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教育孩子总忍不住发火怎么办?学会从两个层面控制情绪,分四步走 总想对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2022-03-10 06:18:54孕产
我的一位辣妈朋友,整个暑假都在信誓旦旦,表示儿子上小学后一定耐心、温柔地对孩子,遇到事情绝不发火。还保证,只要不出发不生病,接送上下学、陪写作业、开家长会,一应事务都要亲力亲为。说归说做归做,开学还不到一个月,这位妈妈就憋不住破功了。

我的一位辣妈朋友,整个暑假都在信誓旦旦,表示儿子上小学后一定耐心、温柔地对孩子,遇到事情绝不发火。还保证,只要不出发不生病,接送上下学、陪写作业、开家长会,一应事务都要亲力亲为。

说归说做归做,开学还不到一个月,这位妈妈就憋不住破功了。

情况是这样的,本来挺乖的小朋友,升级成小学生后就变了样:早上赖着不起床,催急了又哭又闹;吃饭磨磨蹭蹭,看电视没完没了;上课坐不住,小动作不断;作业写得马马虎虎,班主任频繁找家长。怒火在妈妈心里一点点积攒,终于在前天晚上忍不住爆发了:

“你看看你写的这拼音,像狗爬的一样!能不能认真一点,再这样下去扫大街都不要你……”

教育孩子总忍不住发火怎么办?学会从两个层面控制情绪,分四步走

孩子懵了几秒钟,接着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喊奶奶。孩子的哭声让朋友瞬间崩溃,一时间血气上涌,头晕目眩,看东西都有点模糊。直到昨天上午,太阳穴还在一跳一跳地痛。同事一边为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自责,一边想起陪写作业陪到心梗的新闻感到后怕。

总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总想对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大概每个做家长的心里都明白,只有心平气和地教孩子,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可是,有多少人像这位朋友一样,本着不发火的原则,最终还是控制不住,陷入“孩子学不好→妈妈发火→发火后自责→孩子更学不好→妈妈更生气→更自责”的怪圈。

明明很爱孩子,为什么总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有些家长明明很爱孩子,也知道发脾气不好,却总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冷静下来又后悔不已。网上有报道称,有位妈妈在反复发火和自责中心力交瘁,仅两年时间就患上抑郁症。

为什么这些发脾气的家长像穿上红舞鞋一样停不下来?造成他们这么拧巴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张璐说,“心理学上,专业的情绪管理中,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也就是这种情绪是由其他的‘根源情绪’引起的。”张璐所在的科研团队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让家长动怒的根源不是孩子行为本身,而是孩子的行为引发的三种内心感受:羞耻感、恐惧感和愧疚感。

■ 羞耻感——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自己生的,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的成功代表的是自己的成功,孩子好自己脸上有光,孩子不好自己会很没有面子。羞耻感就是这么一种“自我评价情绪”,一般情况下,人一旦感到丢脸,心里的火蹭地一下就上来了。当意识到让自己丢脸的根源是更为弱小的孩子时,火气大得根本就压不住。

火气大得根本就压不住

■ 恐惧感——害怕孩子不如别人,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总想对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家长们大都有不同程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竭尽所能替孩子报辅导班,参团出国游学,买天价学区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到底,这种焦虑的本质就是恐惧。害怕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害怕孩子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本着对孩子未来的负责的态度,看到孩子表现不如人意,就忍不住发脾气。

■ 愧疚感——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我的心里是愧疚的。

现在社会上有个不好的现象,不但孩子在一起爱攀比,家长之间也总是暗中较劲。你家孩子买钢琴,我的孩子也要学个特长;班里有孩子穿耐克,我的孩子就不能穿地摊货;朋友给孩子买了学区房,我买不上心里会很难受,会觉得对不住孩子。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当孩子提的要求没办法满足时,有些家长会极力否定孩子的需求,认为孩子提的要求太过分,甚至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就找理由把孩子指责一番。

找理由把孩子指责一番

两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父母发火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叫静止脸实验,这个实验验证了父母的负面情绪在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实验开始之前,妈妈与几个月大宝宝正常互动,宝宝表现得很开心,接着静止脸实验开始了。妈妈瞬间变得面无表情,宝宝察觉出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宝宝继续尝试让妈妈与自己互动,但是妈妈仍然面无表情,宝宝无奈之下崩溃大哭。

总想对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对宝宝身体的同步监测显示,在妈妈对他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实验团队经论证得出结论:父母焦虑、抑郁、冷淡、不耐烦、敷衍,可能会使婴儿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最严重的状况,可能会影响宝宝大脑发育。

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是一个类似的实验。“小艾伯特实验”是1920年,美国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设计的。实验对象艾伯特是个年仅11个月的健康孤儿。一开始,华生将白鼠、狗、带头发的面具还有白色羊绒展示给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对这些小动物和物品都非常喜欢,愿意去接近和触摸它们。

真正的实验开始了,当小艾伯特试图去触摸小白鼠的时候,身后会突然响起巨大的敲击声,这让小艾伯特十分惊恐,吓得大哭起来。这个过程重复到第七次,小艾伯特看到白鼠就会嚎啕大哭,并飞快地爬走。更严重的是,这种恐惧还迁移到所有毛茸茸的物体上,甚至是圣诞老人的大胡子也没幸免。

让这个实验声名狼藉的根本原因是,在小艾伯特离开之前,华生没有为他进行行为矫正。华生自己也承认,这种引起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试想,世界上毛茸茸的东西这么多,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东西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小艾伯特瑟瑟发抖。

果然,做完实验没有几年,小艾伯特就因为脑积水去世了。这个在人类认识自我的道路上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孩子,在世间痛苦地煎熬了五年多。

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

父母常发脾气,还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危害:

1、孩子会因为害怕,变得无条件“顺从”,进而可能导致以后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变得软弱,失去自我。

2、孩子频繁受到惊吓,会失去安全感。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失去自信,性格可能会变得孤癖、封闭、不意愿与人交往。

3、孩子最善于模仿,如果父母爱发脾气,以后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火爆、冲动,很容易和别人发生争执、意气用事。

总想对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家长学会从两个层面控制情绪,在孩子面前不发火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理性情绪》中指出: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人们带着这些想法,就会产生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暴怒、焦虑和生气。

总想对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作为父母必须学会接受这一点,要知道成长的过程就是纠错的过程,要想让孩子一直不犯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这样,父母才会理解孩子,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身上不断出现的“缺点”。

让孩子一直不犯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下面是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有两种控制情绪的方法: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这两种方法从本体论层次和认知论层次两个层面出发,找到情绪的源头,让家长在千钧一发之际控制住情绪发作。

■ 物理疗法: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提出一种对控制脾气有效的方法,称为“数颜色法”。具体做法如下:

观察周围的景物,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个桌子是棕色的;她的衣服是红色的;床上的枕套是蓝色的;那只铅笔是绿色的……直到辨别出12个不同物品的颜色时,自己原本呼之欲出的情绪便被有效的遏制了。

实验证明,当人们情绪即将失控时,大脑里的理性思维能力便会减弱;而当经过三十秒左右的时间进行颜色确认,理性思维又会重新回归,这时自然能够冷静很多。

■ 心理疗法

阿尔伯特·埃利斯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中,论述了情绪管理有四个基本的步骤:觉察、疏导、内省和解决。

第一步:觉察——“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感觉和行为有哪些不妥?”

人只有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才能胸怀宽广,对人不苛责。情绪发作的时候没有人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虽然父母有情绪发泄的权利,但是必须首先学会查找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也并不完美,才能接纳孩子的不足,和他们一起成长。

接纳孩子的不足,和他们一起成长

步骤二:疏导——真正的高手,先解决情绪再处理问题。

尝试深呼吸,调节自己的气息,让自己情绪尽量稳定;微笑,多想想孩子可爱乖巧的表现;语言暗示,告诉自己是孩子的父母,要爱他们,不可以随意发脾气。如果这么做了还是不能奏效,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会儿”,然后快速离开,找个没有人的地方把情绪发泄出来。这样既让孩子知道你的态度,也不会伤害到孩子。

步骤三:内省——从内在去自我反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冷静下来后,接着问自己几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我这么生气?是我自己的原因?还是孩子的原因?

平时也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问自己每次情绪失控是因为孩子真的做的不对,还是因为自己本身脾气不好;是孩子有什么不愿说的苦衷,还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远比责骂孩子有用很多。

步骤四:解决——找出处理事情的办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补救的办法,二是下次的预防和应对办法。

不是所有父母所有时间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已经爆发,那么只能想一想怎么补救才能能将伤害降到最低。可以向孩子道歉,但必须让孩子知道在这件事上他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得到孩子的认可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商讨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先解决情绪再处理问题

情绪平和,好好说话,是每一个合格的父母必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冷静地面对问题,引导孩子用正确方法修正成长中不断出现的错误。父母能够淡然的面对生活,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做一个温和而有原则的妈妈,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