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让孩子“听话”,父母警惕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

2022-03-12 21:40:46孕产
孩子越长大,父母越难“爱”前几天,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场婚礼,在婚礼间隙看到这样一幕。有个三岁的小姑娘,伸手要拿婚宴桌子上的糖果,被妈妈喝止住了,妈妈说:“不是跟你说了,你不能吃糖!”小女孩哭哭唧唧拽着妈妈的衣服祈求道:“妈妈,我想吃糖,我想吃糖。
孩子越长大,父母越难“爱”

前几天,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场婚礼,在婚礼间隙看到这样一幕。

有个三岁的小姑娘,伸手要拿婚宴桌子上的糖果,被妈妈喝止住了,妈妈说:

“不是跟你说了,你不能吃糖!”

小女孩哭哭唧唧拽着妈妈的衣服祈求道:“妈妈,我想吃糖,我想吃糖。”

让孩子“听话”,父母警惕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妈妈一把甩开小姑娘的手:

“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你再哭,你就留在这里吃吧,我自己回家了。”

小女孩一听更害怕了:

“妈妈,妈妈,你别不要我,妈妈,妈妈……”

一直跟着妈妈后面,喊着妈妈,生怕妈妈真的把她一个人丢下。

站在一旁的我,完全能感觉到妈妈的厌烦和气愤,真有一种丢下孩子的冲动劲头。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

看到这一幕,心里挺复杂的。

同为母亲,经历过漫长的十月怀胎,分娩时的剧烈疼痛,照顾初生婴儿的吃喝拉撒,见过无数个窗外凌晨一二三四五点的模样,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享受初为人母的快乐与幸福。

可是,不得不承认,孩子越长大,我们却越来越难“爱”。

周围常常听到母亲责备孩子的声音: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妈妈,当初怎么就把你给生下来呢。”

“生你这么个儿子,真想现在把你塞回肚子里去。”

对于父母来说,面对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就如同动物爱护自己的幼崽一样,这是生命的本能。可当孩子真正有了独立意识,有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以后,我们却越来越难以做到“爱”那个曾让我们不顾一切的孩子。不要用爱控制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贝蒂,带着七岁的女儿,苏茜,买冰淇淋。

妈妈问女儿:“你要哪种冰淇淋?”

“我想要香草的。”女儿说。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怎么会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妈妈说。

“我现在想吃香草的。”女儿说。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妈妈说。

妈妈想给女儿买冰淇淋本是一件好事,可这位妈妈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女儿,根本不去倾听女儿对什么感兴趣,如果女儿不听从妈妈的意见,妈妈就会否定女儿的需求,给女儿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这种场景,我们生活中常常发生。

作家李月亮曾经讲过儿子的一个故事:

她带9岁的儿子去理发,要求理发师尽量剪短些。

儿子不同意。可是李月亮并没有在意儿子的意见,而是跟理发师说:“听我的,越短越好。”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

结果,剪完以后,儿子当场就哭了,说太丑了。

这件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儿子几乎一个学期都不愿意剪发,头发长的让李月亮实在看不下去。

无奈之下,李月亮只好道歉:“对不起,妈妈上次没考虑你的感受,是妈妈的错。”

儿子听了以后,当场就泪崩了。

他抹着眼泪说:“就是你的错,可是你一直都不承认。”

是啊,这样下意识操纵孩子意志的行为,我们常常毫无觉察,更不会承认。

可是不论我们是否承认,育儿路上,真正的尊重与理解太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控制与征服。

当孩子慢慢长大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当孩子不能按照我们预设的标准成长时,我们就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孩子不懂事而去指责孩子,就会试图利用父母的权威让孩子服从我们的意志,然后美其名曰“为你好”,这不是爱,这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中的孩子的爱。”

孩子的“不听话”,孩子每一次的“叛逆”,对于孩子来说,是在构建独一无二的“自我”,是在拼尽一切努力地成长为自己。

爱孩子,不是让孩子尽力顺从我们的意,而是父母要努力学习理解孩子和接纳孩子“自我”成长的需求。

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深以为然!

最近,已经会走会跑的两岁多的女儿,突然总是要抱抱,走路要抱着,爬楼要抱着,总之,自己不想走,就是问爸爸妈妈要抱抱。

之前碰到许多父母面临孩子索要抱抱的时候,大多都是不抱,因为父母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觉得孩子已经会走了,总是抱着会惯坏孩子,所以他们会想着法子说服孩子自己走路,孩子自然也是哭闹,不乐意。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

在我看来,我女儿要抱抱,那就抱着吧,她现在正好有这个需求,那就接纳她的需求,即使当下还不能了解她为什么有这个需求。

以前抱她的时候,她没有什么感觉,最近每一次抱她,她都会说:“妈妈,我爱你”,然后把头歪在我的肩膀上,哼起歌来。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

这一刻,我感觉真的好幸福,我好庆幸女儿的需求被我看到,被我回应,所以女儿感受到妈妈的爱,也自然地表达着爱!

这让我深深地认识到:

我们是不是真的爱孩子,不是我们说出来的,是靠孩子体验出来的。爱孩子,不是我们说了算,孩子说了才算!

只有当我们放下自己头脑中的“是非”“对错”的各种念头,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需求,她才真正体验到爱,并会毫不吝啬地表达出来。

一旦我们有了想要改变孩子,塑造孩子的念头,就不可避免会与孩子内在的需求产生冲突,孩子也会本能地选择反抗。

正如婚礼上的妈妈,孩子只是想要吃块糖,妈妈坚决不同意,一个三岁的孩子面对满桌子的糖果,却要忍着不吃,实在是强人所难,孩子自然就会通过哭闹抗议。

如果她放下自己头脑中的执念,接纳孩子当下就是想要吃块糖的需求,孩子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块糖的满足,更是妈妈满满的爱。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一个被教育、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自己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天然向好的发展趋向,我们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接纳,给孩子爱和自由,孩子就会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向阳而生,自我成长。

荣格曾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父母育儿先育己

列夫.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教育自己。”

深有感触,孩子的成长依赖的是父母的成长,如果我们的思想停滞不前,如果我们不尝试去学习认识孩子,理解孩子,我们就会习惯用固有的认知去“塑造”孩子,去“控制”孩子。

育儿专家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名叫唐河的家长听了蒙特梭利讲座后,决定改变自己对孩子过去的教育方式。

有一天,孩子怯生生地跟妈妈说:“妈妈,我想……”

唐河说:“你想出去玩,妈妈知道。今天你爱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

孩子说:“那我晚上回来晚了可以不?”

“可以呀,你晚上不回来都可以。”

她的孩子12岁,听到妈妈的话,特别高兴。

于是,晚上坐在楼下不上来,一直坐到12点才上楼。

唐河看到这个情景说“我知道我的孩子第一次感到快乐是什么!”

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一份如此简单的快乐,实现起来却是那么的艰难。

孩子能否获得快乐,真真地全仰仗于生他养他的父母,父母的成长与否,才真正决定了孩子能否快乐的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作为父母,应该首先是那个不放弃自我成长的人,才能在育儿路上从容面对身边这个不断成长的孩子,也只有不断成长中的我们才能拥有丰厚的能量继续爱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家有女宝一枚,热爱阅读,享受育儿。欢迎关注@谦妈育儿 ,育儿路上,希望与你,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