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和做心理咨询师,本质上是相似的”| 心理咨询师初长成 矩阵相似的本质与意义
本文字数2600+|阅读预计需要 7 min在今天的「心理咨询师初长成」栏目中,我们想与你分享「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18年春季班学员王翠的文章。
作为一名新手母亲,她讲述了自己在心理咨询学习阶段了解到的与孩子相处、教育孩子的技巧,并深感有心理咨询知识“保驾护航”,走在育儿之路上的她可以体验更多美好,也收获更多思考。希望她的故事能为你带去一些思考和前行的勇气。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而立母亲的课程收获文 | 王翠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
2018年春季班学员
编辑 | 鹿仙贝
30岁那年,结婚、生子,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几乎来不及回味新婚快乐就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为人儿女到为人妻、迎接女儿的降生完成为人父母的转折。
初生婴儿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无不牵动着新手父母敏感的神经,凭借“十月怀胎、母子连心”的联结,我固执地以为母亲生而能够通过哭声辨别孩子的需求,在育儿的道路上几经摸爬滚打,为孩子神秘的内心世界所着迷。
从最初阅读各种书籍,在只言片语中习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和社会化;到育儿书籍不能满足我日渐增长的好奇心,周转于各类公众号和微博大咖;最终,我邂逅简单心理uni,开始系统、长程地学习心理咨询基础课程和不同流派的咨询技巧,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复杂源泉,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在「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中,其中《发展心理学》是我很喜欢的课程之一。
对于像我这样迈入而立之年的年轻父母而言,该课程既让我们从婴幼儿部分习得了育儿知识(这当然是我最为
当然肯定没少走弯路,比如:要求孩子每晚9点前准时睡觉,但有时亲戚到访会拖至9点以后,孩子会质疑:“为什么今天可以破例?”在学习《发展心理学》课程之前,我固然能意识到前后的矛盾,但却是基于课程学习才认识到提高“教养一致性”的必要性。
同时,我也学会理解各种矛盾从而拨乱反正,比如:买衣服,妈妈负责挑选品牌以把握质量和价格,孩子决定款式或颜色,给予相对的选择权限;当孩子不认同妈妈的眼光时,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喜好,根据情况下放权限,有时让爸爸加入,听取第三方建议共同作出决定——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接纳孩子的需求,恰当的控制技巧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孩子在能力范围内自己做出决定。
透过咨访关系看亲子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从《发展心理学》课程中收获的内容,似乎仅限于应对孩子。虽然老师会在课堂上结合咨询个案,分享各种咨访关系的启示,但我却并未将这一部分发散出更多的思考。
直到某一天,孩子的起床问题困扰我多时而不得解决,我便发送邮件给老师以期得到答案。本以为作为咨询师、同为人母的老师会从自身立场、多个角度帮助分析解答,然而老师并没有这样做,只反问了我短短的一句话:“表象的背后是什么?”
这让我真正陷入了沉思。我这才豁然意识到,在邮件的背后,自己把老师当成了咨询师,完全寄希望于咨询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作为咨询师的界限是,ta永远不会告诉你对错是非,只会带着你一起思考,共同成长互相见证。
咨询师如何面对来访者和为人父母如何面对成长中有困难的孩子,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咨询师除了帮助、理解、分析来访者以外,还需要把握如何以自身的回应方式作为示范,如何恰当地对待来访者,如何把握咨访关系当中的度,并且在能够理解来访者的同时有自身的示范,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我想,这不但是作为咨询师的最好标准,也是为人父母的最好示范。
当然,这依然无法脱离问题的初衷,在与孩子爸爸针对“表象的背后是什么”的讨论中,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个只把心理咨询当作技巧来学习的“梦中人”:爱意扬在脸上,原则刻在心里。
母亲的专制(虽然我不愿意这样形容母亲,或许我的防御机制一直在回避)是我童年的伤痛,我特别害怕女儿也在这个点上受到伤害,致使我无意识地在女儿身上寻求补偿,在接纳感受和设定限制之间举棋不定,从而形成了哪怕只是偶尔一致性的缺位和对规则边界的妥协让步,也能让女儿看到坚持任性的希望这一局面。
事实上,面对“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孩子不见得受到伤害,只是父母难以接受,难以维持“度”的平衡,不得不说我作出了不恰当的示范。
通过一系列的互动,通过老师的回应,我又重新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我与父母、配偶、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一种存在。就正如歌德所说的:“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时,便开始知道自己的存在。”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没有一步登天,没有功德圆满,是没有尽头的学习,是无边的自我探索。为人父母如此,心理咨询亦是如此!
相关文章
- 心理咨询案例连载之四:父母别问孩子能做到什么,看自己做了什么
- 一个心理咨询师二胎酸爽生活
- 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这个妈妈是太超前还是太焦虑?
- 20余年资深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总结,避开5个家长陷阱,养出好孩子
-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听话”能力 | 心理咨询
- 美国心理治疗师:有些孩子最痛苦的,居然是父母做得太完美了?
- 心理学:做有见识的父母
- 心理学:痛下决心的父母,网瘾孩子都好了,他们做到了这七点
- 父母越唠叨,孩子逆反心理越强烈,睿智的父母都这么做
- 孩子做错事推卸责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父母要正确引导
- 孩子要摆脱"网瘾少年"的称号,父母需行动,做好孩子心理辅导
- 家有小女初长成
- 当父母准备要二胎时应该怎样帮助第一个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呢?
- 怎么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学:父母应该做到这几点
- 新手父母必备:做到这三点,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不要对孩子说,咱们家穷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少给孩子讲道理
- 心理学:对付孩子“戒不掉”手机的方法,父母们凡事强调“快”
- 心理学: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