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擅长抢玩具并不是一种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经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2022-03-13 15:39:02孕产
小区里有一个小男孩,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父母给他买了无数的玩具。真是别人有什么,他就有什么。可是奇怪的是,这个小男孩就是不喜欢玩自己的玩具,专门喜欢抢别人的。无奈之下,孩子的奶奶每天拎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玩具。如果孙子抢别人的玩具,她就用孙子的玩具和对方交换。

小区里有一个小男孩,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父母给他买了无数的玩具。真是别人有什么,他就有什么。可是奇怪的是,这个小男孩就是不喜欢玩自己的玩具,专门喜欢抢别人的。

无奈之下,孩子的奶奶每天拎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玩具。如果孙子抢别人的玩具,她就用孙子的玩具和对方交换。

可就算是这样,小男孩还是不满意。他霸气的抢别人的玩具,但是不允许别人玩他的。如果家长强制性的将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玩,他就会去把玩具抢回来,然后扔掉。

实际上,这个小男孩并不是喜欢玩玩具,而是喜欢抢玩具的过程。

擅长抢玩具并不是一种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经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每次小男孩抢别人玩具,孩子的家长都会向对方赔笑脸,并且道歉。对方的家长也并不计较,觉得毕竟孩子还小,喜欢抢东西是正常的。也有的家长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建立自我意识的时候,不喜欢把玩具给别人是正常的。

不喜欢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是正常的,因为他开始懂得这个东西是“我”的了。但是把抢别人的玩具当成爱好,而且如果得不到就将东西扔掉,就并不正常了。

其实现在很多小孩子都有这种行为。这些孩子想要什么,就会采取“暴力”抢夺,如果不满足他的欲望,他会想办法将东西毁掉。

实际上,这种行为并不是小事,已经属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范畴了。

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一、什么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呢?

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破坏了和攻击性有限,但是如果不加以管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将会逐渐的变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两类:

◆工具性

◆敌意性

工具性攻击行为指的是,孩子为了得到某件物品而采取的破坏性或者攻击性行为。就好像孩子频繁的抢别人的东西。这个时候对于被抢者还造不成太大危害。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会变本加厉,变成敌意性。也就是说,这种行为由一个固体物向人转移。他们会对人做出打击或伤害性行为。比如说挖苦或者辱骂别人,并且以此为乐。

幼儿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演越烈,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时加以教育,那么对孩子的心智发育,甚至是道德品质,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危害。

我们上学的时候,也会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以欺负别人为乐,经常给别人起外号,或者羞辱别人。而且随便毁坏别人的用品。他们对道德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这些孩子的行为,也都是因为在幼儿时期,没有对他们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及时教育而导致的结果。最后他们由工具性攻击行为转变成为敌意性攻击行为。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长大后对于是非和道德将会非常麻木,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攻击力产生的根源

人为什么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呢?

巴伦和理查森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攻击行为的首要特点在于,攻击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

但是婴幼儿其实并没有攻击力,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有意图的伤害。哪怕他们的某些行为,确实伤害了别人。

就说婴幼儿之间抢玩具的事情。虽然一个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被抢的孩子会非常伤心。对于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来说,已经算是受到伤害了。但是抢玩具的孩子并不是有意图要让对方伤心的,他只是想抢到对方的玩具而已。

动物行为专家洛伦茨认为,动物(包括人类)共同享有一种战斗本能,即从原始的保护领土、保持稳定的食物链供给以及淘汰较弱动物的动机中衍生出来的本能。

除了洛伦茨之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的观点也认为,攻击属于人类的本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既然是本能,为什么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及时教育和管制呢?

那是因为攻击虽然是本能,但是必须建立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之下。而且人必须要对攻击力有控制能力,这样才能让攻击力在理性并且适当的地方应用。比如说,一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老虎,那么他在自我保护的意识下,也会产生攻击性。这种攻击更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再比如说,一个人打了你,如果你不是个暴脾气,那么会对他忍让一次。但是如果他再来打你,你也会产生攻击性,因为你不想一直挨打。

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但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并不是随意的去攻击别人。他们会对自己的攻击力有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攻击力没有控制能力,那么这个人将会成为拥有暴力倾向或者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模仿

虽然攻击性是人的本能,但是作为婴幼儿,并不是马上就能够将本能变成行为。所以绝大多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模仿获得的。

比如说家长自己的言行暴力,所以给了孩子很多模仿的机会。除了家长之外,孩子也可能通过电视等媒体获得信息,进而模仿。

比如说,有的家长在看一些“古惑仔”之类的电视,孩子看过之后,就会喜欢玩“打打杀杀”的游戏。

再比如,有的家长在脾气暴躁的时候会打孩子,这样也会让孩子学会怎样打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必须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让孩子有机会模仿。

2、表达能力不足,产生的情绪发泄行为

还有很多孩子,他们之所以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因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进而内心产生愤怒情绪。而攻击性行为就是他们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孩子在淘气堡玩玩具,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大孩子,要抢小孩子的玩具。当小孩子的家长过来询问情况时,大孩子恶人先告状,说是小孩子抢他的玩具。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小孩子语言能力不够,无法解释这件事情,所以只能通过一些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他可能会打那个大孩子,也有可能会去踢打自己的母亲。

3、家长没有及时教育,愈演愈烈

其实小孩子都会对别人的东西感兴趣,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东西是有新鲜感的。哪怕是同样的玩具,只是颜色不同,孩子也会对别人的玩具有兴趣。

当孩子对别人的东西好奇,并且产生兴趣时,就会直接去抢。如果只是偶尔去抢别人的东西,其实不算是攻击性。但是如果孩子产生这种行为时,家长没有及时制止或者引导,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那么将会演化为攻击性行为。所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特点就是攻击的频率很高,孩子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攻击性了。

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五、如何引导和教育幼儿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既然攻击力是人类的本能,并且也是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将攻击力完全否决。

但是婴幼儿还不具备控制攻击力的能力,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和教育。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下面给出大家四点介意:

孩子喜欢抢玩具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1、在婴幼儿时期强化正确行为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我们需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虽然这个时候,孩子们还并不能听懂道理,但是我们可能通过一些正确行为的强化,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很让我们欣慰的事情,比如说叫你一声“妈妈”。虽然他这个时候还并不知道“妈妈”这个词的意义,但是因为你听见他叫你妈妈而非常兴奋。而你的兴奋感染了他,所以他以后就会经常在你面前叫妈妈。

这实际上就上一种强化教育。如果孩子想抢别人的东西或者打别人时,你一定要制止他的行为。并且在表情上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如果他把东西还给别人,那么就给他一个笑脸,或者给他鼓掌。让他知道这个行为是正确的。

有的家长,在孩子抢别人玩具的时候会当成笑话在看,觉得孩子之间抢东西很有趣。但是这种表情会让孩子误认为抢东西是正确的,所以强化了他的错误行为。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一定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及时纠正他们不好的行为。

2、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

前面我们说过,孩子的模仿力很强,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打架或者吵架。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而且孩子看的影视作品,也需要监督。不要给孩子看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有一些动画片,会有很多暴力行为,一定要制止孩子观看。之前新闻上报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孩子看完《喜洋洋和灰太狼》之后,一个孩子就将另一个孩子绑在树上,在下面放上干草,并且将火点着。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家长没有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还有一些网络游戏,也是有暴力行为的。孩子很小时,在没有了解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别之前,最好不要让他玩暴力游戏。

3、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及时疏导

婴幼儿时期,孩子还不太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所以经常会被家长误解。有的家长会简单粗暴的将孩子一顿训斥或者打骂。这些行为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绪无处宣泄,从而产生暴力。

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生气、愤怒、委屈等等情绪时,一定要及时了解当时的情况,不要错怪孩子。哪怕事情真的是自己孩子的责任,也不要直接责备,而是先照顾他的情绪,帮助他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然后再告诉他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4、不要直接给孩子贴标签,要给他好品格的自信心

虽然有的孩子会有攻击性行为,但是只要及时的引导,这些行为将不会影响他的品格。但是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直接给了孩子贴上一个不道德或者不懂事的标签,那么他们就会超着坏品格去发展。

其实孩子在婴幼儿时期,还不存在道德问题。所有问题只是行为问题。只要家长能够正向的引导,便会帮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说,有一位家长,因为孩子没有和同学互换玩具而狠狠的批评他。家长将孩子领到小区内,当着很多邻居的面批评孩子说:“同学已经把玩具给你了,你却不肯把玩具给别人。你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什么吗?是不讲信用!是自私!”

那个孩子只有五岁,其实他只是过于爱惜自己的玩具而不想和别人分享而已。但是家长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并且给了孩子一个不讲信用又自私的标签。那么这个孩子以后很容易引起道德缺陷。

如果这位家长能够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自己的玩具,说明你是一个很懂得珍惜自己物品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格。但是如果你不想和别人交换玩具,那么下次就不要答应和别人交换好吗?”

其实婴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很好纠正的。因为那只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意识。只要家长多一点耐心,循循善诱,孩子一定可以纠正。但是如果家长不重视这些细小的错误行为,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会影响他的道德品行。

孩子的事情都是大事,请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