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怎么办,做父母做得好心慌 如果孩子不是你的你会怎么做
某天,从手机APP里突然跳出一条新书上架的信息:您订阅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上架。已经忘了自己什么时候订阅了这本书,只知道当初同名电视剧大火,被称为台湾版的《黑镜》。
因着好奇心,我打开了书本,便很快被故事吸引。然而,每篇结束我都会短暂地停滞一下,怀着某种不可名状的心情。
0 1我看得很难过。不是因为经常遭受体罚而时刻忐忑、审慎的眼镜仔,不是因为迎合父母需要,必须多动的诺娃,也不是因为互相怨怼的怪兽的一家,而是因为在他们故事下,更多的现实故事无声无息的上演。
今年十一,在一家少儿图书馆内,我目睹了一场母与子的闹剧。这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图书馆,角角落落都坐着学习着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你神经病啊!"一声尖锐的女声划破了图书馆的宁静。原来,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已借的书和待借的书混到了一起,他的母亲怒气冲天地骂着:"你脑子有问题吧。我都弄好了,你去碰它干什么!"
孩子没有说话,但是看得出他很窘迫。他将书递给母亲让她重新扫描。这位母亲嘴上依旧喋喋不休,接过书以后,一本本挑选,把已借的挑出来顺势往地上扔,孩子想接,这位母亲直接瞪过去,吓得孩子急忙缩手。
这么多孩子,纷纷抬起头看着这一幕。一位陪伴孩子的母亲对着她的孩子说:"做你的作业,别人的事儿少关心。"
因着我的所见所闻,我丝毫不怀疑作者在家教过程中经历的这几则故事的真实性。现实往往比故事更残忍。关心孩子读书的父母真的只是关心孩子读书,而孩子仿佛是一个器皿,承载着靠读书出人头地的愿望。
02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隐隐觉得有些东西不対劲,直到一位20岁的女孩的出现我才知道问题在哪儿。
我在读书的批注中写道"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也很怕自己的行为与认知不一致,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没法轻易改变,行动前必须三思。"几天后,一位读友回复了我,她说,竟然有妈妈看这本书,你的孩子有福了。
我很诧异,这本书的书名到主旨,不都是希望父母能够看到并从中得到一丝启示吗?
于是,我看着这位读友的所有批注,发现20岁的她与作者有太多的共鸣,或者说作者的视角与这位20岁的未婚孩子大体相同。
我才回过神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吴晓乐因着未婚的身份,因着被迫走上法律放弃爱好的缘由,多多少少受了影响。尽管她已经尽力从多角度来看待所经历的事,但是她的笔墨还是透着为孩子申辩的味道。
0 3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很爱我的孩子,并曾想只要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的孩子,那么,假使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么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作为母亲,我已经尽力。
但现状是貌似所有的孩子都在表示自己受到了爱的束缚,自己生活的不如意都是幼年父母不懂爱造成的后果。这种调调的一致性让人心慌。更有作家大呼: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成为母亲前,我也曾是个孩子;并且在我父母面前,一直是个孩子。
我能感觉到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父母加上了他们的意识与认知,并且这种意识与认知以父母的眼界、观念为基础。
高考结束后,在大学的选择上,我的父亲执意让我北上,去在他印象中世风较好的城市,因为他认为在某些城市风气太不好,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太危险。
我接受了这种善意,尽管这种善意带着某种偏见。但是能让父母安心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0 4在我眼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承认有些父母是未尽到为人父母之责,但如此统一口径的责怪父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人生难道不应该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吗?父母纵然有错,孩子又岂能全身而退?
生活是一个名利场,我们都被裹挟其中。
将自己所有的不如意归于父母,在自己成为父母后,又将自己对下一代的所作所为归责于父母,那么将自己放在何处了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你不是上帝,你是当事人。
有人说,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上帝不会给你一张返程的票。过去种种既已发生,我们都改变不了,但是未来不一样。
摩西奶奶在78岁的高龄开始拿起画笔,101岁时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并顺便引导了一个迷惘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这个孩子名字叫做渡边淳一,那个出版了《失乐园》、《光与影》等50多部长篇小说的著名作家。
05茉莉是在明玉阴影下成长的孩子,跟明玉不同的是,茉莉不想走上不一样的路,她决意给自己的孩子剪断所有束缚。她的孩子可以自由地伸展手脚了,茉莉却可能被贬抑为一个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但是茉莉会勇敢的。
这个故事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唯一个让人看到希望的。
而故事的作者终究没有参加律师考试,尽管念法律系又不参加司法考试在作者看来是个不太光彩的事情,但是她的改变让她有了新的希望。
怨怼终改变不了什么,行动才能改变。
相关文章
- “爱我你就夸夸我“,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好。父母的嘴极其重要
- 养孩子太累?都是过度养育惹的祸:父母做得多,不等于做得好
- 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 给孩子零用钱,做得好有奖励,做得不好没有?这种方式有漏洞
- 做“权威”父母,家长要注意,孩子才会更听话
- 孩子“认生”有哪些原因?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远离社交恐惧症
-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说也不听,父母该如何应对?只需做到这一点
- 孩子与父母间的3个问题对话,很多父母要反思,这样做对吗?
- 孩子为什么要把父母当敌人?怎样才能和孩子做朋友?
- 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在给孩子赋能,父母需要理解背后的道理
- 孩子做错事推卸责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父母要正确引导
- 孩子做错事,不发飙的父母有么?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偷玩手机!家长先别急着揍他一顿,聪明的父母这么做
- 孩子写作业磨蹭,父母先别急着发脾气,这3个特征说明娃不会做
- 孩子去同学家回来嫌家里太破,父母应该怎么做?这5点很关键
- 孩子另类求关注,却被父母骂?这些举动你家孩子曾做过,你也骂过
- 孩子哭闹、动手打人?父母先做好这一步,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 孩子在外求学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 孩子容易对小事“过敏”?父母做好这几步,帮孩子学会“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