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学:父母应该做到这几点 家长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孩子就像是一朵漂亮的雪花,看上去一样,但是性格、长相以及天赋都截然不同,就算是双胞胎也会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以及不擅长的地方。再加上现如今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所以父母都希望能够根据孩子的特性和生长环境去教育宝贝,可是教育来教育去,就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开始陷入迷茫,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因材施教,只是单纯的觉得,男孩子应该多出去运动,增强免疫力,女孩子就应该呆在家里好好的画画,做一个文静的淑女。可是这些只不过是家长的内心想法而已,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男孩子,都想要出去跑步,打篮球。而且不少家长虽然知道需要这么做,可是在生活当中却总是忘记。
天天的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发现他在乐器方面好像有些天赋,所以就想着带他去乐器班好好的学习一下,自己还可以在家里陪着宝贝一起练习,顺带检查孩子的功课。可是后期天天妈妈工作上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没有时间陪着天天去上课,慢慢的天天乐器没有练好,成绩还直线下滑了。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家长们在一开始可能说的好好的,可是生活当中,却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其他无法预知的事情,耽误大家原本的计划。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散、不听话,再忙都不是借口,想要让孩子更好的成长,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一定要选对。否则无论是多么有天赋,聪明的宝贝,也会被掩盖在茫茫人群当中。
武亦殊大家都听过,她的父亲平时的工作很忙,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女儿,每次下班之后,一定会关掉手机和她一起看书。所以说因材施教最根本的还是父母的问题,不要老是吐槽教育方法没有效果,有可能是父母本身根本就没有掌握到方法的重点,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想要因材施教就先要对孩子的特性进行了解,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听觉型的宝贝。
这样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靠听和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给他们读故事,让宝贝们看着父母的动作,又或者将宝贝放到自己的怀里,一边给宝贝们读书,一边让他们看着绘本。这样对于听觉型的孩子,能够起到更好的学习帮助。不过对于这样的孩子,在教育时也要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坚决敏感,周围要是有其他的声音,同样也会吸引宝贝,就会出现走神的问题。
而对于这样的宝贝,适当的在学习过程当中可,以给他们录一些磁带,或者是一些比较有趣的在线课程。
2,动觉型孩子。
这种宝贝很有天赋,而且他们对于肢体语言的表达很看重,只有通过躯体表演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宝贝们理解知识。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情况下都会被爸妈当成有多动症。
有时父母可能会发现,自家的宝贝在学习或者是看书的时候,总喜欢动一动,甚至特别不安分。如果看书,看到了大象在喝水,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肢体,模仿大象喝水的姿势。不过对于这样的孩子想要更好的教育更简单,只要用一定的肢体语言,将所要说的事情表演给孩子就可以了。
3,视觉型的孩子。
这样的宝贝对于一些具体的事物有非常强的捕捉能力,他们对于这种东西会更加的敏感。比如说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宝贝在大脑里没有办法以更好的理解,但如果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转换成一种具体的事项,或许孩子们就可以学得更好。举个例子,有些宝贝的立体感并不是特别的好,光是在脑袋里想,可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如果父母有一些实际的物体来操作,或许宝贝们一下子就能理解。
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可能都遇到过折纸问题,就是把一个正方体,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字,再把正方体重新叠起来,之后去向各个面所对应的数字是什么?有些人很快就可以知道,答案的人是对于视觉型的宝贝来说,她们必须要用一些食物代替才可以进一步的思考,这是父母在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把这种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事物。
明确自家的宝贝属于什么类型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只不过父母有一点需要明确,无论是什么样的性格,因材施教的关键并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
二,父母才是教育的关键
三种不同类型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孩子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不可能自己去发现本身的特性,可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宝贝的特征,从而根据他们的性格爱好进行各种针对性的指导。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放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教育机构,可是在这种机构当中的孩子也非常多,老师不可能做到1对1的去辅导,而且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老师能做的就是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至于孩子是否能够在课后消化,还是要看父母的帮助。
父母只需要应对1~2个孩子。
现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再多也可能就是双胞胎,三胞胎。相比于学校服务的专注度可能更高一些,家长完全有能力,根据孩子的特点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老大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在空闲时间,带着他们出去打篮球;如果原本孩子就比较内向,父母要做的就是多陪伴在宝贝身边,适当的带着他们出去走一走,见识更多的人,让他们学会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
三,家长到底应该怎样正确的“施教”?
1,学会引导自家的宝贝。
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宝贝身上,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孩子,学会自己争取需要的学习条件。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会碰到属于自己的问题,或许家长发现的不是很及时,但是父母可以让他们去分析。
举个例子,如果是听觉型的孩子,可能平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会觉得在安静的环境下,可以学得更好,这是父母要做的,给宝贝们营造出一个安静的环境。平时也可以和孩子多沟通,在询问的过程当中,问一下他们最近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是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2,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教育。
学校总觉得孩子应该放养,不应该太过限制,所以在教育的时候随心所欲,但是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家里教育的时候,也要分场合,分时间,更好的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做到自我管理才是正确的。
3,课余时间也要利用好。
孩子只有更好的利用课余时间,才可以进一步的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次巩固增强记忆,不至于学的知识转头就忘了。
孩子的特性不同,家长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知道宝贝们是什么样的性格,有哪些特点之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做一些指导。而且不要再以特别忙为借口了,时间挤挤都会有,孩子的成长才是关键。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专家:父母说的"为你好"是孩子的噩梦,只会加深"负罪感"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导师:焦虑分有用和无用的,有用的焦虑促使父母孩子成长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不要对孩子说,咱们家穷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少给孩子讲道理
- 心理学:做有见识的父母
- 心理学:孩子不顺心就发脾气怎么办?父母警惕孩子存在“丧失感”
- 心理学:对付孩子“戒不掉”手机的方法,父母们凡事强调“快”
- 心理学: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
- 心理学:父母的10个坏习惯,误导孩子一生
- 心理学:父母的过度溺爱,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自恋性人格
- 心理学:痛下决心的父母,网瘾孩子都好了,他们做到了这七点
- 心理学:还在说孩子小不懂事?父母建立边界意识很重要
- 父母还在盲目报补习班?心理学:花很多钱,孩子反而退步了
- “宝宝一岁多了,我没报早教班”心理学家说的这几点我牢记
- 养宠物对小孩有好处吗?心理学:父母要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 孩子不能说,一说就发脾气?心理学:父母的“自尊教育”很关键
- 孩子为什么越长越笨?心理学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