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童舞蹈班致瘫:重塑认知,成为不焦虑的父母 重塑
10月6日,河南平顶山市,一名6岁女孩在舞蹈机构跳舞时,因先后做了 “下大腰”和“压腿”动作,造成腰部外伤并脊髓损伤导致了截瘫。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不由地心口一紧,在难以置信的同时,也为孩子痛惜不已: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到世界各地到处走走,就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了。
神经专家称,多数伤者患有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牵拉超过限度为其主要发病原因,伤后8小时是治疗黄金期。
梦想孩子有个美好未来才去报舞蹈班的家长们,想必也着实难以接受的事实,却这样残酷真切地发生了,而且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
据了解,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儿童跳舞致瘫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了,必须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很多时候,家长们太焦虑和攀比了,才会盲目跟风被一些流行口号所忽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拔苗助长的后患,一如过早练高难度舞蹈动作致瘫的悲惨,难道还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的事情呢?
1. 父母要把好孩子人生路上的每一关
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是给予孩子生命了就可以,我们还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养育工作。除了从小抚养长大外,还要在成年前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教育。
练习舞蹈能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父母让孩子练习舞蹈培养兴趣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在选择兴趣班时,要遵循的原则是安全健康,挑选符合孩子年龄强度的特长班。有些兴趣爱好,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只有家长们足够重视,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孩子意外损伤的几率。
有专家指出,学龄前儿童骨骼发育尚未健全,不适合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所以除了舞蹈,滑冰、武术、跆拳道等高强度的兴趣班孩子也不宜过早学习。
家长们不要盲目攀比,甚至把孩子的优秀当做炫耀的资本,更不要急于求成,盲目求快求早,有可能适得其反!
除此之外,孩子练习和运动时,我们要告诉孩子遵守安全规则、给孩子提供合适的防护装备并做好防护工作、提前做好热身运动、注意好练习的时间和强度、教会孩子运动中的保护动作、以及提醒孩子运动过程中身体出现任何不适都要及时中断活动。
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不要只图便宜,一定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培训机构。
2.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正如央视节目《面对面》中的董卿所讲:“你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也让我脑海中又浮现了之前看到的一张图片:火车上,一张桌子的两旁分别是两对父子,一对父子俩人都手拿一本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另一对父子各拿一部手机,自顾自地高嗨。
所以,如果家长在家天天抱着手机,那也休想让孩子自觉地拿起书本。一边拿着手机一边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总会不由自主地在某个节点发出声嘶力竭的吼叫?为什么?家长虽然在辅导,心思在手机上,孩子虽然在做作业,心思却在玩上,有木有 ?
可见,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另外一个人,何况是没有自制力的孩子。
所谓的优秀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言传身教,自己先做好,再去要求和影响孩子。
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1977)一书中提出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他也是位合格的爸爸。奥巴马与妻子米歇尔的生活很规律,不论多忙都坚持运动,作为总统的奥巴马有时间还帮忙做家务。奥巴马曾说他很自豪的事情是,竞选美国总统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家长会。
越优秀的父母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越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说教,而是进行生命对话,用爱、智慧和言传身教,去唤醒去熏陶孩子。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顺义妈妈”的文章,顺义妈妈这个群体生活在北京的“上东高地”,是京城最积极最上进最爱奋斗的一群精英阶层妈妈,顾名思义她们也是一群“鸡血妈妈”,因为她们的话题永远都是和“鸡娃”相关。孩子报钢琴班,妈妈为了做好陪练和给娃纠错,自己先苦学半年;孩子学游泳,妈妈先研究清楚各种游法和教法;往返12小时车程的俱乐部,对她们来说不在话下;一路陪下来,妈妈们也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挺起胸膛带娃往前冲,她们深知“不努力就出局”这道命题,所以在孩子年幼时,她们“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把好每一道关,做好每一次抉择。
3. 我们误解了“赢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含义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抢跑,很多医院8月底都会出现抢生的孕妇,正如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孕妈妈对孩子的期冀: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这些“鸡血妈妈”的抢生抢跑可笑吗?但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日常也都普遍相似:白天学校上课,晚上或周末课外班上课,不是正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生怕被落在。
美国和德国一些心理学家做过有关“早期教育”的调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孩子抢跑后,他人生的前4年的确有优势,但长期来看却具有难以估量的危害。
前段时间,在一个幼升小指导会的互动环节上,一位妈妈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提问:”我家孩子是9月1号前一天出生的,虽然我们今年大班了,但明显感觉各种能力跟不上,这种情况能不能晚一年上小学?” 虽然这位家长的孩子有可能是自然出生,而非抢生,但她焦虑的问题不正是那些抢生妈妈们或多或少要面临的难题吗?
幼儿园里,同一班级中最大和最小的孩子年龄相差几乎是一整年,能力也自然相差很多,最小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会跟不上大部队的感觉,心理上难免会有落差感,所以人为的抢生抢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只会给不适应的孩子增加无谓的负担。
拒绝盲目抢跑,家长要懂得给孩子做减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
记得上初中时,一个同学严重偏科,除了英语,其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原因是初中英语课上老师提问,他发音很差,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打击,就不愿意学英语,后来越差越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严重偏科,他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到了普通高中,英语老师很负责任,发现问题后不断鼓励他: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经过不断努力,那位同学英语后来也赶上来了,高中毕业时还考入了重点大学。他是我的同桌,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人生漫长征途中最重要的,并不取决于所谓的起跑线,而是为了美好未来,保持怎样的心态和奔跑的姿势。
还记得“铁杵成针”、“乞食漂母”和“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老婆婆的话激励了贪玩的李白,他发奋学习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韩信听了漂母的话也成为他日后作为的转折点;孟子的妈妈发现孩子不学无术,经过三次搬家才终于找到适合孟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孩子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所谓的起跑线,其实是无处不在,而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孩子自己,能在困难中不断战胜自己的孩子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
4. 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24小时。但就是因为不同的分配的方法,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但凡优秀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自律。
前几天,清华大学校史馆晒出清华学生的计划表:凌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公开后一时间引发热议:越是优秀的人越努力,优秀的背后,是苦行僧般的自律,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
关于财富的长期主义,亚马逊CEO贝佐斯有一次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干什么事情都在寻求捷径,甚至在梦想一夜暴富或者如何快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而真实情况是,即使是股神巴菲特,99.8%的资产也是在他50岁后赚到的。巴菲特是有眼光的长期主义者,虽然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3%,很多人都不愿意投资的情况下,他却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最终才成了股神巴菲特。
足见,人生没有所谓的捷径,自律的长期坚持对成就一个人或一件事来说是多么重要!
与抢跑相比,孩子的“自控力”、“注意力”、“行为习惯”、“情绪管理”、“沟通合作”、“同理心”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值得下功夫的,这些未来必须的能力会使孩子受益终身!有了这些软件技能做铺垫,加上高效自律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步跨出优美的弧线。
作为有格局、有远见的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成长规律,制定出一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长计划,既不焦虑,也不赶跑,培养出有幸福力和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孩子。
可见,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线!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相关文章
- 6岁女童每到周五就闹肚子,医生检查后,对父母说:心病难医
-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孩子学舞蹈最怕的几个“极端”
- 爷爷接舞蹈班孙女放学,不料爷爷是学最快的,网友:别人家的爷爷
- 6岁以前请对男孩温柔以待,男孩的父母请仔细看
- 6岁前不分床就是坑娃?有关分床睡的信息,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6岁前必须教会孩子5个好习惯,黄金习惯养成期父母需重视
- 6岁女孩每周五假装"肚子疼",父母带去检查,医生的话点醒父母
- 6岁女孩钟爱画蛇并得奖,父母沾沾自喜时,朋友:快报警吧
- 6岁女童接近失明,原因居然是亲弟弟造成的
- 6岁娃深夜警局痛哭报警,父母不良沟通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 女童眼睛被塞纸片:孩子,父母永远是你的后盾
- 父母应学会转换策略,适应娃的认知能力,逐渐摆脱“故事式育儿”
- 父母指引孩子使用屏幕建议(三)(3-6岁)
- 父母焦虑是掉入了家长陷阱,为成绩着急,不如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
- 父母的焦虑---孩子的教育
- 父母的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只需要这样做
- 父母的焦虑,可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作祟
- 父母的那些焦虑
- 父母要降低“成长问题”的焦虑,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 父母难当,现代家长缘何陷入“集体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