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能力弱,而是父母管太多 父母能力很强孩子很弱
2022-03-14 17:42:04孕产
1、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会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我身边就有这样几位妈妈,从孩子上学开始到如今小学高年级,数千天如一日,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她们甚至比孩子都清楚;然后直接帮孩子计划好,孩子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跟着妈妈的节奏走就好。
1、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会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我身边就有这样几位妈妈,从孩子上学开始到如今小学高年级,数千天如一日,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她们甚至比孩子都清楚;然后直接帮孩子计划好,孩子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跟着妈妈的节奏走就好。妈妈说放学回家休息10分钟,然后开始练习钢琴50分钟,孩子就坐在钢琴旁边,毫无生机的敲起键盘。然后从几点到几点是学习英文的时间,几点到几点是写作业的时间,几点到几点是吃饭的时间,几点到几点是睡觉的时候……家长就像木偶的操纵者一般把时间精确到分钟,然后直接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子则是木偶,只需要按时按点人到就好,至于心在哪里安放,再说吧!不是没有反抗过,只是多次实践证明,反抗无效且伤亲子感情,干脆就这样做吧!时间久了,孩子就彻底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管理时间、统筹安排的能力。试想,木偶会有自己的思想吗?木偶会有主动性吗?木偶还要想怎样做更好吗?父母管的太多,让孩子逐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2、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逐渐失去信心。想必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天啊,孩子怎么这样让人操心?考试成绩不好、每天慢吞吞、凡事靠催促……真想把他按回肚子里回回炉!其实,也许父母忘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如此这般走过来的吧!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过于在意孩子的每一次分值,忽视孩子一段时间内是否为之奋斗的过程;过于在意孩子的班级排名,忽视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与焦灼……结果就是:当孩子成绩好的时候,就万般皆好!而成绩差的时候,就毫不留情、丝毫不过大脑的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恶语相向!孩子是什么心理?在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发现,原来成绩好可以遮盖所有的不好;在考试失败的时候发现,原来父母都是看不起我、看不上我的,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孩子。好吧,我就是差劲的孩子!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最终的结果就是成绩不断下滑,越来越没有前行的动力和能量。或者只依赖父母一时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父母一撒手,自己就放弃,成绩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毫无主动性,更无学习的动力。【家长学会放手,才能真正彻底的解决问题】1、不及时学会放手,势必影响孩子的成长进程若妈妈总在孩子身边来回徘徊,也许就真的遮挡住了孩子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生活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因为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2、何为真正的放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能够真正放手的家长,不是心太大,就是人太忙,生活所迫罢了;但凡有一丝空闲,对于孩子就不可能真正的“大撒把”。什么是“大撒把”?骑过自行车的人都应该知道,就是忽然间把两只手从车把拿开,继续骑行。尝试一下吧?且不说能够坚持多久,许是刚刚撒手,车就歪倒了。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来讲,虽然让放手,但“大撒把”也是不可取的。什么是“真正的放手”?真正的放手,是家长用言行和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长大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妈妈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时学习退步了,也不会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会去焦虑和指责,而是坚持鼓励孩子、信任孩子可以慢慢能适应自我约束的状态。真正的放手,是真正地给孩子信心,真正地从内心相信孩子能行。而不是嘴里说着相信孩子,但在内心却严重地担心着、恐惧着,甚至不断地念叨着,这样能行吗?这样不行啊!然后忍不住继续伸手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周而复始。3、“学会放手”后,最好的状态《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而我更觉得“放手”是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学会自己安排所有的一切;在他还没有完全能够处理好一切的时候,家长不妨默默的呆在孩子的身后,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在他逐渐适应了自主学习、自立生活的时候,家长不妨静静地为孩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家,这里是他内心深处最为温暖和安全的地方,可以休息、可以疗伤,也可以偶尔的放纵自己!/p>
相关文章
- 请父母:别管太多,别爱太深
-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该怎么批评才能培养孩子的乐观能力?
- 孩子怨恨无父母之爱:生育太多孩子,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 孩子拖拉自理能力差,不是父母做的不好,而是做的太好
- 孩子撒泼、任性,可能是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父母要及早培养
- 孩子无理要求太多,6岁之前,父母对孩子说“不”需要技巧
- 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始于3到4岁,父母该如何把握这个时间段?
- 父母代劳太多,孩子变得没主见?不一定,“赋权”可以培养主见
- 父母嘴毒孩子自信心受损,但“幽默的嘴毒”,锻炼孩子应变能力
- 父母常有这3大错觉?其实是你想太多,孩子并没有那么“糟糕”
- 父母掌控家中的话语权?锻炼孩子思维能力,不如赋予他争论的权利
- 别让“霸道人设”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明智的父母培养倾听能力
- "话痨"型父母培养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 如何跟学语期宝宝交流?
- “你这么不听话,对得起我吗?”孩子最怕的事,是父母付出太多
- “铲雪机”式父母,最终剥夺掉孩子生存的最基本能力?
- 《徒手攀岩》:父母不善于表达,影响孩子社交能力,如何避免
- 「培养孩子」“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 为什么不懂孩子的心?共情能力拉进亲子距离,父母要学会
- 为什么现在孩子说话越来越晚?父母三种方式,让孩子掌握语言能力
- 冠军爸爸:中国父母应该信任孩子的能力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