病1次,背后的原因,你了解吗?
- 孩子“认生”有哪些原因?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远离社交恐惧症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 孩子争抢玩具背后的深层原因
- 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在给孩子赋能,父母需要理解背后的道理
- 孩子对有深度的书敬而远之,父母帮其改进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