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给孩子零用钱,做得好有奖励,做得不好没有?这种方式有漏洞

2019-11-18 17:00:05孕产
同事10岁的女儿心心念念想要一台平衡车。家里有好多玩具都堆在一旁,早就过了新鲜劲儿,妈妈担心孩子这次又只有“三分钟热情”怎么办?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爹妈俩人一合计:不如趁机开始做“金钱教育”,让孩子自己攒零用钱买。

同事10岁的女儿心心念念想要一台平衡车。家里有好多玩具都堆在一旁,早就过了新鲜劲儿,妈妈担心孩子这次又只有“三分钟热情”怎么办?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爹妈俩人一合计:不如趁机开始做“金钱教育”,让孩子自己攒零用钱买。

一辆平衡车也要一千多块,这对孩子而言是也是一笔“巨款”了,慢慢攒钱之路要从何而起呢?

给零用钱的四种常见方式

无论是根本没想着金钱教育,或是有意锻炼孩子管钱能力,家长给孩子生活费或零用钱一般都是以下4种方式。

丨申报审批形式

当孩子有需要花钱的“项目”了,找家长提出“申请”,家长根据项目重要性、钱包库存、孩子表现、家长心情等多方面维度进行考量,最后决定是否同意给这笔钱。

这种形式实在谈不上什么“金钱教育”,但是在家庭中却是最普遍的存在。现实中,大多数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家庭,或者疲于在生活中奔波的父母,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孩子没有管理金钱的机会。

简单来说,就是事不临头,家长没精力去考虑孩子的金钱教育。但是真正等到事情临头的时候,可能就来不及后悔了。

近几天,安徽宿州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在到处寻求帮助。原本留给姐姐结婚用的8万元,在半个月间就被15岁的弟弟花光用来给游戏充值了。

8月初,还有一个重庆渝北11岁的男孩,玩手游刷掉了2万元,这钱原本是要用来给患癌爷爷治病用的救命钱。

孩子从来没有管理金钱,恐怕连钱多钱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在花光父母手机里的钱时,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笔十分重要的钱,对他们生活的意义与游戏中装备的价值完全不对等。

如果家长仅仅是“收好手机”不让孩子碰,而不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那么孩子仍然对金钱的概念一无所知。

丨定期发放形式

等孩子长到一定岁数,需要在学校吃午饭或住校时,有些家长就会用定期发放的形式给孩子生活费。

许多家长用这种方式的最初想法也很“朴素”,是到了孩子必须要自己用钱花钱的时候,才想着要适当“放权”。

但孩子早期也没有接受合适的金钱教育,仍然会比较迷糊,可能就会说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知轻重”的话,让父母伤心。

最近网上有一位大一女生的言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她觉得妈妈给自己每月2000元生活费远远不够,女生衣服、护肤品都要用钱,想要提到4500,却遭到妈妈拒绝。

在她看来,妈妈并不是没钱,以前读高中的时候课外辅导要花6000元,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学费也要一年3万,给她涨点生活费不在话下,为什么就是不同意呢?

显然这位已经成年的女生,还没有养成正确的金钱观。虽然看起来对金钱的价值说得头头是道,但仍然没有清晰认识到消费项目的价值区别,也完全不能体谅家长在赚钱背后的付出。

丨奖励发放形式

还有父母会将给零用钱作为一种学习的奖励。

《少年派》中就有这样一个情景,女儿林妙妙和张嘉译、闫妮扮演的父母约定,考试成绩有进步就奖励1000元。后来林妙妙考试真的比之前有所进步,但是闫妮认为才刚刚及格,不值得奖励1000元,只给了100元作为奖励。

这让林妙妙大卫不服,觉得家长的这种行为是欺骗,声称下次再也不好好考了。这时张嘉译出来劝说“这就是你不对了,你学习难道是为了爸爸妈妈学的吗?学习应该是为了自己。”

家长用奖金的形式去鼓励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混淆了孩子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理查德·尼斯贝特等三位教授在1978年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叫做“奖励隐性成本实验”。

将幼儿园小朋友分为三组,让孩子们画画,并采取三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第一组:事先约定给予奖励,并在孩子完成后,真的给予奖励;
第二组:不事先约定,等孩子完成后,给予奖励;
第三组:不事先约定,单纯让孩子画画,事后不给予奖励。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孩子自发绘画时间逐渐减少;第二、三组自发绘画时间均有所增加。

这个经典实验说明了:用奖励的形式鼓励孩子,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内部动机,从而依赖奖励这个外部动机去学习。

丨劳动换取形式

奖励法子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那让孩子用劳动换取零花钱呢?

例如网上有家长贴出了孩子干家务的“报酬清单”:洗碗5元、扫地2元……

这个思路遵循的是成人世界的等价交换原则。但这个方式仍然是一把双刃剑:

利的一面,是能让孩子明白到获取金钱需要有相应的付出,能体会家长赚钱的不容易。

弊的一面,家务原本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责任,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做家务只不过是换取零用钱的手段罢了;

另外,也容易让孩子陷入“心穷”,事事都与金钱挂钩,做出一点努力都要计算是否有回报,导致孩子的眼界变得狭窄。

以上4种方式,不能说哪一种完全无效,也不能说哪一种万无一失。说到底,家长对孩子的金钱教育,不是只把钱给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琢磨就够了的。

家长可以如何具体操作?

现在的家长大多数已经明白,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很有必要。倒不再“谈钱色变”,可是由于自己当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于是对如何进行金钱教育也是一窍不通。

很多家长少年时,也都是被爹妈骗着、哄着拿走“压岁钱”;从来都是要买什么,再找爹妈开口要,完全没有管理金钱的概念;到了成年以后,一到“618”、“双11”就买买买,也都气得想躲自己手……

家长自己“财商”本来就不高了,要怎么培养孩子“财商”呢?想着要锻炼孩子管钱能力,希望树立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却缺乏相关的经验,常常对孩子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引导。

那么,金钱教育有哪些技巧?如果通过给孩子零用钱,达到金钱教育的目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育水平,对孩子的金钱教育也应该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丨第一阶段(3-6岁):结合数学启蒙

这个阶段属于认识货币关键期。可以从认知货币价值、货币种类开始;让孩子了解生活中要买东西需要花钱;劳动可以获得报酬等基本概念。

2岁以后的孩子,可以慢慢认识数字、数量的含义,这其中就包括货币面值。很多家长苦恼“我该怎么给孩子做数学启蒙呢?”

让孩子认识钱币,也是方式之一。所以在学龄前,可以将数学启蒙和金钱教育启蒙结合起来。

从易到难,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①认识数字:认识纸币和硬币,每种货币的面值分别代表数字多少;

②认识数量:哪个面额大,哪个面额小?哪一堆硬币较多,哪一堆硬币较少?

③运算:一个硬币+2个硬币,一共是多少个硬币?

④进阶运算:5张1元面值的纸币,可以换哪一张面值的纸币?

……

家长可以组合出不同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从玩中认识数学,认识钱币。

丨第二阶段(6-12岁):管理自己的钱

这个阶段可以从认知钱币往管理钱币发展,重点应该培养孩子管理自己钱币的意识。

给零用钱大多数可以从这个阶段开始,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最好不要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把学习和劳动与金钱挂钩。

相对稳妥的方式,是基于定期发放的形式,和孩子约定好一个周期,例如每周给孩子存10元。但家长要清楚,我们给孩子零用钱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管理金钱,而不单纯满足生活所需。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可以用这些方式去培养孩子:

日常生活里,带孩子去超市、商场还可以有意识让孩子认识价格标签,让他们自行判断有没有购买能力;


除了存钱罐,还可以为孩子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银行账户,压岁钱、自己累积的零用钱都可以存进去;随着日积月累,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还可以制定开销计划,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在哪些方面花钱,哪些地方又可以节省。

文章开头提到同事想要让孩子自己攒零用钱,去买孩子想要的平衡车,就可以采取这样金钱教育模式。

丨第三阶段(12岁以上):树立理财观念

在打好前面两个基础之后,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培养更高层级的理财观念。

有金融知识背景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股票、债券、基金等理财方式;带孩子去各种工作场合体验一番,让孩子知道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要比前两个阶段完善许多,除了常规参与分担家务的情况,也可以适当让孩子用劳动换取一定报酬,总之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教育的根本要看家长的引导;如果孩子再大一些,可以遵循孩子自己的意见,暑期可以寻找合适的打工机会,亲身体验员工与公司、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等等。

总之,树立理财观念,需要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许多成年人也没有良好的“财商”,也十分缺乏这一方面的培养。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让孩子受到局限,眼界越开阔越好。

给孩子“零用钱”,是金钱教育的一个契机。若把握不好,孩子的“金钱观”依然一塌糊涂,等于没有教育;只有把握好了金钱教育的方方面面,用合理的方式激励孩子,才会起到有效作用,培养出一个能正确对待金钱的人。

每个妈妈都是育儿专家,如果您有表达的观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蔓德育儿,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