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小孩子也有大情绪!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为消极遭遇找台阶下 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2022-03-01 16:58:02孕产
最近,老师说我家小儿子兴兴很会给自己找台阶下,比如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兴兴跑得比较慢,在队伍里总是拖累其他小朋友被“老鹰”捉住。

最近,老师说我家小儿子兴兴很会给自己找台阶下,比如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兴兴跑得比较慢,在队伍里总是拖累其他小朋友被“老鹰”捉住。于是就有孩子提议不让兴兴跟他们一起玩了,兴兴说“不玩就不玩了,反正我玩腻了,我去玩荡秋千”;兴兴被其他小朋友抢走了手上的玩具,他就说“爸爸妈妈在家里给我买了更好玩的玩具”;上美术课的时候,兴兴不小心把颜料溅得满衣服都是,其他小朋友笑他脏兮兮的,他说“我衣服上有好看的颜色,你们没有”……

这种“找台阶下”式的语言,其实是孩子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兴兴被其他小朋友排挤、欺负、取笑了,本来应该是很难过的,但他学会了调节这种难过的情绪,转而改变游戏目标、延迟玩具满足、思考人无我有的特征等,这些都是对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兴兴做得很好。

事实上,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劳拉•E•伯克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就提及,“在2~6岁之间,儿童的情绪技能就有很大的进步,这些技能统称为情绪能力。一方面,幼儿获得了情绪理解能力。他们能更好地谈论自己的情绪并对别人的情绪信号做出恰当反应。另一方面,他们能更好地进行情绪自我调节,尤其是对强烈的消极情绪的调节。”

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小孩子也有大情绪!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为消极遭遇找台阶下

很显然,这种情绪管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发展并健全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呢?

一、如何让孩子正确理解情绪?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情绪理解多是被动的,是需要父母等照顾者引导才能恰当理解的。劳拉•E•伯克曾写道,“3岁时,自我意识的情感与自我评价具有显著联系。但是因为幼儿还处于形成好坏标准的阶段,他们要靠成人的反应来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感到骄傲、羞愧和内疚。”那么也就是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强化孩子对自我行为与自我情绪的因果关系,诸如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批评,会让孩子理解自己学会独立穿衣穿鞋,是值得自我骄傲的;自己用手扒脏了盘子里的饭菜,是应当感到羞愧的;自己胡乱扔东西,刮伤碰伤别人了,是应该觉得内疚的,等等。

不过,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理解情绪,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刺激。《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就指出,“在人的童年早期,大脑的一个特定部位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变得更大,神经元(脑细胞)之间会形成更多连接。外界刺激的频率和强度越大,大脑的那个特定部位就会变得越复杂。在童年早期,经常重复的刺激会在大脑中产生一种稳定且不易改变的模式。源自童年经历的这些模式的总和,就是一个人成年后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质基础。” 这里举个例子,当孩子在学习某项技能时不尽人意,如果父母常常说类似“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学不会!”等针对孩子能力的消极定性,甚至因此常常体罚或以冷暴力对待孩子,孩子就会“过度体验自我意识的情感”,强化个人能力差的低落情绪。反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积极态度,耐心地教学,鼓励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再次尝试,且对孩子最终学会某项技能给予热烈的赞扬,就会“促进孩子产生较适度的、更具适应性的羞愧感和骄傲感,面对困难任务也会表现出更好地坚持性。”

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需要指出的是,正确地理解情绪,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该消极的时候消极,实则也有利于孩子将来对社会群体性的适应。对于某件事,大众普遍感到高兴,而有些人却觉得悲伤;或者众人觉得应该感到难过的事情,有些人却欢欣鼓舞。这种迥然相异的情绪状态,显然与社会格格不入。当然,我们不能说外界的情绪就一定是正确的情绪,但人作为社交性动物,在自我与外界的情绪有所冲突时,懂得理解别人情绪中的合理性,才能寻找与别人磨合与调解的方法,从而更好与这世界共处。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调节情绪?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情绪大致分为喜和悲两类。本文所说的“调节情绪”多是指对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处理。在我看来,那些忘乎所以的乐极,用“控制情绪”更为贴切,它不需要调节,只需要稍稍控制自己表达喜悦的程度就够了。

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好,来我们回到主题上。我们都清楚,理解情绪与调节情绪,两者并非顺承关系。不是说孩子知道了自己是难过的,他就能很好地调整消极情绪,及时地从悲伤中走出来。但孩子必须学会调节情绪,于自身有利于积极的心理建设,也避免用于智力发展的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情绪的管控上;于外界有利于人际互动交往,让孩子得以参与到更亲密积极的交流之中。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于自身

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其实不必多说了。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校长久世浩司在《抗压力·亲子篇》中就生动描述过,“我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心里会有形形色色的消极情绪卷起旋涡。在大海中,如果被卷入漩涡,就很难逃出生天,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不摆脱这个状态,就可能出现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消极情绪笼罩的心理状态‘如同踏入泥泞的沼泽地一样’。”

另外,从时间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谈,孩子任由消极情绪占据自己的思想,整日闷闷不乐地无所事事,也不利于孩子充分利用最佳的学习生理期去习得各种基础技能。美国医学博士克劳迪娅·M·戈尔德就曾指出,当孩子处于消极情绪,“他也许只能使用大脑的低级区域去控制最基本的功能,比如呼吸和心跳。大脑的高级区域,比如思考的功能可能会‘下线’。在那一刻,孩子的大脑可能会一片空白。”试想一下,大脑空空如也,孩子又如何做到持续并深入学习?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于外界

如何调节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我们知道,情绪的产生从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孩子学会了调节自我情绪,才会把注意力从自己转到另一个当事人身上。《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及了“共情”这个概念,“共情是一个人身上产生与另一个人的相似感受和情绪性反应,但这并不总是导致友好和助人行为。某些儿童对恼怒的成人或同伴的共情会演化为个人痛苦。为了减弱这些感受,儿童会关注自己的焦虑而不是需要关心的那个人。结果,共情并没有引起同情。”换句话说,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孩子与外界交往。想想一个孩子只会自悲自喜,却不对身边人的悲和喜做出适时适度的反应,就难免会给人以冷漠不近人情之感,以致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三、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自我调节情绪?

《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里讲了三个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分别是“平复”、“命名”以及“共鸣”。“平复”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抚平孩子消极情绪的方法,可以是让情绪起伏激烈的孩子做“一二三”深呼吸,可以是带孩子出外走走,远离制造纷乱情绪的是非地,可以是放些舒缓的轻音乐等等;而所谓“命名”其实就是让孩子表达出自己情绪的源头,让孩子说出来自己是因为什么而感到情绪低落的。知道心理源头,而不是一味地只沉浸在自己很难过的境况,才能走出心理阴暗面。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好,接下来我想要着重谈谈“共鸣”。“共鸣”,意思就是父母对孩子所展现出来的情绪有所察觉,有所体会,并就此采取必要的、及时的行动。诸如我们对孩子说,“宝贝,你一定很难过吧?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跟爸爸妈妈说”等安慰,就能够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会感到非常高兴。事实上,有些孩子不是学不来自我调节情绪,是他们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无人问津的情感世界里,只顾着自怜而顾不上重整旗鼓。而父母的关心即使还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至少在这个世界里构成了一个情感的支撑作用。

不要小看这种情感的支撑,有时候爱比道理更有用。美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就曾直指一种场景背后的心理逻辑,“当一个4岁的小女孩抢走了妹妹的生日礼物时,只告诉她这么做事错的,并不能使她心服口服。如果她很爱她的父母,那么当父母告诉她不要这么做时,她就会感到内疚和痛苦,因为她不想让父母失望。她还需要感到羞愧,因为她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被父母批评了。羞愧和内疚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情感,对于父母来说,若要让孩子产生这些关键的情感,爱孩子比吓唬孩子更有效。”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父母的言行往往是孩子举止的一面镜子。对于自我调节情绪这件事上同样如此,正如劳拉·E·伯克指出,“幼儿是通过观察成人处理他们自己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我们需要先自己学会如何调节情绪。

我曾看过外国的一个亲子家庭教育宣传片,视频里出现了上班族爸爸边走路边对着手机发牢骚、路怒症妈妈对着旁边的车举起中指挑衅、老板老爸对着下属怒吼辱骂、披头散发的妈妈向着公共电话亭一顿乱砸等等场景,而在这些父母的身边,是他们的孩子做着跟他们一模一样的事情。视频的最后出现两句话惹人深思,“Children see,Children do.Make your influence positive.”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孩子看到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让你的影响力变得有积极性。如果父母调节情绪的方法就是发牢骚怒吼乱砸乱打,那么孩子又从何学起正确地调节自我情绪呢?

不排除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他们郁闷、烦躁、难过,都不过是为了些朋友们不跟他玩了、被抢玩具了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以致于对孩子的情绪调节不甚在意,以为孩子玩着玩着很快就会把事情忘掉了。这种拿年龄小说事,不多加理会并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自我调节情绪的想法是亲子教育的大忌。

最后我想引述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勒洛尔合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里的一段话做结,希望能够引起父母们对培养并健全孩子自我调节情绪能力的重视:

“成年人的记性不好。跟很多成年人以为的相反,小时候的课外活动更像是美剧《达拉斯》或者《豪门恩怨》一般充满勾心斗角,而不是《草原上的小房子》那样无忧无虑。

矛盾冲突、拉帮结派、嫉妒、排斥、羞辱,这些都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跟社会竞争和攀比一样残酷无情。这些事对一个人自尊的影响超乎父母们的想象。自尊脆弱的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会很容易回想起当年这种残酷、令人感到耻辱的回忆,当然,这是一种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