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选一种玩具给孩子,那一定是:积木
作为一个曾在玩具坑里摸爬滚打,交了无数“智商税”的老母亲来说,如果要让我推荐且只能推荐一件玩具,那一定是:积木。
积木的好,在于它的开放性。
变化无穷,又包罗万象,可以满足父母们对于早教开发和激发潜能的一切诉求。
我有一个朋友,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把小时候的玩具都处理掉了,唯独留下一套木质积木,没事的时候,全家人还像玩桌游一样拿出来摆一摆。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人默默打开购物网站,按捺不住想要剁手的冲动了?
咱们今天不谈买买买,也不推荐积木品牌,小暖想和大家聊一聊积木对孩子的意义,以及如何陪玩才能把积木的好处最大化。
要相信,你手中已经拥有的那套,便是最好的。
也要明白,“物尽其用”并不是把积木完全推给孩子,让他们自己玩就行了。尽管孩子也需要自由搭建的时间,但是一直让他们放飞自我的结果,可能就是他们一直在摞高高,摆弄不了一会就腻了,而那些积木的优势完全没有得到发挥。
之前在《欢迎来到一年级:最全面的小学一年级入学衔接适应指南》那篇文里,小暖提到了“孩子无意识,父母有意识”,这个理念刚好可以诠释积木陪玩的大原则。
我们并不是要拿着积木给孩子上课,但父母要对积木可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并以陪伴玩耍的方式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的搭建。
“我家娃最喜欢的就是推倒积木”:想做个高级的陪玩者,要先了解孩子的搭建成长规律
陪玩积木,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度的引导。
这个“适度”,就是指对于孩子的能力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简单。
不同年龄的孩子,玩积木的方式、关注点都不尽相同,表现出的规律如下,
一岁半:认识积木。
基本上,这个年龄的宝宝玩积木的方式可能就是摸一摸、咬一咬、扔一扔,虽然看似无聊,但这是他们在认识积木的过程。
他们可能会去感受积木的质地,硬硬的、滑滑的、平平的、重重的,也会去观察积木的样子,虽然他们还无法理解图形的原理、形状的名称,但他们会发现积木的“样子”有很多很多。
两岁:堆叠、排列积木
这个年龄的孩子,逐渐有了“搭建”的最初概念。他们玩积木,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叠高高,另一个是排长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内化”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靠近”、怎样叫“分开”、什么是“好高”、“好长”、“好短”。
这种“比一比”的动力,便是测量概念在孩子们头脑里最初的雏形。
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用想象给积木“命名”。他们可以把某一块积木想象成电话、汽车、桥梁等等,不管它们的样子是否相近。
三岁:架桥、围堵、对称
三岁的孩子,搭积木渐渐有了“模样”。他们开始尝试着用积木架桥,用几块积木围出一块空间,并且在搭建时会刻意设计成对称的样子。
他们开始在意起积木的各种形状,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分类”的最初概念。
在玩积木的过程中,孩子们还逐渐建立起了“空间概念”,比如车子从桥“上”走过、小鹿走“进”来、小马走“出”栅栏、把小动物“围”起来……
四岁半:有计划性地搭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积木的尺寸、形状、数量的要求都更加“挑剔”,也会在开始搭建之前就订好了目标,比如搭一个停车场、模仿一辆汽车、搭一间超市之类的。
他们也会开始精确地“数积木“,如果你在一边帮忙,他们很可能会说“妈妈,再给我拿三块长方形的积木,我的大桥需要”。
“量”的概念已经愈发成熟。
一般来讲,三岁以前的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探索”积木的物理属性和空间关系;4、5岁的时候会在继续“探索”的基础上,分一些时间进行建构和创作;到了6岁以上,会开始花大量的时间用积木“复制”现实中的物品或建筑物的真实结构。
“宝宝搭的真漂亮!”:请别空洞赞美孩子的积木作品,做一个高级好评师
从孩子搭积木的不同阶段,我们就能深刻的感受到,积木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的材料,会让孩子的“学习”发生于无形之中。
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以下能力:
·语言能力
孩子搭积木的时候,特别喜欢自言自语,导演小剧场。积木成了锻炼语言的良好媒介。
·数学认知
玩积木可以加深孩子对物体与物体之间数学关系的认知性理解。
玩积木的过程,孩子可以体验和学习关于数学的分类、排序、大小、长度、数量、形状等概念,并发展出位置和方向的空间关系概念。
·物理启蒙
玩积木的过程,孩子在实验着不易倒塌的搭建方式;通过改变积木的支撑位置,体验关于力学的概念;通过观察物体在积木成品中的滚动、下落体验有关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想通过积木搭出想要的东西,都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积木数量不够、积木不稳、比例失调等等,这些都是锻炼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刻。
·社交能力
当两个以上的孩子共同搭建某个作品时,他们彼此协商、协作的过程能很好的锻炼团队意识。
·处理情绪能力
搭积木,可以锻炼孩子对于挫折的忍受度,培养他们乐于尝试的精神。
·精细动作能力
孩子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手指灵巧度、手眼协调性、距离判断、四肢协调、平衡感等肢体动作发展,便在无形中得到增长。
·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何把脑中的构想图用积木搭建出来,如何创造出一个新的物品,积木的开放性让它成为锻炼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绝佳玩具。
虽说积木的好处多多,但如果我们完全不介入,放手让孩子自由搭建,孩子并不会自发的、系统的将这些能力概念化,而且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搭建的作品所代表的意义。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在不干扰孩子玩耍的前提下,做一个观察者。
当孩子自豪地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用兴奋地语调说着“妈妈,你看!”的时候,便是我们介入的好时机。
这个时候,我们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尤为关键。
最好少一些空洞的赞美,比如说:“哇!你搭的好棒啊!”、“你搭的好漂亮啊!”
因为这样的话语,并不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真的关心或者了解他的作品。
而且,也并非开放性的对话,很多时候咱们那么简单的一夸,和孩子的对话便终结了,失去了一次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我们要让自己的点评变得更加“具体”,可以从“积木的数量”、“形状”、“特点”、“搭建方式、过程”、“新技巧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让我们的赞美变得更加“丰满”。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哇!你用了好多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积木,咱们一起来数数看一共有几块三角形和正方形啊?”
“你左边和右边摆放的积木一模一样耶!”
“你看,这四块正方形排在一起,刚好就和这块长方形一样长了。”
“宝宝,你刚才用四块积木把动物围起来了,后来发现放不下这匹小马,就又增加了四块积木,最后用八块积木围了个大的马厩。”
在孩子向我们展示他们的作品时,我们最好少问“你搭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因为,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讲,有时候这样的问题并不好回答,有时候他们不一定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搭“什么”,可能就是边拿边随意的搭,或者就仅仅是一些尝试而已,并不一定非得给作品起个什么名字。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描述他们的作品,比如这样对孩子说:
“我看到你排了好长的一排,而且都是一样的形状。”
“小宝这次搭的这个,用了很多的圆形呢!”
“哇偶,宝宝用这两个圆柱就可以把长方形给撑起来,让它不掉下来呢!”
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引领着孩子,学着观察自己的作品,了解作品赋予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赞扬结果,而鼓励过程。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在搭积木中,更有意识的掌握数学、空间、力学、结构等概念,也能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拿来积木只会摞高高”:当孩子的搭建停滞不前时,我们要学会充当介入者
我观察潼潼搭积木,发现了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去过哪里、看见什么,就搭什么。
比如我们刚刚去完书店,她回到家就拉出她的积木盒子,开始搭书店;比如我们参观完动物园,她就找出小动物模型,念叨着要用积木给他们盖房子。有时候就仅仅是看到了一张照片,她也会像模像样的用积木搭出来。
你会发现,孩子们搭建的源头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经验的重现就是他们掌握周遭世界的重要手段。
而积木的开放性,正好满足他们的这项需求。
如果孩子每次只会用积木摞高高,排除年龄的因素,我们可以试着用“帮他们联系生活”的方式去轻推。往往最贴近生活的、最具有实用性的搭建灵感,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想要挑战的欲望。
我们可以用提问、建议等方式,去引导孩子的搭建变得更加“高级”,比如:
“你要做一个圆的东西呀?可是没有圆形积木了,怎么办呢?哪些积木凑起来可以变成圆形呢?”
“你说你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可是怎么才能让你的车下来呢?”
“你搭了两层楼,那这边要怎么上去呢?”
“咱们的积木就这么多,要盖那么多间屋子不够怎么办呢?”
很长一段时间,潼潼特别痴迷于滑滑梯,所以在她所有用积木搭的场景里,都少不了滑梯这个元素。但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潼潼每次搭的滑梯都差不多,就是用几块积木架起两个墩子,把一块长条形积木斜搭在一端,当做滑梯。
我想启发潼潼思考搭建更为多样、复杂的滑梯,于是我就有意识的在每次带潼潼打滑梯时,都拍下滑梯的照片。
我把这些照片集中拿给潼潼看,讨论之后,她发现滑梯的样子有许多种,有的是螺旋型的,有的是波浪型的。
我鼓励潼潼,尝试着模仿这些照片进行搭建。
滑梯的样式丰富起来,我开始跟她讨论实用性的问题。“潼潼,你的滑梯要怎么上去呢?”“哦哦~楼梯!”潼潼恍然大悟,为滑梯加了几截楼梯。
“潼潼,滑梯这里有一个凸出来的地方,小动物们滑下去会不会被硌到?”看到潼潼直接把一块长方形积木斜搭在新搭好的楼梯上,我问起了她。
“那怎么办呢,妈妈?”
望着一脸迷惑的妞,我又拿出了那些积木照片,引导她仔细观察,我尝试着让她描述自己滑滑梯的过程,说着说着妞就发现了“问题”,“哦,原来每次滑滑梯,上了楼梯之后还要走一段啊!”
积木块不够,我们便拿乐高来凑。
搭好一段走廊之后,妞发现,滑梯顶端依然不够平滑。我们尝试着在滑梯底端加高失败后,又采用了搭楼梯的方式,把整个滑梯的斜坡给架起来,这下难题解决了!
妞兴奋地用乐高玩偶在滑梯上实验着,玩偶唰地一下子滑下来,飞出去好一段。
我问妞“小人儿们这样滑滑梯,会不会屁股疼啊,嗖的一下滑出去这么远。你滑滑梯的时候,也这样吗?”一番讨论之后,妞再次改进,又在滑梯的底部添了几个长方形积木,作为缓冲。
从一个柱子、一块斜放的长方形积木,如此“简易”的滑梯,在我们几次介入、询问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让它变得更贴近现实,更实用和精致。
这个过程就是在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计划、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帮助孩子体验了力学、数学等方面的概念。
在和潼潼搭建滑梯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聚焦问题的根源,再到联系实际、修正问题,我们是在有意识地将科学的思考解题步骤示范给孩子。
当这样的方法通过长期的玩耍而内化在孩子心中时,他们日后上学时解题、或者各个科目遇到任何的困难,都会遵循着这样的步骤去尝试解决。
特别是我们在解决溜滑梯下滑太快,缺少缓冲这个问题时,通过挡住坡道这个小细节,使得积木间产生了力学作用。虽然孩子根本就不会觉察到如此复杂的物理概念,但却可以通过观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种物理现象。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学习状态,“在玩中学”、“在体验中感知”,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易懂、变得实用。
它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只有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才会真正吸引孩子的兴趣。
而有了兴趣,便有了自发性学习的动力。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的教育模式吗?
其实,在日常玩耍中,通过如此质朴的玩具,也能得以实现。
我们总说,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在长短,要给予他们高质量的陪伴。仅仅是一盒不花哨的积木,只要我们用心,也可以和孩子玩出高级感。
我们总在一边担心孩子的专注力,一边又用各种各样的玩具、早教资料填满孩子的生活。其实,精简玩具,也是在精简为人父母的焦虑和压力。
简化的生活,在现如今这样湍急的社会之流中,会成为孩子的安全岛。分心的事物越少,他们关注的事情才可以得到扩展,这会让他们拥有专精力,释放更多身心的空间去探索世界。
每个孩子都自带强大的出厂设置,只要我们提供的环境合适,他们就会成为最会学习的人。
-END-
相关文章
- 家长买积木玩具要分清大小颗粒,选对了孩子才会喜欢玩
- 孩子的玩具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陪伴,家长千万别随意送人
- 擅长抢玩具并不是一种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经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 孩子的拼图玩具怎么选呢?五大标准,三点原则,这么选准没错
- 玩具挑选要注意,这6种玩具有风险,再有趣也别给孩子买
- 0~6的宝宝,玩具别只顾着好玩!这样选提升孩子一辈子感统能力
- 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只能选择倔强孤独地生长
- 因为不会思考,所以大多数父母只能选择“逼”孩子
- 如何给孩子挑选玩具?
- 如何给宝宝选到安全的玩具?避开5个“陷阱”,否则影响孩子健康
- 一种“新型不孝”正在流行,比啃老还扎心,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
- 孩子一看到好看玩具就撒泼打滚,别再轻易妥协,掌握这3点更重要
- 孩子不买玩具就撒泼哭闹,妈妈这做法让人点赞,这办法我咋没想到
- 孩子不听话,只能打骂?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成长型思维
- 孩子不应该娇生惯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任性心理
- 孩子不愿分享玩具不一定就是自私,拒绝“自私”标签,家长要理解
- 孩子两周岁,说话只能连续说三个字。到什么时候可以把话说全呢?
- 孩子之所以慢吞吞,其实是他一种抗拒行为
- 孩子乱丢玩具怎么办?宝妈试试这几招,让宝宝改掉这个坏习惯
- 孩子争抢玩具背后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