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反思:给予孩子有“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物质上的满足 有仪式感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文|话梅的妈妈(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最近几年,“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样的话语频频出现在各种界面。这种仪式感在我看来更像是平静如水的生活中泛起的点点涟漪,让人感受到原来“人间值得”。那么这种仪式感有人群之分吗?只是奔波于生计的大人才有,而看似享受生活的小孩就不配拥有吗?答案是错误的,研究表明,拥有“仪式感”童年而不是更多物质上满足的小孩子,生活过得会更加幸福!
我的朋友文迪是一名中学老师,每天与孩子们相处,让她更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她的女儿今年九岁了,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这个家伙们每次见到我,隔着两米就开始热情的喊我,接下来就会听到她绘声绘色的讲起她最近遇到的新鲜事以及她和她妈妈又一起做的有趣的小玩意。看到她就会被她的开心与阳光感染到,把一切烦恼抛到脑后。我将这一切的功劳都归功于我的好朋友文迪,我无数次的表示希望以后我们家孩子也与她女儿一样开朗健康。
她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所以也将这份情怀投入到了女儿的教育中。她每天都会变着花样的做早饭摆入各种好看的盘子中,再配上女儿起床的模样拍上一张照片。然后会与女儿挑选出一些有趣的照片,合成一年的纪念。她与老公不定时的策划亲子活动,带女儿到处观光打卡。最有趣的是一年端午节,她的老公特意报名参加赛龙舟,她和女儿就亲手设计了一个加油短袖,看上去极其有爱。
孩子会复制粘贴父母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的态度。父母希望孩子生活的有趣,性格开朗活泼,就要给予孩子更有仪式感生活的情怀。
父母首先要穿衣整洁得体,也为孩子打扮的干净舒适。切勿产生小孩子要什么形象的想法,有一个实验表明打扮的得体干净的孩子会更有自信,所以父母不能忽视孩子的穿着。但是穿着不要以价格衡量,得体整洁即可。
父母每周要与孩子有亲子活动的时间,这种并非一定要兴师动众的,可以只是一件或几件简单的事。比如说,与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者每天晚上睡觉前与孩子谈谈心。如果时间空余可以周末与孩子一起去做做公益活动或者是一起短途郊游等等。
注重每一个节日,但是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而已。父母一定不要想着工作那么累那还有时间想这些没有用的事情。实则不然,这些简单的小事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比如在端午节,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动手包几个粽子,或者去参加当地的赛龙舟活动。新年时也可以全家一起写福字,讲讲节日的历史与渊源。
“仪式感”并不是大量金钱与大量时间的代名词,实则只是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哪怕就是一件小事也很幸福。
------------------------------
关注、转发、分享【话梅的妈妈】文章,话梅擅长婴幼儿成长知识、儿童教育注意事项、幼儿成长过程中棘手问题等所有的育儿问题都会在这里为您解答,给您最专业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培养孩子的性情,父母学会讲究仪式感很重要
- 孩子不听话是自己的原因?父母首先反思,5种语气助孩子更好成长
- 孩子与父母间的3个问题对话,很多父母要反思,这样做对吗?
- 孩子为什么越哄哭“越凶”?也许是你的方法不对,父母要反思
- 孩子怕生不敢打招呼,父母需要先反思一下
- 孩子总是要"物质奖励",父母得注意把握"度",别把孩子变自私
- 孩子的幸福童年,全然在父母的选择,从不放弃爱与责任
- 孩子老和父母对着干?可能因为你是“双标”父母,要及时反思了
- 父母“哭穷”教育,给孩子带来的2个恶性影响,值得所有家长反思
- 父母产生“习得性理性”总是否定孩子危害大,给予孩子肯定很重要
-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为什么会情绪失控?自我反思,不再情绪失控
- 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培养健全人格,提升自我认同
- 父母给童年孩子建立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才是他们将来不同的关键
- 1至5岁孩子伸手打人,是想吸引父母注意?家长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 9岁侄女闹自杀:童年父母缺席,对孩子婚恋选择有多大?
- 「培养孩子」“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 为人父母应反思,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 别总抱怨孩子脾气不好,先来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坏脾气的父母?
-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物质上的给予该把握怎样的度才合适?
- 张歆艺说童年太“苦”:承诺不兑现的父母,对孩子伤害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