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产生“习得性理性”总是否定孩子危害大,给予孩子肯定很重要

2022-01-11 01:49:34孕产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周末小燕穿着一条自己刚从网上买的裙子,想让自己的妈妈看一看。结果还没有穿到身上,就迎来了母亲的嘲讽“这么艳丽的颜色,你穿得出去吗?”“周末就应该在家里面学习,穿着裙子是想要出去玩吗?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末小燕穿着一条自己刚从网上买的裙子,想让自己的妈妈看一看。结果还没有穿到身上,就迎来了母亲的嘲讽“这么艳丽的颜色,你穿得出去吗?”“周末就应该在家里面学习,穿着裙子是想要出去玩吗?”

小燕本意只是想让自己的妈妈看一下自己新买的裙子是不是好看。但是还没有把她的由衷说出来,她的妈妈就从无形当中否定了她的一切。

有时候,父母的杠精的行为是影响孩子的一个最大的存在。

很多时候父母在无形当中已经将否定孩子成为了一种习惯,并且把这种当成一种习得理性。

习得性理性是什么?

习得性理性是指通过总是质疑他人,而养成一种习惯性的质疑和否定,很多家长就养成了这种否定孩子的习惯。

家长们其实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是有时候是因为不想让孩子因为优秀而骄傲,所以潜意识当中对于孩子的一些做法就会提出质疑,之后就会否定,长期以往这就形成了一种否定孩子的习惯,并且一直被这种理性控制。

有时家长们习惯性的以偏概全:如果孩子一次成绩没有考好,家长就会认为孩子一定没有好好学习。下次极有可能还会考不好!这都是对孩子习惯性否定的表现。

父母“习得性理性”对孩子的影响

1.容易让父母和孩子陷入“自我实现预言”当中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否定,不仅会让孩子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也会让家长一直处于更加觉得自己否认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双方都陷入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中。

父母产生“自我实现预言”的路径:因为孩子一次次差劲的表现,导致父母们从心理就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偏见,之后因为这些偏见,父母们也发现,好像孩子真的是越来越笨,让父母更加验证自己是对的,同时让孩子产生自我实现预言。

孩子自我实现预言的路劲:父母不断否定自己,孩子将会扩大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出现更多蠢笨的表现。一次次的在向父母和自己应征的自己蠢笨,并且始终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并总是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

2.让孩子产生自卑,没有行动力

英国纪录片有一个主人公“Nili”,Nili在儿时的时候是一个满脸带笑,可爱的小朋友,曾经幻想自己将来会当宇航员,之后长大想要考取牛津读大学,但是这两个愿望他最后都没有实现,之后被父母各种否定,Nili失去信心自暴自弃,选择成为了一个瓦匠工,后来又四处流浪,后来患上了精神疾病,郁郁而终。

人们认为Nili的一生:想法很多,但是缺乏行动力,这大概是被父母各种否定的结果。

父母一直的否定让孩子也陷入自我怀疑当中,打击了孩子生活的热情与希望,最后只能深陷否定当中走不出来。

3. 影响孩子亲密关系

弗洛伊德:人的一生,都是在弥补童年的损失。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否定,那么她会更加期待从父母口中听到赞扬的话,并且有一种自卑心理。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很难和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将自己和别人放在同一对等的位置,经常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认可。

有时候人们总是不敢表现自己,其实就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对他们进行灌输的“你不好”的思想伴随了他们从小到大,穿透了岁月,所以让他们穷极一生都在弥补同年的“否定”。

那么为什么父母会有“习得性理性”,总是否定孩子?

1.对孩子期望太高

①期待:往往是权威自恋的延伸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权威。但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自恋的延伸期待,还是积极的期待?

有些父母对孩子怀着一种自恋式期待,将孩子却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将会得到父母否定的态度。自恋型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往往带有自我的投射,潜意识当中,这些父母都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在孩子身上能够实现。如果孩子没有实现的期望将会在他们眼中变成对孩子的否定,从而逼迫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

但是这些自恋型家长,却是孩子的噩梦,因为当孩子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时,将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很可能会一直深埋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②高期待:滋生“完美型人格”的温床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往往会被孩子当成自我期待的一种标准,这种期待也会成为孩子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恰当的,充满正能量的。那么孩子会极大的可能内化这种期待,变得阳光而自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消极的,过度的,那么孩子会变得对自己过于的苛责,来寻求实现这种期待。

很多具有完美型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过高期待。自从过高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如果这种期待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将会促使孩子不断的前进,如果灾害值得承受能力之外,将会让孩子痛苦不安,甚至产生绝望。

然而再完美型的人格,都始终活在父母对自己高期待的焦虑当中。

2.控制孩子

人都有内省机制:智慧不够的父母才会时时想要控制孩子。智慧不够的父母才会时时想要控制孩子,父母总是对孩子有着一种控制欲,这种控制欲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当一个孩子的出现会打破家长对于自己生活的控制,于是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来让自己的生活不失去控制。当父母通过控制孩子来达到自己的期待时,他们很有可能会深陷这种控制欲当中无法自拔。

但是很少有父母觉察到孩子正因为自己的控制而被压抑,这种压抑在孩子的叛逆期时将会全面爆发,届时父母会再次对孩子失控,双方的矛盾也会就此爆发,不可收拾。

智慧不够的家长希望通过控制孩子来实现自我价值,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内省机制来实现让孩子觉察到自己行为的不正确性,之后自己进行改正,来让孩子做自己。

父母其实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肯定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有一种渴望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渴望你的父母能够真心地爱你,认可你,并且站在你这边。”

简单举一个例子:傅园慧爸爸曾经说过,一个有关于傅园慧的趣事。傅园慧刚刚进入了省队,傅园慧的队员问她的爸爸。“你们傅园慧总是在我们这里说自己是一个天才,哪有人会说自己是一个天才的啊?”

没想到傅园慧爸爸非但没有否定这位队员的问题,反倒是很肯定的对队员说“我们傅园慧真的是一个天才”

原来傅园慧爸爸在培养傅园慧的过程中,一直经常对傅园慧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就是一个天才”所以傅园慧在父亲的鼓励和肯定中长大。而最终傅园慧不仅没有让父亲失望,也没有让其他相信她的人失望。

美国前橄榄球主席杜根说: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者都是属于有信心的人。之后心理学上将之称为“杜根定律”。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当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赞美,能够让孩子从中得到自信,那么即使孩子在面对生活当中的挫折时,也能勇敢的面对。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曾说:“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另一个人真心的接受时,他就会从此起步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些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而父母第一个能够给孩子接受感的人选,可以给孩子最由衷的赞美,从而让孩子获得自信,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最大程度的被接受。

只是也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称赞,否则会有反面的结果

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对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心理学上也有一个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在一方面也表示了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称赞太多,就会对孩子造成反面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太过于频繁,这就让父母的表扬和肯定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长期以往,孩子们就会过度的自信骄傲,还会降低孩子受挫折性,导致无法让孩子接受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肯定?

①可以从细节上肯定孩子

有时候在生活中太过于空洞的表扬,并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肯定,反而会让孩子们觉得十分的敷衍。但是如果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称赞孩子,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表扬。比如当孩子把自己的被子摆放整齐师,当孩子会自己收拾碗筷时,都可以作为父母赞扬孩子的细节

托马斯·戈登认为: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他能够及时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从内心肯定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效果。

②对孩子多一些积极的期待和无条件信任

父母信任孩子,在无形当中就会给孩子增添无穷的力量,父母否定孩子,就会造成孩子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管理能力,而父母否定孩子过多时,就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美好期待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期待的实验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指人在情感和观念上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暗示将会成为人们是否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基础。这种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

对于所有的期待,都是积极的,好于消极的。而对于积极的期待:即我对你无条件的信任。我相信你是好的。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自己对一些孩子的“预测”告诉老师,之后发现那些被预测出会有极好发展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们也对孩子给予了真诚和无条件的信任,而学生在几个月之后确实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进步。

很显然其中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起了作用,他的谎言给了教师一个暗示,通过教师将情绪,期待传递给学生。

而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做一些心理暗示,不再一味的否定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信心,有助于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做最真实的父母

父母不应该为了让孩子自尊心不受挫,而选择保留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应该主动的给孩子的行为树立边界:当孩子过分的施展自我时,并且对父母产生攻击力时,父母们需要及时的制止。当然前提也要给孩子给予无条件的理解和接纳,但是也希望父母们能够理智的进行评判。

当家长们在做真实的自己时,需要放下自己的投射,去相信孩子内在的秩序和动力。不要让投射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其中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别人身上。在认知自己和其他人时,认为他人和自己具备同样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一个有关于投射效应的实验:问80个学生是否愿意背一个牌子在学校里走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愿意的,并且认为其他人也是愿意的,而另一部分人不愿意这样做,并且也认为只会有很少一部分人这样做。这就是典型的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的例子。

而很多父母也是将自己的情感和期待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并且认为孩子是和她们有着同样的想法。如果孩子们没有满足自己的投射期待,那么就会得到父母的一种否定评判。这样也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当中。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投射期待,才能让孩子自由的发展。

父母从内心当中都是希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生活中可能很多时候,都会无意识当中否定孩子,很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期望而不奢望孩子的将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