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冠军爸爸:中国父母应该信任孩子的能力和独立性

2022-01-09 10:48:59孕产
近日在北京站举行的珊瑚少儿跃野赛9公里线的冠军是一个德国的孩子。之所以被特别注意到是因为在比赛当天,从头到尾他都是自己一个人。直到参加完颁奖仪式也没有见到孩子的父母出现。也许会有人说,这也太不关心孩子了!

近日在北京站举行的珊瑚少儿跃野赛9公里线的冠军是一个德国的孩子。之所以被特别注意到是因为在比赛当天,从头到尾他都是自己一个人。直到参加完颁奖仪式也没有见到孩子的父母出现。

也许会有人说,这也太不关心孩子了!可是孩子的爸爸事后和朋友却是这样说的:“如果中国家长都信任孩子的能力和独立性,其实中国孩子会做的更好。”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缺陷。我们中国的父母们太不能放心信任孩子了,所以孩子的独立性就普遍较差。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内地来复读的学姐,令人非常不解的是她不住学校,每天妈妈给她送午餐,晚上回去住她妈妈租的房子。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女生的妈妈在陪读,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陪读”这个词。

但是现在“陪读”大家不要太熟悉!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人搬到学校附近住的都大有人在。

除了陪读,目前最流行的应该就是陪写作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作业变得更像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作业。父母们一边抱怨着陪写作业的各种抓狂,一边又放不下地持续陪着,热衷程度比自己当年上学写作业高得多!

这些都体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不能信任。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可能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家长为什么会这么不能信任孩子呢?

父母过渡关心孩子。

父母过渡的关心会给孩子造成“我不行的”“我做不了的”“我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等一系列依赖的现象。实质就是过渡关心下父母对孩子没有信心也造就了孩子的不自信,所以他很难独立完成一些实际上他可以完成的事情。

父母总担心孩子做不好、做不了、受伤害,没有真正从孩子状态去判断孩子的能力。于是包办、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有时候父母甚至阻止孩子自己动手。

儿科医生告诉我们,新生儿的双手的抓握力可以把自己吊起来,父母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练习加强孩子双手的抓握力。但是没有几个父母会这样去训练孩子,因为他们还是不能相信孩子有这样的能力,生怕这样做会让孩子受伤。

父母对孩子过渡关心时间久了会成为一种习惯,发展成不管什么事,只要与学习工作无关的都会不自觉地想要代替孩子完成。

有个妈妈说她的孩子已经住校了,她担心孩子功课多,洗衣服会占用孩子时间,学校又不让买洗衣机。所以她给孩子买了很多衣服,让孩子除了贴身衣物,其他的都不要洗,每到周末拿行李箱拉回家来换一批去学校,她再帮孩子把脏衣服全部洗掉整理好等一下周让孩子换走。

这个妈妈很自豪于自己的聪明,帮孩子节约了很多学习时间。殊不知,这是不相信孩子除了学功课外能在生活上自理。

父母的控制欲太强。

有的父母总想着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控制在自己能够着的范围里。为了使孩子不远离自己,控制型父母会经常否定孩子各种能力。这种情况发展起来会变成父母本身对孩子的依赖,看不到孩子的时候就会不舒服,想各种办法靠近孩子,对孩子所有事情都要过问,看似是特别关心孩子,其实只是他不能忍受对孩子的事情没有掌控。

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准备去拿桌上的杯子,控制型妈妈会说:“你别去拿,容易摔坏的,我来吧。”

有的孩子还没有学走路比较晚些,控制型父母看到其他同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走了,会特别着急,觉得孩子这方面可能不如别人,赶紧训练起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这样的控制下会没有自信,想要反抗却又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替代,因为在父母长期表现的不信任中,他也开始相信“这件事我做不好”。他慢慢放弃了自我的控制权,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父母支配。

有人同学曾经抱怨:“你知道吗?我妈妈她有多么不放心我,每次我整理好了书包,她都会把里面的东西重新拿出来再整理一次,后来我就再也不整理了,反正她会帮我整理好的!”我能听出她语气中的无奈与失落。她妈妈的行为没有让她觉得感激,反而令她觉得厌烦却又无从反抗!

据说美国一些大学为了驱逐送孩子入学的家长聘请了“家长驱逐员”,专门负责把家长阻挡在门外。原来家长离不开孩子是没有国界的,美国的家长已经让学校都感觉到头疼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过渡关心和控制都源于父母的恐惧。

曾奇峰说:“父母不信任孩子,不是孩子不值得父母信任,而是父母需要不信任孩子,这是为父母干预孩子的自我功能而做的舆论准备。”

过渡关心孩子的父母,其恐惧是因为孩子,他们总是害怕孩子不能胜任各种事情而受伤害, 所以想要尽己所能去保护孩子,帮助孩子,让他们免受伤害。

控制孩子的父母,他们的恐惧来自自己。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不能明确孩子和不是一体的,所以他们害怕孩子不受自己控制,害怕所有不可控的变化。于是他们制造各种“你不能”“你不行”或者“你应该”“你必须”试图让孩子离不开自己。

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并设法克服,因为父母的信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重意义。

信任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信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有巨大帮助。被父母信任的孩子能很自然地养成独立的习惯。就像前面说到的北京9公里跃野冠军,这个德国男孩子就是得到了父母全然的信任,他不但能够独立参加比赛,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信任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他信力。

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当他要做一件事情没有来自父母的“你不行”“你不会”“你不能”等话语,他就能够一往无前,自信满满。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能够理性地信任别人,因为他们有更高的安全感,他们能结识到更多交心的朋友。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也能对父母产生信赖,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不容易把事情深藏心底,更能成为乐观开朗的孩子。

信任能鼓励孩子使孩子更有创造力。

父母的信任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励,“你可以的”“你有这个能力”“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些话语无疑会给孩子注入力量。当他们因被父母信任而自豪的时候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自我。

父母应该如何能做到信任孩子呢?

首先请用事实来判定孩子的能力,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孩子的能力。

孩子已经会拿勺子了,那他就可以开始学习自己吃饭,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怕吃不饱就认为孩子还没有自己吃饭的能力。其实从会拿勺子开始,孩子已经准备好自己进食了,他只是需要一个过程来完全掌握。

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父母不能因为他经常摔跤就认为时间还没到阻止孩子更多的尝试。从起步到走,有几个孩子不摔跤的,他们跌跌撞撞地却能最终学会如何走得更平稳。

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偶尔的不愿意去就怀疑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不同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的时间长度不一样,他们需要时间获取对新环境的安全感,但是孩子总能适应他们的新环境。如果你这时把孩子接回来或者换园才可能造成孩子适应力差。

关心孩子但给自己设置stop线,不做完美父母。

父母学会放手,不过多关注孩子,给孩子足够空间,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不替孩子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情,甚至一些事情可以故意留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处理。温尼科特提出good enough mother理论指出妈妈应该做到足够好就可以了,不必做到完美,完美妈妈会做得太多,对孩子反而是种伤害。同样的父亲也是如此,只要足够好就行,做过了同样会使孩子无法完全做自己。

父母想要不做得那么完美就应该给自己设置Stop线,在感觉说得多、做得多、怀疑孩子能力的时候对自己喊stop,在感觉配偶做多的时候相互喊stop。随着孩子的长大不断调高stop线,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独立自主,不用父母操心。

孩子2-3岁的时候自己的玩具掉桌子底下了或者椅子底下了会不愿意捡,父母看到的时候出于怕孩子撞到头的担忧会想着自己去捡。这是一个stop线,孩子其实可以自己捡起来,所以提示孩子自己捡才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

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怎么办?

办法多了:

“它们说希望你把它带回家,它们比较喜欢你呢,快去捡回来,不然它们要哭鼻子了。”

“爸爸(妈妈)这里比较远,够不着,你那里近哦,你试试。”

2-3岁孩子的思维还不会绕弯子,是很容易被家长带跑的,这是家长引导孩子的利器。

过渡关心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过高的关注,对孩子事无巨细给予指点,催促孩子完成他的学习任务等。正确的做法是可以高度关注孩子,并在必要时给孩子一些提示,但是不能过多干预孩子。

当你对孩子说:“请你在8点前完成作业”。那就应该把之后到8点前的时间都交给孩子自己支配,中间不要去催促孩子,不用去提醒孩子。就算孩子到了时间没有完成,也不用指责唠叨,最多就问一下:“为什么会没有完成呢?”

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后,他还会因为自己的未完成而羞愧,之后会想办法改进自己。但是当你给孩子设定了期限后,期间还不停地提醒、催促,孩子可能同样完成不了,或者马马虎虎地完成了。而你若继而指责批评他,他因为有抵触会一点羞愧感都没有,那就更不会有自发的思考及想要努力的欲望了。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试过了,可是为什么孩子还是拖拖拉拉这么不让人放心呢?”

那么请反思一下孩子形成这样的问题是多长时间的积累呢?难道就想用一次两次来获得进展吗?

对于长期没能给孩子信任的父母,在你们希望改变的时候,请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也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只要父母有在努力,孩子一定能发现。

像《小欢喜》中季家夫妻对孩子做出的努力是最值得学习的,他们努力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并去学习孩子喜欢的赛车和网络社交。虽然过程中时有反弹,但孩子确实有所体会慢慢知道父母的用心。

也许会觉得电视剧都是理想化的,但是现实中如果有父母能像电视剧中的父母那样为孩子做得这么细致,孩子的回应肯定会比电视剧还高。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可以消除对孩子的控制欲。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其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所以如果父母能正确看待和孩子的关系,就不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父母应该意识到同样作为个体自己是没有权利去控制孩子的。相反地,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给他提供各阶段所需要的帮助。在独立性上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私有物。

说到底父母还是要放下自己的恐惧,不惧孩子会受一些挫折,不惧孩子会最终与自己分离,才能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即是说父母自己要成为勇敢的父母,敢于直面孩子的成长,敢于正视孩子的离开,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富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