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治疗师只是单纯的陪玩游戏吗? 游戏陪玩必须要玩的厉害吗
什么是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Play Therapy,这里的“Play”既作名词,也作动词,代表着没有规则的、自由的玩),指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儿童游戏治2疗师运用游戏中治疗性的力量,让儿童透过游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并协助儿童处理内心的困扰,以及疗愈心理创伤,最终达到个体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对游戏治疗而言,玩什么只是一种媒介工具,重要的是得怎么玩,而更重要的则在于游戏治疗师本身。因为,游戏治疗中的游戏只是表达和治疗的工具,而游戏治疗师在游戏室中如何跟随、理解和回应儿童才是游戏治疗的最关键因素。
它为何能帮助孩子
这是因为游戏治疗之中包含好几种能够修补孩子不足、促进孩子成长的疗效因子,最主要的有以下五种:
1安全信任的关系
人本主义认为:治疗的灵魂在于关系。在游戏室这个安全环境里,游戏治疗师通过跟随式的回应,和儿童建立一种真诚、尊重、接纳、安全和信任的关系。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能够表达内心真实情绪,体验被尊重和被接纳,从而遇见真实的自己,激活自身的成长潜力。
2自我表达的媒介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玩具则是词汇。儿童很难像成人一样使用语言去准确表达和理解,这时游戏和玩具就成为他们的表达和沟通的媒介。在游戏室里,儿童通过自由选择的玩具和进行的游戏,诉说内心的感受、想法,表达情绪和心理困扰,疗愈内心创伤,以致达到治疗上的宣泄、支持和重整。
3试探界限的机会
游戏治疗中,设置界限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保护游戏室,更重要的是设限的过程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理解其行为的机会。
孩子在生活中时常不知道界限在哪里,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随之而来;
孩子是通过行为感知世界的,而非父母言语上的禁止指令。
所以,游戏治疗师根据现实生活的标准,温柔而坚定地设限,能让孩子确定感觉得到安全,同时促进孩子做决定、自我控制和负责任,更帮助孩子连接游戏室与外在世界。
4模拟现实的方式
游戏的虚拟性使得游戏中情景跟现实相似,又不会出现严重后果,而且提供多次重演的机会。这种虚拟性能唤起儿童同类型的情绪反应,当他觉得自己还不能面对现实的困境时,可以选择用游戏来掩护自己,避免引起强烈的认知失调,这有利于儿童心理资源的整合,获得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经验,而这些新经验是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5体验掌控的感觉
现实很难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尤其对于各方面能力还比较弱的儿童来说,只能听从成人的安排,很少体验到掌控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导,更难明白这背后的责任。
没有掌控感将不能形成积极自我评价,这也是引起心理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游戏治疗中,因为游戏的节奏与进度都是可以被孩子掌控和重复的,孩子从这过程中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提高承受能力、体验到掌控感,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以上就是游戏治疗中能给孩子带来巨大帮助的五种最主要的疗效因子,当然,这里面还有更多,我们在以后会再跟大家细说。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游戏既可以展现过去经验又能获得新的经验,更能促进个体的内在工作模式的改变。
特别是对于儿童,语言和认知功能发展的不足使得游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矫正提升方式。在游戏治疗师的可控性帮助下,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自发性与主动性,达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当今国际社会,游戏治疗已被广泛应用到儿童的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它不仅对具有心理行为障碍的儿童有很好的矫正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儿童的普遍发展和能力培养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玩游戏家长故意输给孩子好吗?别为了孩子一时开心,断送他的未来
- 玩游戏时很专注,一学习就分心!怎样才能使孩子拥有学习专注力呢
- 玩游戏输了就发火,父母该如何避免孩子养成“玻璃心”?
- “打斗游戏”会教坏孩子,父母与其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如择优
- “玩游戏”也能教育孩子,家长运用“游戏育儿法”,教孩子知识
- 不让玩游戏男孩拿凳就打人,手机不是育儿神器,别再给孩子玩了
- 为什么人家娃玩游戏还考得好,自家孩子只有羡慕的份儿
- 从高晓松玩游戏说起:你孩子沉迷游戏,暴露了他们优秀的潜能
- 你怎么看孩子玩游戏这件事?
- 十六岁女孩整天玩游戏不上学该怎么办?
- 如何改掉孩子爱玩游戏的坏毛病?
- 妈妈和女儿玩游戏,游戏结束后,女儿却永远消失了,网友:心真大
- 婴儿也会玩游戏,你知道吗?
- 孕期也能和阳光玩游戏
- 孩子爱玩游戏怎么办?聪明的家长这样做,让孩子主动远离游戏
- 孩子爱玩游戏,家长要不要制止?专家说:游戏育儿孩子更自信
- 孩子玩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会应对!干货分享
- 孩子玩游戏专注,是注意力好的表现吗?为什么学习没法专注?
- 孩子玩游戏为什么会上瘾?原因不是在游戏本身,而是在于教养方式
- 孩子玩游戏时总打人,不是因为输不起,谨防是“踢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