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延迟满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实自律和快乐并不矛盾 延迟满足感和自律的关系

2022-03-14 09:57:16孕产
一.同样是7岁的孩子 ,自律性差别大有两个7岁的孩子,一个叫灵灵,一个叫乐乐,他们都有一个很爱他们的妈妈,但是他们每天晚上临睡前的习惯却很不相同。 瓜瓜在学习古筝,老师规定他每天需要联系。但是她总是不愿意练。“乖,练完琴,我明天给你买你上次喜欢的那个玩具。

一.同样是7岁的孩子 ,自律性差别大

有两个7岁的孩子,一个叫灵灵,一个叫乐乐,他们都有一个很爱他们的妈妈,但是他们每天晚上临睡前的习惯却很不相同。

瓜瓜在学习古筝,老师规定他每天需要联系。但是她总是不愿意练。

“乖,练完琴,我明天给你买你上次喜欢的那个玩具。”

“延迟满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实自律和快乐并不矛盾

“不要练琴,再让我看一集动画片。”

“古筝是你自己选的,妈妈花这么多钱给你买钱,给你交学费,你还不练!”妈妈情绪上来,开始指责瓜瓜。瓜瓜被迫哭着开始在琴弦上乱来了。

瓜瓜妈妈表示每天晚上练琴就是这个情景,而且晚上洗脸刷牙都需要家长催促和提醒。家长焦虑无比。

住在同一幢楼的灵灵自觉练琴,每天晚上8点准时响起悠扬的钢琴声,从不间断。她的妈妈都会陪她,有时候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是欣赏她的琴声,适时赞赏孩子,并给予孩子奖励。每天练琴完会得到一个蓝色的激励币,5个蓝色的激励币可以换一个红色的激励币。

延迟满足感和自律的关系

“妈妈,我已经有4个红色的币了,是不是再得到一个就可以买平衡车了?”

“是的,很快就可以得到了!”灵灵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灵灵妈妈和我说了一个很小的事情:有天晚上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对方的家长给了灵灵一个棒棒糖,但是灵灵妈妈不想让孩子晚上吃棒棒糖,就和灵灵说,如果现在不吃棒棒糖,那明天妈妈再给你买一根棒棒糖,这样就有2个棒棒糖了。灵灵想了想答应了,小伙伴一直在旁边说,真好吃,但是灵灵忍住了,她想得到明天另外的棒棒糖的奖励。

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差别,这个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延迟满足效应”。

二.“延迟满足效应”,并不是不满足孩子的需求

1.什么是延迟满足效应

大学心理学的教科书里的解释:“延迟满足”是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自愿对当下利益和诱惑的延缓,来达到更大的目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忍耐,为了获得更大的目标或者更大的享受,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不过延迟满足也不是一味等待,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在克服当前的困难,一步步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延迟满足感和自律的关系

2.延迟满足效应的启示

在说到“延迟满足效应”的时候,不得不提到一个经典小实验。

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米歇尔和研究人员找了大概10名4-6周岁的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分别呆在只有桌子和椅子的小房间里,但是桌上放了小朋友爱吃的棉花糖,工作人员告诉孩子游戏规则,就是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不过如果等20分钟再吃的话,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棉花糖作为奖励。

实验结果,有1/3的孩子选择了立即吃掉棉花糖,还有2/3的孩子选择等待20分钟来获得2个棉花糖。

12年之后,研究人员又观察了接受实验的孩子,现在都已经是16岁以上了,能熬过20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比立即吃棉花糖的孩子更加自律,坚强,乐于接受挑战。

这个实验表明,在孩子时期能放弃眼前诱惑来获得更长远利益人,在未来的人生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就。自律和忍耐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必须要培养的能力,不过有些家长走极端,简单理解延迟满足就是不满足孩子,或者是逼迫孩子,对孩子的培养也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一步步提高,你会发现自律和快乐是不矛盾的。

3.社会环境对“延迟满足”的冲击

延迟满足感和自律的关系

01现在社会物质丰富容,容易获得“立刻满足”(instant grafification)

和2个棉花糖想相反的是1个棉花糖的“立刻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很少有人从出生开始就懂得延迟满足,耐心和自控能力是需要经过后天培养的——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会塑造一个人的自控力。但是已经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想要吃什么东西或者是买什么玩具,基本家长都会轻易满足孩子。比如家长经常说,你乖的话,我就给你买这个玩具等等。所以立刻满足的感觉让孩子很难产生自律。

02家长的攀比心态导致对孩子需求过分满足

自律和自控能力,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但是目前社会,一大部分的家长自己就有攀比的心态,从生活上,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求最好的,教育上更加是不吝啬花钱上各种培训班。对孩子过分关注,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没想到让孩子感觉一切来得太容易,不会珍惜,更体会不到经过自己努力得到某种心仪玩具的快感。

03便捷的互联网技术,整体心态浮躁,缺少“延迟满足”的环境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变得很容易。以前可能你要借一本书,慢慢看,做笔记才能从中掌握知识,现在你想找一个知识点,你可能只需要上网搜索。不想看纸质书,有人会读给你听,还有人给你划好了重点。大人的心态如此,目前这个年代的孩子更是如此,想要玩游戏,随手拿起大人的手机就可以玩,想看动画片,家里随手一个PAD就可以实现。

三.利用“延迟满意效应”,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到自律

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延迟满足是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坚持的,家长还是需要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性情,和孩子去沟通。

1.先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家长利用延迟满足效应来后天训练孩子,但是建议是3周岁以后,先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些家长觉得几个月大的孩子在哭,不去理会,利用延时满足效应来训练他,其实孩子哭分很多种,不能单纯套用。小月龄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利用心理学原理要结合实际,而不是走极端,什么都不需要立即满足。

2.任务分解法,让孩子有能力做到,再逐步提升

在要求孩子自律和坚持的前提是家长需要给孩子定个一个目标,把孩子的目标拆解到每天要做的事情中,刚开始的任务也不要太难实现,时间上也控制在5-10分钟,看孩子的情况逐步提升完成难易程度。这里给大家说一个任务分解法,可能家长觉得很熟悉,这是是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其实同样可以用在育儿中,只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简化流程。举个例子,比如像练琴这件事情,先和孩子沟通,确定目标是需要进行考级。

“我们1月份要参加钢琴5级的考试,你想参加吗?”

延迟满足感和自律的关系

“要参加的。”

延迟满足感和自律的关系

“那我们需要每天练习,但是每天只要坚持10分钟就可以了,好吗?

“妈妈给你买了个沙漏,全部漏完就是10分钟。”

孩子对沙漏很好奇,刚开始她会很在意沙漏的进度

到了时间,孩子会很高兴说:"妈妈,我练好了!”

当然慢慢他会忘却沙漏的存在

这里的关键是让孩子觉得10分钟很容易达成,慢慢建立他的满足感,一步步提升任务的难度。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持续的满足感才能让他们有动力再进入下一个挑战。

任务分解法

3.用代币法来激励孩子

在刚才任务分解法的基础上,我们家长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把本来可能你答应给孩子买的玩具或者出去玩的机会都设立成奖励,层层关卡,和我们游戏中的升级打怪是一样的模式。坚持自律的同时,还需要让孩子得到奖励那刻的满足感,才会自愿走到下一关。奖励也要从小到大。

具体方法:

1)首先准备一个计划表2)把每天需要坚持的习惯和需要做的事情写上去3)制定规则,比如一个任务完成得到一个蓝色币,5个蓝色币换一个红色币 蓝色币可以换看一集动画片,可以吃一个奶油蛋糕,当然也可以存起来换更大的愿望,比如去游乐场,比如买平衡车等4)监督执行

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和孩子沟通,调整细节等等。因为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以孩子不排斥为先。

每日任务计划

4.家长要信守承诺,尊重孩子

在激励过程中,对孩子的承诺要准时完成。孩子每次达成目标获得奖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如果在延迟满足后,承诺者没有及时兑现诺言,延迟满足就不能再进展下去。

当孩子达成目标,要去游乐场的时候。

“妈妈,我今天想去游乐场。我已经有2个红色币了。”

“今天不行,今天我们要去参加一个活动。”

“我不要,我要去游乐场的。”

当孩子要承诺者履行承诺的时候,一定要信守诺言。欺骗会让孩子失去对规则的遵守,更得不到延迟满足感,会造成负面效果。

“延迟满足”说到底,不是让孩子压制自己的需求,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来获得更大的满足和成就。延迟满足是一种复利思维,它让我们更自律,更强大,但是没有达成也不要耿耿于怀,需要不断尝试。我们想要孩子自律,更希望孩子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