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孩子好好说话,优秀的父母总是先从学会管好自己的嘴开始 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上个周末,晚上11点了,邻居敲开了我的家门,又慌又气,说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离家出走了。她边哭边诉苦,早几年和老公离婚时,就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女儿,才死死地争取抚养权。这几年也从来没有想着再嫁,是因为不想女儿受委屈。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把钱省下来给女儿买心爱的礼物……
邻居不断地诉苦,我问她,宝贝女儿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她说,女儿留了一张字条。
纸条上这样写着: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您很爱我,很疼我,但是,我不是您的出气筒,我也不是您的垃圾桶。有时您不开心,只要我哪里没有做好,就开始对我喋喋不休地指责;有时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各种抱怨,虽然您这是用语言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但我不想做您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我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妈妈,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我跟邻居说,是您的嘴,把孩子赶出了这个家。邻居如雷轰顶,这才知道自己那些无意间发泄的情绪的话,深深伤害了自己的宝贝。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却有很多父母都会像邻居一样,说话无所顾忌,没有遮拦,动辄说出一些让孩子无法承受的过激语言,一点都管不住自己的嘴。殊不知,这样做的结局,不是让孩子产生消极或者叛逆心理,就是让他们不听父母的劝告,不接受父母的教导。
父母越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越听不进你的话,相反,父母说得少,孩子反而愿意听你的话。那么,对于喜欢通过说话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父母来说,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呢?
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带着情绪教导孩子。父母情绪不佳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先去做别的事情,暂时离孩子远点,等情绪平复后,在教导孩子,这样,说起话来才会更加客观。
我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她的儿子比较顽皮,每次孩子惹事,她准备大发雷霆时告诉自己:“他还是个孩子,深呼吸,深呼吸……”待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去教育孩子。每每这时,孩子总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感觉到妈妈对他的包容和爱意。渐渐长大,她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亲子关系处得特别好。
我妹妹是个急性子,两个娃每到假期或者周末,就在家里闹翻天,刚开始,妹妹总要指责,反反复复地骂个不停,但总是没有用,最后衣架上阵,搞得家里乌烟瘴气。后来,妹妹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学了很多教子方法。每次孩子再有不当的行为想要指责时,自己又情绪不好时,她极力克制自己不去说教,实在忍不住时,她就去做家务,收拾房间。等到自己情绪平静之后,再去引导孩子。
她经常和宝妈们分享这个方法,她说,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是最愚蠢的方法。
有一句这样的话,优秀的父母被孩子激怒时,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其次,学着做个“哑巴”。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不妨学着做一段时间的“哑巴”,如果没有特别必要的话,最好不开口。这也是管住嘴巴的一个有效方法。
儿子四年级转学时,我担心他各种不适应,每次放学后,我都问长问短。儿子很生气,有时不回答我的问题,有时候直接把自己关在书房,不出来。那段时间,我自己也很纳闷,儿子怎么体会不到我的关爱呢?
老公跟我说,你试着做一段时间的“哑巴”试试看。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接送儿子上学、放学,我都保持沉默。一开始,儿子自己哼着曲子,快乐无比。渐渐地,儿子扯着我分享他在学校的趣事,并要求我跟他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对很多我认为儿子平时做得不对的地方,都做了无形的教育引导。在交谈中,儿子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我提出的观点,也很认同。
后来,老公得意地对我说:“你看,再先进的家教理念,再有效的家教方法和措施,都必须通过亲子间的交流、对话、沟通来实施和实现。如果你说什么,孩子根本就不听,那么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了。”
毫无疑问,语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主要途径。那么,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话呢?父母又应该怎样说话呢?哪些话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哪些话又会深深地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呢?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6大类孩子不喜欢听的话:
1、唠叨不停的话
很多父母,就因为一个问题,在孩子的耳边一直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有时,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就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只要一抓到机会,就反复说个不停。其实,这对孩子来说,虽是反复刺激,但会对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的抑制,让大脑自动屏蔽。父母唠叨得多了,孩子不但听不进去,还会反感你,甚至顶撞。
2、讽刺的话
很多时候,孩子不如父母所愿时,父母就会说一些讽刺孩子的话,“这都做不了,以后还能做什么呀?”“就考这点分数,读什么书?”“你这样就会有出息吗?笑死母猪!”等等类似的话语。因为刻薄尖酸,孩子很难以忘记,就会导致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抗拒。久而久之,孩子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话了。
3、揭丑的话
有些父母喜欢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没完没了地说孩子的不是或者过错,以为这样可以给孩子长记性,以后不会犯错。其实,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和父母对立。
4、审问的话
父母经常一遇到事情,就像审问犯人一样质问孩子。孩子往往会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孩子把委屈藏在心理,无处发泄,最后导致性格扭曲。
5、迁移话题
很多父母在看到或者听到其他孩子身上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是,常常会转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然后各种叮嘱,说,你不要像他那样。殊不知,这样更加会伤害到孩子的上进心和好胜心,把孩子的情感推向外面。
6、威胁的话
很多孩子一不听话,父母就会说,“你再这样子,我就不要你的!”“下次再敢这样,我打断你的腿!”“你不听,我就告诉你的老师。”等等来威胁孩子,不仅让孩子极度反感,还让孩子产生恐惧。孩子会非常抵触,并且开始叛逆。
优秀的父母,都是很智慧的,管住自己的嘴,做会说话的引路人。
相关文章
- 孩子没礼貌,大人说话他插嘴?父母要让他端正态度,学会倾听
- 孩子不听话?还不是因为父母不好好听孩子说话
- 孩子的生命教育课:学会这三招,再普通的父母也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好好长大 | 正面管教从说正面话开始
- 关腱元:孩子有三个特征,很优秀,父母需要好好培养
- 多少孩子,毁在父母不会好好说话,高情商的父母如何和孩子说话?
- 孩子太依赖父母?想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要学会“袖手旁观”
- 孩子想要的不多,跟父母好好说句话而已
- 想让孩子更优秀,父母须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走出教育误区
- 父母嘴里永远都有“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各种优秀
- 父母帮孩子养成下面8个习惯,将来想不优秀都难
- 父母想让孩子有辉煌的未来要教会孩子学会担当,有责任心
- 父母支持孩子现在的梦想,孩子未来才更优秀
- 3岁孩子总是说话口吃,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造成的?父母该了解
- “你要考第一”,想要孩子更优秀?父母别把期望变成了焦虑
- 为何不能按照“规划”去教育?孩子比你想的优秀,父母应选择相信
- 抢玩具是正常玩耍吗?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想法,要让孩子学会分享
- 抱怨孩子不够优秀?请先检视父母的言行,不要忽视了模范的作用
- 每天这样和孩子说话,想不优秀都难
- 老师和家长先学会说话,孩子才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