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那些焦虑
听过一场关于矫正“熊孩子”行为的讲座,中国家长愿意花时间去听此类讲座,而不是陪孩子去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这样的改变本身反映了非常值得令人欣喜的国民素质的进步。
讲座和工作坊之后的提问时间,家长们纷纷见缝插针地问了关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的问题。大部分的问题和讲座的内容无关:
我是孩子老是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倒是可以看很久。求他学英文真的要把我累死!怎么办?
孩子下载学习跟不上,周围很多人都报了学习班,怎么办?
我儿子人是聪明的,开始从小做作业是习惯没养好,成绩老是上不去怎么办?
家里和孩子爷爷奶奶一块住,他们老是要干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怎么办?
我的女儿老是喜欢玩男孩子的玩具怎么办?
对于中国新一代家长来说,成绩和高考的重要性深入骨髓,而如何在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社会环境下养育多孩却需要自己探索,所以你们是完全有理由,甚至理所应当该为了孩子如此焦虑。
大部分中国父母的“怎么办”的问题背后的目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什么是成功?考进高知名度的大学和将来的高收入来巩固或是提升社会地位。
诚然,就像白岩松在纪录片《高考》中所说: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事非常事实的东西。但是另一个角度,我能不知道现在高考有多少毛病和问题吗?恢复的不是高考,恢复的是不知道多少代中国人的公平,尊严,梦想等等。”
高考是中国学子所需要的制度,这种制度下必然造成父母为子女学习成绩而焦虑。可是孩子考入名校就能为成功之路板上钉钉吗?
考入名校成了众多学子的“人生巅峰”,可是巅峰之后的60年该怎么过?
所以,名校不是光耀门楣的保障,考不上也不是只剩下破罐子破摔。而在这两个极端时间还有着无限的人生的可能性。
到社会工作后随着时间年龄增长到一定岁数还没结婚,父母就开始为儿女操心了。各种催婚招数层出不穷。出现催婚现象原因,就是老一辈父母不太相信爱情,他们对爱情和生活的幸福相关度也不是那么敏感。老一辈的很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之间有没有矛盾呢?有。但因为过去的社会条件限制,他们离婚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爱的甚至无性的婚姻也可以持续几十年。所以这成为了他们说教的资本:我跟谁谁谁当年也没有谈过什么恋爱,我们不是照样过了好多年吗?你看我们不是也很幸福吗?
在那个年代里,对爱情和生活的幸福感和相关性是不敏感的。所以当现代年轻人说:我一定要有爱情才会结婚,他的条件再好,我不爱他,我就不想跟他结婚。这在父母那里就很难理解的。你看他条件这样好、那样好,你要跟他在一块过着,过着过着就爱了。这个就是他们的局限性所在。另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父母难以避免地会卷入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圈子的攀比之中,他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一样:你看谁谁的孩子已经结婚,谁谁的孩子都多大了,谁谁嫁了个什么样的人,那个人有多少多少钱。他们眼睛里所看到的都是别人光鲜的那一面,看不到背后的其他面。另外,受到同侪压力的影响,比如你的表弟、表妹他们都已经结婚了,在父母他们肯定会觉得很难受。当他们跟别人去聚会时,别人问你家孩子怎么样了?他们内心里面其实也是很崩溃的。所以当他们把这些压力从外面吸收回来以后,自然会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来。
父母的很多局限性确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之所以跟父母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过他们的人生,我们没有过他们一样的日子,没有过他们一样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应该这样的事情,在他们那个年代就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不可以要求他们完全跟我们变得一样,所以在这个时候,当我们跟他们出现矛盾的时候,更多的需要采用的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过激的方式去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