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爱玩游戏,家长要不要制止?专家说:游戏育儿孩子更自信

2019-12-05 22:26:03孕产
今天下楼遛狗的时候,听到一楼的宝妈在花园里训斥着她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今天不是变形金刚,明天就是蜘蛛侠,你看看一起报名上早教课的贝贝,现在都会说好多英文单词了,你天天再知道玩这些游戏,以后可怎么办。

今天下楼遛狗的时候,听到一楼的宝妈在花园里训斥着她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今天不是变形金刚,明天就是蜘蛛侠,你看看一起报名上早教课的贝贝,现在都会说好多英文单词了,你天天再知道玩这些游戏,以后可怎么办。”

现在的家长都是谈游戏色变,害怕孩子爱玩游戏后对学习没有兴趣,以后不喜欢去幼儿园啊,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各种兴趣班,担心自己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等等。

游戏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玩游戏就会厌学落后于其他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罗杰斯与萨依尔说:游戏是生命的本质。

这里的“游戏”指的是儿童时期玩的各种早教游戏、即兴游戏,不包含网络游戏。

劳伦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一书中指出,游戏力方式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恰恰相反,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游戏力方式源于游戏,但其内涵要比游戏更为丰富:从枕头大战,到一起逛商城;从孩子哭泣安慰他,到一起修理自行车;吃讨论规则,到准备上学;从运动受伤时照顾他的情绪,到在床前聆听孩子讲述他的恐惧和美梦,都可以进行游戏力。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热爱游戏,孩子从1岁认知发育开始后就会玩找东西的游戏了。

有一些孩子是领导者,而另一些则是跟随者,有一些喜欢过家家,而另一些热衷于滑滑梯。无论何时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 ,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意出入。

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与它们的爸妈不同,孩子们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

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做实验和写东西的主要途径。

所以,游戏力不只是游戏而已,我们能够以游戏的方式,或是更感性的方式来互动,不管是做家务、运动、做作业、看电视、或者建立规则。

心理学家维吉尼亚·阿克斯莱(VirginiaAxline)在一本有关学前孩子的一本书里说:“他们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然后安全地爬到山顶,向世界大声地宣布说: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我也可以再把它夷为平地。在这里,我最大!”

许多学者都把游戏描述为一个充满魔力的想象场,孩子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的释放,成就自己。

1、 游戏让孩子培养亲密关系,不再孤寂

从父母与婴儿目光深情,四目相对时起,游戏就成为了联结亲子关系的一个纽带。我们在玩一些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出亲密的感情,比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

依依在学龄前热衷于玩“幻想游戏”,在她让妈妈感到失望生气时,有时会对妈妈说:“我们来玩假装我是你女儿,你是我妈妈,然后你在生我的气。”

妈妈当时心里说,这一点根本不用假装,我就是在生气。但是,很快妈妈心中的怒火就不见了,两个人都喜笑颜开。依依很聪明,用游戏的方式把双方从一触即发的瞬间拉回来,转而能增加彼此的亲密感。

当然,这只能算是一种重归于好的基本方法,但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总是这样。有些孩子在孤独时默默躲在角落里,与人相处时却变得蛮不讲理。他们的不安与愤怒甚至惹人生厌,但那其实都在表达,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游戏力,而不是撒手不管。

一个孩子的妈妈说:“我不知道我三岁的孩子在想什么。他看起来很难过,却不告诉我怎么了。”

对于这些孩子的孤独感,我们大都会把重点放在惹人生气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隐藏的痛苦,或者看到了痛苦,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任何父母而言,这些都是最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是打开封闭孩子心灵之门的那把钥匙,帮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的世界。游戏力,可以成为那把钥匙。

2、 游戏让孩子培养自信,不再无力

我朋友说,她女儿包子上幼儿园后,有一段时间不愿意自己穿衣服。孩子觉得妈妈对她不好了,不像以前一样帮她穿衣服了。妈妈则认为,她是明明自己可以做到,现在却故意找麻烦,不愿意合作。

孩子说不清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只是一味坚持自己穿不了衣服。妈妈把这理解为无理取闹,一味依赖的心理。

妈妈后来情急之下,抓起了孩子的两个布娃娃,做起了对话。

其中一个娃娃满怀恶意的说:“天呐,这小宝宝不会自己换衣服啊!她不知道怎么穿衣服啊!”另一个娃娃则颇有信心,回击说:“她会的,她真的会自己穿衣服。”第一个娃娃又说:“哦,不,她才上幼儿园呐,她不可能会自己穿衣服。”

包子听到后就自己换起了衣服,这时,我故意不让第一个娃娃看包子,于是,它总会说:“看吧,她根本不是自己穿的衣服。”第二个娃娃却总是高声反驳,“是她自己穿的!你都没在看!”

在这个时候,包子不仅自己穿好了衣服,还笑得乐呵乐呵的。妈妈也是开怀大笑,不用再暴跳如雷地催她穿衣服了。

玩了几次之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自己换衣服的习惯,不用每天早上都演一次玩偶剧了。

之后偶尔包子还会坦率的说:“妈妈,我们一起来玩那些说我不会换衣服的娃娃游戏吧”

游戏让亲子关系解除了紧张的对立状态,带来了趣味和欢乐,更为孩子建立了信心,一旦走出孤寂和对抗的心态,她就踏上了一条开阔的大路。

3、 游戏让孩子重返快乐,不再悲伤

孩子经常喜欢扮演医生,并假装真的有人生病了,这就是他们借助游戏,从或轻或重的坏情绪当中复原的典型例子。

一个三岁孩子在诊所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护士,那个给他打针的人。那谁会被打针呢?

他的第一选择通常是爸妈或是别的大人,如果没大人在场,他会拿一个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那他会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边装得你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令人满意。

被打针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是无能,使他想到过去的那些小挫折,想到自己不能选择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以及其他数不尽数、无法由他决定的东西。去医院当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

孩子选择这个幻想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的笑声释放出来。

参与孩子,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怪癖的行为里解救出来,重建联结,重获自信 ,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成为会玩游戏的父母

如果我们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在游戏中,孩子会将他们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

孩子回到家不会说:“我今天在幼儿园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如果我们同意,他们会将发生的事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曾参加过一个讲座,讲师讲到自己的亲子游戏力,她最常做的就是跟自己的女儿一起泡澡玩堆泡泡的游戏,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就会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全部都说出来。

2、 加入孩子的世界

欧马利说与孩子相处时,带上你所有的智慧和法宝,然后坐到地板上。

杰米的小表妹每次找他玩时,他都会带她去对面的公园荡秋千。他站在表妹前面给她推秋千,等到秋千荡回来时,他都会站在一个定点上,让她的脚几乎就碰到他的胸前。这时候,他会夸张地往后跌倒,假装跟她生气。他会站起来说:“你最好别再那样做了!”表妹会开心得大笑起来,而杰米则会耐心地同她反复玩这个游戏。

为什么说这个游戏很好呢?因为它不仅包括了游戏的各种深层意义,同时还不失其趣味。两个人发生身体接触,或者差一点就要碰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联结的方式;同时,让年幼者扮演更强势的角色,能帮她建立自信。

3、 向孩子伸出援手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但是当孩子很难与同龄人或其他成年人建立联结时,不能自发自如的玩耍时,如生活出现变动,比如要上幼儿园了,弟弟妹妹出生了,有亲人离婚了 去世了等,孩子处于危险等,我们需要向孩子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4、 放下自己的身段

这里说的放下身段指的是,大人要俯下身子,坐地板上和孩子玩起来,还指大人要在心态上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还意味着要加入一些以前我们压根就不认可的游戏。

5、 对准到孩子的频率

我的朋友萝拉,一位单身母亲,和她的儿子大卫玩了好几年的“岩浆游戏”。他们会站在床上,假装地板上都是炽热的岩浆,自己必须站在床上才安全。她说:“有时我们会解救对方,有时我们会把对方推挤下去。”而他们运用这个游戏来传达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失败、危险、解救、或者攻击。他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依据当时的情绪来调整游戏方式。这就是“对准频率”。

游戏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的方式使父母得以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孩子在游戏的探索过程中,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