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你弄疼我了!发飙、生气有啥用?也许我们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当孩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

2022-02-23 03:18:58孕产
前些天,女儿睡前在床上“打把势”,不小心一脚砸在了老婆的脸上。老婆疼的大叫一声跳下了床。缓了好会才感觉没那么疼了。这种场景是不是有些爸爸妈妈看到比较熟悉?在陪孩子玩耍时,被孩子弄伤,弄疼的情况相信有些爸爸妈妈经历过。但想要避免这种“意外”却好像不怎么好弄。
前些天,女儿睡前在床上“打把势”,不小心一脚砸在了老婆的脸上。老婆疼的大叫一声跳下了床。缓了好会才感觉没那么疼了。

这种场景是不是有些爸爸妈妈看到比较熟悉?

在陪孩子玩耍时,被孩子弄伤,弄疼的情况相信有些爸爸妈妈经历过。但想要避免这种“意外”却好像不怎么好弄。家长们往往对涉及孩子自身的安全教育比较关注,比如火、电、磕碰等等。但对于这种“意外”弄疼/弄伤他人的情况,却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忽视。当然,不准欺负其他小朋友等等,爸爸妈妈们肯定会说,但所谓的“不是故意的”“完全是意外”情况仿佛并不在其中。

当孩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

意外,指的是意料之外、料想不到的事件,也指突如其来的不好的事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许多看似意外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受无意识冲动驱使的。

比如,孩子在把玩某个玩具时,爸爸妈妈从背后过来想收走他们手中玩具,孩子会本能的扬手反抗,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打中、弄疼爸爸妈妈的情况。这种本能情况的反抗,就是孩子自我保护以及物权意识的无意识冲动。

孩子,你弄疼我了!发飙、生气有啥用?也许我们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当孩子发生这种情况时,他们自己往往会单纯的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的或是别人侵犯了自己。这种由于孩子自己的问题造成他人“意外”伤痛时,往往会表现出三种状态:

※无动于衷。孩子展现出平静而无辜的表情,仿佛跟自己没有关系,或者觉得反正我自己没啥事,别人跟我没啥关系。即使有关系,也会有人出面处理。表现出这种心理及行为的孩子,往往长比较娇惯。不但没有安全风险意识,同时,内心存在的无意识冲动大多是自私所驱使。

当孩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

※不知所措。“意外”的发生让孩子始料未及,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是哭闹,或是感到恐惧。表现出这种心理及行为的孩子,往往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内心虽然敏感,但无法处理现实情况,或现实中所面对的,就是平时帮助他们处理问题的爸爸妈妈。

当孩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

爸爸妈妈在被孩子弄疼时,有些会暴跳如雷,大声吼叫孩子;而有些会默不作声,自己缓解疼痛,等自己好一点了再跟孩子交流;还有一些不顾自己反而去安慰孩子。

※及时道歉,表示关心。这当然是家长们通常觉得孩子很好的表现,但请注意,并不是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无论在亲子互动中,还是孩子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这种意外弄疼、弄伤他人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表现,这种“意外”情况发生的原因,如果排除掉一些不可抗力的影响外,无外乎上面提到过的一些情况的总结而已:

孩子的无意识冲动驱使。无论是出于自我保护,物权意识,抵触心理,爱与亲近,还是厌恶、抗拒等等。爸爸妈妈对“意外”造成的非孩子自身影响的安全教育不足。一些家长经常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没有收到影响和伤害,其他的问题都不太大。粗心大意、做事毛糙。有些孩子打碎个杯子,自己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而这种粗心、毛糙行为的指向是外部的时候,就会造成对其他人的伤害。

真的是“意外”?到底孩子是无辜的?还是他们的错?抑或是作为爸爸妈妈的您,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呢?

对于孩子来讲,在他们上学之前,给他人造成伤害往往没有太过明确的概念,更何况前面多次提到很多家长很少跟孩子提及“意外”的对外影响。太过强调自我保护,自我安全,反而会让孩子更多的关注自我而忽略对他人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们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需要额外注意。让孩子学会即使不是故意的“意外”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当孩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

※风险意识培养。这种风险意识,当然不光是自我风险防范,安全意识,还应该包括对他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多提醒,多制止,完全可以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降到最低,除了不可抗力的意外,其实大部分可以避免。

※同理心,学会感同身受。平时教导孩子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感受,不要以为孩子小,他们还不太明白就不用教。孩子们完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这个道理。就像那些即使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能够感受到妈妈们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平时的玩耍,互动中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加倍小心。即使当发生所谓的不是孩子故意的“意外”时,他们自己也能知道如何初步处理。

※尊重他人,学会道歉。让孩子明白,对于他们给他人造成的“意外”伤害表现出抱歉、遗憾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之一,而不论是无动于衷,还是不知所措,都会使得他人的情绪更加激烈,伤害进一步加深。一句“对不起”“十分抱歉”“真不好意思,把你弄疼了”也许就会让问题变得相应简单一些。勿以“不是故意”而不为。

承担责任。当然,有些“意外”并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会换来没关系。即使是孩子,也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此,在孩子由于一些“意外”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时,即使爸爸妈妈出面处理解决,孩子也做了相应的道歉。还是应该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把爸爸妈妈弄疼、弄伤,很多家长知道气消了后,还会让孩子给自己揉揉,吹吹。那为什么对其他人就不可以呢?

※行事谨慎仔细,多思考,不毛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活泼好动,做事毛躁,那就需要爸爸妈妈们平时对孩子提醒,多指导,多把控,让孩子适当慢下来也不是什么坏事,今天的慢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起飞嘛。当孩子真正能够谨慎行事,办事仔细的时候,对他人和自己的“意外”伤害自然而然就减少。

结束语:孩子,你把我弄疼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会原谅你,也非常爱你。可我不想这种“意外”经常发生,并成为你使自己、我、甚至还有其他人收到伤害的借口。


大家有啥实际感受或经验,分享到留言、评论,我们共同学习!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期待您的关注、评论、留言、私信交流。

我是一个为照顾女儿而辞职的全职菜鸟爸爸,也是一个十年教育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专注育儿和家庭教育。