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这个囊括了全世界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只让孩子在幼儿园学这些 诺贝尔奖得主说都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

2022-03-15 15:33:34孕产
近日,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在网上公布,其中97岁高龄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刷爆网络。之所以在所有的诺贝尔奖中他最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最大,也是因为他“不务正业”的经历。

近日,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在网上公布,其中97岁高龄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刷爆网络。之所以在所有的诺贝尔奖中他最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最大,也是因为他“不务正业”的经历。

这位化学奖得主读过文学,试过哲学,以数学学士的身份毕业,考了个物理学的博士,最后竟然自己是一个化学天才。原来,约翰·古迪纳夫 54岁才进入牛津大学当老师,同时兼任化学系主任,开启电池研究生涯,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那么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奇怪,那么他54岁之前都在干什么呢?答案是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囊括了全世界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只让孩子在幼儿园学这些

身为中国父母,每天奔波在接送孩子补习班的路上,生怕自己孩子比别人少学一点,如果哪个家长说要“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一定会招来一群嘲笑,可是正如约翰·古迪纳夫的成长历程一样,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个国家,倡导让孩子从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培养出了106位诺贝尔奖得主,囊括了全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这是哪个国家呢?

诺贝尔奖得主说都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

答案是德国!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5种诺贝尔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德国有106位。

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这么牛的德国孩子呢?

德国学前阶段的孩子,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为主:

1、 培养孩子的基本社会常识

记得孩子上二年级认识货币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认识钱,老师教了很久,孩子还是不认识,数学老师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的孩子都生活在温室里,像是不识人间烟火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生活常识。静观我们身边很多孩子似乎都是这样,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凡事都给他安排得好好的,离了父母一点生存能力都没有。而德国的幼儿园,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呢?

德国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基本社会常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社会。老师会带孩子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带孩子去了解社会各个机构的内容。

诺贝尔奖得主说都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

警察主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警察?什么时候应该向警察求助?

消防员如何得知哪里有险情,又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媒体获取有用信息?

到超市买东西如何选购?如何付款?为什么钱可以换来物品?

如何在图书馆借书还书?图书馆里除了书,还有什么?

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什么?如何去看病?如何拿药?

诺贝尔奖得主说都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

银行是干什么的?钱为什么要存在银行?取款机里刷刷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吃的面包是怎么做出来的?

每参观一个地方,都会配有专门的讲解人员,让孩子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明白自己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该找谁去解决,如何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寻求帮助。孩子们既了解了各机构的职责和社会运转机制,又了解了什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与此同时还知道了,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是相等的,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要懂得利用社会公共资源为自己服务。

2、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应有的后果

我们中国幼儿园,每天教的最多的是规矩,比如在中国幼儿园老师喊一句“小嘴巴”,孩子们立刻就会齐声喊“不说话”,老师喊一句“小朋友们去喝水”,然后班上的小朋友就一个拉着一个的衣服排好队去喝水,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动物。

而德国幼儿园呢,我一个朋友在孩子四岁时全家移民到了德国,刚去时朋友会沿袭中国幼儿园的规矩跟老师交待:“老师,麻烦让我家孩子多喝点水。”老师觉得十分奇怪:“喝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口渴自然就知道喝水,不需要有人叫。”老师认为,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是自发性的,不需要强求,孩子渴了自己会要,根本不需要有人提醒。

还有关于孩子纠纷这一块,我们国家传统的幼儿园孩子之间产生稍微严重一点的纠纷(比如咬了对方一口或者把对方推倒头上磕个大包),老师不光会要求孩子道歉,还会要求打人孩子家长跟对方家长道歉,原因是孩子犯错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德国幼儿园并不会这样。

还拿上面那个朋友来说,有一次她家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产生一点纠纷,朋友跟老师说要等对方孩子家长来亲自跟对方道歉,老师就说:“孩子打了人,孩子已经道歉了,为什么家长要道歉?”

在德国人看来,孩子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孩子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不再需要父母帮忙。

因此,孩子犯错老师不会怪罪到父母头上,该承担后果的只有孩子自己。

诺贝尔奖得主说都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

诺贝尔奖得主说都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

03、不过早开发儿童智力

那么我们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很大原因归功于德国的法制,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德国人认为,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随便找身边有孩子的家长问了一下,四岁的孩子至少报两到三个兴趣班,再大一点,上了小学的孩子大多都是四到五个兴趣班,谁都害怕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就落后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快乐学习?除非取消高考。

从朋友那我了解到,德国的幼儿园跟中国幼儿园不一样,德国的幼儿园没有明显的班级,一般都是混龄制。有些孩子从2-3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幼儿园。每天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一起玩耍,教育局根本不会统一规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都是老师自己设定的,也从来不会给孩子们布置任务。

德国人认为,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损害孩子的学习热情,所以,德国人都愿意让孩子晚几年上学也不愿意让孩子讨厌学习。就连兴趣班,也是孩子6岁之后才开始上。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德国的教育强调什么?1、 真实环境的体验

之前bbc有个很有意思的纪录片《Make Me a German》(让我当回德国人),讲述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去德国一个普通城市生活一个月的时间。牵涉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就提到了学前教育。

而两个孩子在德国学到了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呢?超过1500家“「森林幼儿园」”覆盖德国的各个区域,孩子们在“「放养式」”的森林幼儿园,没有电子玩具,也不用算数和认词,每天只跟爬树和玩泥巴打交道,学会用“森林”里的杂物做各种工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德国家长和老师的思维是:「体验式教育是必要的,将孩子放到可控的、有一定危险的环境中,孩子会建立起自己的“危险管理能力”」。他们在体验中遭遇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挫折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独立自主。

远离手机、平板等电子和人工的玩具,让孩子接触自然、体验真实环境、锻炼互相合作、发展身体的能力,才是德国的学前教育的宗旨。

2、 宽松的教学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德国小学不以成绩论输赢,在一二年级时不设定成绩,三四年级时会把成绩划分为1-6级,1级为最优,5、6级为不及格,老师不会把重点精力放在得1分的孩子身上,反而会在不及格的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心血,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均衡”。

如果5-6分的孩子能把成绩提升到3-4分,就是非常不错的进步,就值得赞赏。当然,宽松的教学方式也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也会详细记录起每个孩子在学校时的表现,到期末时做成成绩单发给家长,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向来存在差异:“我们认为知识很重要,考试成绩很重要,但西方观念却认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评价知识的维度,才是他们关心的。”

3、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尊重孩子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讲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他十四岁那年的一天,母亲问他:你愿不愿意跟我学美术?他对学美术没有兴趣,可是他担心一旦拒绝母亲,母亲会不高兴,于是只好低头不语。母亲看到他的样子笑着对他说:“你的沉默给了我答案,但如果你能响亮地说‘不‘我会更高兴。即便我是你的母亲,我也没权利勉强你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

德国人认为,保护孩子的情感胚胎,尊重孩子的思想尤为重要,一味地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愿,压抑孩子的情感需求,将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软弱、丧失自我意愿、无法精神独立的人。

正是由于德国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孩子愿意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十分羡慕德国人的学前教育,可惜身边的孩子从小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永远无法真正做到快乐教育。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陪宝宝写日记,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